墨韵沁心程
——记书画家盛洪义
付朝兰
从2025年11月7日下午开始,冬雨便淅淅沥沥洇湿泉城的青砖,连缀至次日11月8日的济南,前半日仍裹着雨的微凉,后半日却已沐着暖阳,黄叶铺成时光的信笺。山东国杰文化沙龙的房间里,三十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聆听盛洪义先生讲他的墨痕与岁月:从沂蒙山少年灶前烫手的鏊子,到美术馆里浑厚的山水和飘逸的书法;从出租屋漏雨时相握的双手,到案头砚边晕开的朱砂印泥。他的故事里,藏着艺术的根、人生的暖,还有一颗始终向阳的善念之心,如墨滴入泉,缓缓沁透岁月的肌理。
人生:烟火淬就的底色
盛洪义的人生开篇,是莒县土地上最朴素的烟火气。母亲早逝,从围着鏊子打转的少年,柴火湿了便呛得眼泪直流,鏊子烫了又把面团粘得死死的,急得跳脚时,鼻尖萦绕的都是思念的味道——《摊煎饼》里那段“暴跳在鏊子旁”的文字,不是文人的抒情,是刻在骨血里的记忆。后来父亲盼他找个“能担能推”力量型的姑娘,那份庄稼人式的务实,藏着对儿子最质朴的疼惜;而他在部队转业后住的出租屋,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妻子李玉萍却始终微笑着与他相濡以沫,乔迁新居时的微光,成了他人生里最暖的底色。
这些烟火气里的苦与甜,成了他人生的“磨刀石”。盛洪义讲他二年级开始临摹大自然,顺手拿一根树枝,在地上画大树、树枝、树叶。因美术老师一句认可的话,让他攥紧了画笔,儿时的连环画是他临摹的最好教科书,他总是用战友玩耍的时间,来临摹连环画里的人物、风景、山水等;在部队当《解放军健康》杂志美术编辑时,他把对绘画的热爱揉进每一篇版面设计里,墨色在报纸上晕开的,是少年时的梦;后到中央美术学院研修中国画和书法篆刻,案头的灯常常亮到深夜,砚台里的墨磨了又添,添了又磨,那些重复的笔触里,藏着他对“做好一件事”的执拗。他总说“善良带来幸运”,其实幸运从来不是偶然——对画纸的虔诚、对他人的温和、对生活的热忱,这份“善”,早为他的人生铺好了路。他不论走到哪里,都喜欢给别人帮忙,而帮忙的时候,也帮到了自己的求知欲。他还有一个执念,就是自己看准的事,一定要行动。

艺术:笔墨承载的赤诚
盛洪义的书画艺术,从来不是悬在空中的楼阁。他的画里有齐鲁大地的风骨。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篆刻里练出的“筋骨” 到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课堂里悟到的“气韵”,最终都落在了故土的山水里。三十岁那年,他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让艺坛记住了盛洪义这位青年画家的名字:他的书法不疾不徐,笔锋里有岁月的稳;他的山水画层次分明,墨色里有山河的重;他的篆刻疏密有致,刀痕里有匠心。后来在山东省美术馆办乡情展,在上海朵云轩呈雅致之作,在北京荣宝斋续经典传承,每一次展出,都是他与传统的对话、与创新的碰撞。
著名美术评论邵大箴、刘曦林先生的评论为他点睛,魏启后、孙墨龙的推介为他增重,可真正让他的艺术“立得住”的,是笔墨背后的真诚。他在部队时画的反映军事题材的画,是给战友的鼓劲;他后来教学生时写的示范稿,是给后辈的引路;就连他送给座谈会每个人的画作,都不是敷衍的应酬——有的画绿竹,题上“君子之风”,藏着对生活的韧性钢直;有的画一汪泉,配着“清泉石上流”,含着对初心的坚守。他的艺术里没有“炫技”,只有“走心”:画山是山的魂,写字是字的骨,篆刻是印的神,就像他的人,质朴里藏着力量。
哲理:岁月沉淀的澄明
“人生在世,免不了吃气,吃气是成功人士的加油站和冲锋号。”座谈会上,盛洪义这句话一出口,满座都静了。这不是空洞的道理,是他从生活里磨出来的智慧——年轻时在报社加班改稿到深夜,有过委屈;初学篆刻时刀划破手,有过烦躁;甚至在出租屋漏雨的夜里,也有过迷茫。可他把这些“气”都化成了动力:改稿改到满意,便多了一份对“精准”的理解;刀划破手再练,便多了一份对“耐心”的领悟;漏雨时与妻子共撑一把伞,便多了一份对“陪伴”的珍惜。
这份哲理,他的散文《父爱如山》里写父亲“画饼充饥”的无奈,是对“亲情”的读懂,还有父亲的心愿,希望他找一个五大三粗的,能担、能推、能干农活的姑娘当媳妇;《心灵博物》里记少年时的不安,是对“成长”的接纳;《我的文学梦》里说“除了画画,还想写点什么”,是对“表达”的渴望。他的文字和他的画一样,不绕弯子,却直抵人心——摊煎饼不仅是摊粮食,是摊人生的“火候”;写字不仅是写笔画,是写做人的“端正”;画画不仅是画山水,是画内心的“格局”。文与墨,在他这里达成了和解:画是无声的文,文是有声的画,都在诉说着“好好生活、好好做事”的简单道理。

尾声:墨韵悠长,丹心永恒
座谈会结束时,夕阳正透过窗户,洒在盛洪义送给小朋友的画上——那幅画里,有一棵小小的树苗,正朝着阳光生长。他用善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所以善良也回赠了他想拥有的。他站在人群里,笑着和每个人合影,手里还攥着刚给人题完字的笔,指尖沾着淡淡的墨香。从沂蒙山少年到书画名家,从灶前摊煎饼到案头写春秋,他走过的路,是“善”与“诚”铺就的路;他留下的墨,是“情”与“理”晕开的墨。
此刻再看泉城,冬雨早已无影无踪,黄叶被风吹得轻轻响,像在念一首温柔的诗。盛洪义的故事,就像这诗里的句子: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动人的温度;没有惊天的壮举,却有长久的力量。他的墨韵,沁透了自己的人生旅程;他的丹心,也照亮了身边人的路——原来最好的艺术,是把人生过成诗,再把诗画成画,最后把画里的暖与善,传给更多的人。
墨未干,心仍热,这便是盛洪义的“艺路春秋”,也是一场关于“善良、热爱与坚守”的最好诠释。

付朝兰,山东省济南市人,笔名大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入编《大家风范文库,拾贝集》《中国少儿沙画》《诗意人生》《乡情乡韵》。刊发在《山东广播电视报》《山东教育报》《济南时报》等。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