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符哲学思想探析与启示(9)
文/脱明忠(北京)
王符(约85年—约163年)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东汉著名思想家、政论家和文学家,终身未仕,隐居著书,代表作《潜夫论》批判时政,提出民本、法治等主张,被誉为“后汉三贤”之一。
王符出身低微,为庶子,少时好学,与马融、张衡等交好,但因耿介不仕,隐居著述。其思想形成于东汉中后期社会动荡之际,针对政治腐败、经济失衡等问题提出改革方案。
王符哲学思想中蕴含的民本思想、批判精神、理性思考、道德修养和人才观念等,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深入挖掘其思想的精髓,并结合时代特征加以创新发展,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智慧和借鉴。
王符在《潜夫论》中特别注重“务实”,把它作为君子之德加以论述。他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意思是卓越的人不慕浮华、不图外表,有修养的人注重实际、注重实干。
王符的哲学思想中,无论是自然观中的朴素唯物主义,还是政治观中倡导的民本论、治体论、吏治论,或者是历史观中的以天命、圣人、道德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都能反映出他注重实践、不图虚妄的哲学理念,这与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一脉相通的。
纵观历史长河,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正是在古圣先贤知行合一的实践和体验中,不断发展深化。
最早提出知行合一这一概念的是明朝大儒王阳明。
知行合一的内在逻辑在于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施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内心的觉悟和感知,是内在的;行,是人的实际行为,是外在的。王阳明强调“知”和“行”不分先后,它们是合一性的。他说:“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举个简单的例子,知道什么好、什么坏,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了。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在于良知良能的实践,强调以良知良能为导引。
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精神在中华文明长河中历久弥新,在个人修学与治国理政中发挥了重要影响。北宋范仲淹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在泰州为官时,为防治海潮侵害,他主持修筑拦海堤坝,为当地百姓留下了“范公堤”;在苏州为官时,他买下南园,创办府学,为国育才。范仲淹的一言一行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知行合一的高尚品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再如科学家邓稼先,他明知道国外的科研条件和生活环境比国内好,而毅然决然回国;他明知道核试验出事后故靠近试验场意味着什么,依然不顾个人安危冲进试验场亲自了解事故原因。又如黄继光堵抢眼、董存瑞炸碉堡,邱少云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后果是什么?不是不知道,而是知道了也要行动。
这里的知行合一,就是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内在联系与统一。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尤其是面对言行不一,口是心非、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的社会现象,把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作为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继承下来、传递下去,作为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动力,是每一位中华儿女赓续传承的品德和精神追求。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民富乃可教,学正乃得义,民贫则背善,学淫则诈伪,入学则不乱,得义则忠孝(中书协会员张万兴·书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