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儿在静静地侍弄她的花儿,我在静静地抄《红楼梦》,屋里一点声音也没有,真的好静。我喜欢这样的静。
其实,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有许许多多关于“静”的经典论述:《大学》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非常明确地强调“静”的作用。老子云:“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可见,老子把“静”看成是“根”是“命”。庄子曰:“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刘勰《文心雕龙》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如果没有“寂然凝虑”的前提条件,如何能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和“吐纳珠玉之声”的结果。
古代诗文中,关于“静”的描写更是比比皆是。几乎人人耳熟能详的唐代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紧扣一个“静”字着笔,描绘了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没有“静”的心境怎能写出如此“静”的境界。大家都熟悉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如果没有“静”,什么都看不到。没有“静”的品性,哪会有韩非子的《五蠹》,哪会有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
“静”,既是国人的基因和文化自信,也是一个人的繁华,是人生的最好境界。
“静”,是一种内心强大的状态,是一种生命的力量。
“静”,是一种高级的审美,独特而美好。

愿我们在这纷扰喧嚣的世界,享受独处“静”的快乐。
2025年11月13日下午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