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与小白杨一起守边防
作者:王安润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央“心连心”艺术团首次走进天山南麓的油城库尔勒市。
整个小城沸腾了。夜幕下的露天体育馆内群情激昂,无不为近距离目睹艺术家们的风采而动容。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军旅歌唱家阎维文,演唱我最喜欢的歌曲《小白杨》时,闻名遐尔的小白杨哨所便在眼前闪现。
这优美的旋律尚在我耳边回荡,一个绝好的机会促使我踏上了去小白杨哨所的路途。
一路上,车内反复播放着《小白杨》,连师傅在内四个人都陶醉了。他们三个都当过兵,我虽然没有穿过军装,但实打实接受过摸爬滚打训练,实弹射击还打出过相当好的成绩。车在飞驰,我们的心早已飞到中哈边界上的小白杨哨所。

然而,车离开阿拉山口口岸,抄近道前进一小时后,弥漫的尘土就将前导车与我们隔断。顿时,车如同海面上迷航的舰艇,不知所向。手机无信号,漫漫山峦,杳无车的踪影。这条道年久失修,更少有车辆穿越,我们孤零零地戳在分岔道上,茫茫然等待救援……前导车终于发现了问题,当他们折回头与我们汇合时,车内正大音量播放着《小白杨》。两名军人跳下前导车,冲我们扬手就是一个标准的军礼!他们有所不知,我们的精神防线是《小白杨》铸起的。
两辆车一前一后继续行进。这根本不叫路,深深的辙印已呈壕沟状,牛头车的轮子骑在“壕沟”上艰难地行进,两边密集的红柳枝、骆驼刺不时挂着倒车镜,好在师傅们技术过硬,飞驶的牛头似劈波斩浪的快艇,不久就把这段“盲肠道”甩在了身后。我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小白杨》指引我们出山峦……”
小白杨哨所,就是中哈边界中国新疆境内塔城裕民县塔斯提哨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锡伯族战士陈福森回家探亲,将哨所官兵卫国戍边的故事讲给母亲听了,母亲被深深感动。她鼓励儿子在部队好好干,别想家,还让带上10株白杨树苗回哨所种。回哨所那天,母亲叮嘱他:“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为祖国守好边防!”
陈福森背着胡杨树苗和母亲的嘱托一回到哨所,就被战友们包围了。当他把母亲的话告诉大家时,有的战友落泪了。经上级批准,树苗被一一栽在了营房边。但这里干旱缺水,树苗长得非常艰难。此时,哨所吃水要在一公里外的布尔干河去挑。尽管这样,陈福森和战友们依旧信心满满。每天,洗脸刷牙节省下来的水,被他们精心浇灌树苗。一天、十天……树苗难以忍受干旱、风沙、严寒的肆虐,相继枯死,只有一棵顽强地活了下来!
陈福森说:“这就是希望之所在!”
在他和战友们的精心呵护下,这棵来之不易得小白杨茁壮成长起来。故事口口相传,一直传到北京。

1982年,词作家梁上泉来到到新疆军区体验生活。看到公路边一排排参天白杨,翠绿挺立,他便联想到英姿挺拔的战士们。后来,他又赴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大兴安岭林区体验生活,在中苏边境线上,座座哨所高高耸立,站岗的战士像白杨树一样挺立在边防线上,因此有了创作灵感。1983年7月16日,他在呼伦贝尔写下了《小白杨》歌词,不久发表在《解放军歌曲》上。作曲家士心看到后,心弦被深深拨动。很快,这首既饱含热血军人的阳刚之气,又诉说着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刚柔相济、韵律活泼的歌曲诞生了!
1984年,阎维文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庆“八一”文艺晚会上第一次演唱了《小白杨》。随后,上了198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火遍大江南北。
“歌词简单、曲调不繁,但句句写实、饱含深情 ……”这是《小白杨》给阎维文的第一感觉。的确,《小白杨》以形象生动的比喻,歌颂了为祖国奉献青春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以及他们卫国戍边、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意志。表达了边防军人对祖国边疆的火热情怀,诉说着老百姓对边关战士发自内心的赞美 。

著名军旅歌唱家阎维文(中)与官兵同唱《小白杨》
我们的车是正午时分抵达小白杨哨所的。
车未停稳,我已拉开车门跃上石阶,几个健步就站在了呈迷彩色的小白杨哨所前。自从划国界后,边境线前移,边防哨所也已跟着迁移。现在的小白杨哨所已成了一座留守的哨楼。当年的那颗小白杨树早已枝繁叶茂,伟岸挺拔,长成了参天大树。树干上鲜红的“小白杨守边疆”几个大字依然清晰,我站在白杨树旁与它合影,亢奋的我无所顾忌地亮开了歌喉——
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
“干什么的?”
一支黑洞洞的枪口搅了我的兴,年轻的哨兵圆睁警惕的双眼。当我说明原委后,他友善地望着我这“不速之客”,笑了。不用问,类似我这样的《小白杨》崇拜者为数不少。
向第九师师部行驶时,天那样蓝,云那样白,路两旁满眼皆绿。草色神奇地变幻着,如一片片美丽的织毯。更有艳丽的野花,绚烂地开放,将山峰衬托得更加秀丽。
“那就是孙龙珍烈士长眠的地方……”顺着引导者指的方向,在小白杨哨所不远处的绿色山坡上,隐隐约约立着一块墓碑。

第一次听孙龙珍烈士的故事是1978年。当时,在塔克拉玛干大漠深处某团场上山下乡的我接到录取通知书,将跻身时代轿子行列。这也意味着我梦寐以求的军人梦成为永远的遗憾!遗憾一直来到1983年《小白杨》诞生,才让我失落的心潮才略有回升。起初是学唱,之后是熟练地唱,最后是一字一句用心唱,“与小白杨一起守边防”成为我最大的精神慰籍。
此时,塔斯提三角地静静地平铺在两河交汇处,清澈的河水平静地流淌着,水面上波光粼粼。夕阳下,牛群在青青的山坡上悠闲地吃草;不远处,几缕炊烟袅袅升起……烈士洒下鲜血的土地早已划归祖国版图。在这里,孙龙珍烈士高高竖起了兵团战士的名片。
是啊,祖国安宁离不开军人,而军人的豪情来自军歌嘹亮。
亲耳聆听了阎维文演唱后,我暗暗发誓,悟透这首歌,向着人生新的目标迈进。从那以后,我的保留歌曲必然是《小白杨》。十几年来,我这个曾经的准军人——基干民兵,唱着这首歌登泰山、黄山、九华山,唱着这首歌穿越荒漠、戈壁、大沙漠,可以这样说,《小白杨》早已融入我的青春、血脉,甚至生命的一部分。
2004年7月,野花怒放的巴尔鲁克山的半山坡上,各族人民迎来了心潮澎湃的夜晚。这天晚上,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向全国人民送上了精彩的节目,阎维文深情地演唱了《小白杨》。
2009年5月,《小白杨》入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推荐的100首爱国歌曲”。

前排左二为韩光辉导演
2015年,手机响了,是大名鼎鼎的导演韩光辉。他是新疆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国家一级导演,以《伊犁河随想》《梦中喀纳斯》《最后的小站》《悠悠白桦林》《军医》等数十部影视作品享有盛誉影界。还是新疆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和“青年歌手大奖赛”总导演。缘于我创作的广播剧《边境线上援疆情》,他希望给予授权改编为微电影。这是好事儿啊,焉能不答应?更让我没想到的是,他希望我来写本子,这对我又是一个艰巨考验。尽管广播剧《边境线上援疆情》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剧本一字不拉上了《中国文艺报》,还获得了兵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但此剧非彼剧,两码事儿。
我带着忐忑不安,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剧本创作一一
年过半百的妇科教授李丹东,在独生女儿李媛媛最需要父亲之时,却毅然决然来到祖国西部边陲的巴尔鲁克山下,成为一名光荣的援疆者。

短短时间,他就融入到新鲜、火热、繁重的援疆工作之中,与年轻医生白杨一道搞清了远程诊治失败的原因,并为患者成功进行了手术。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李丹东被确定为胃癌,手握化验单李媛媛如五雷轰顶,立即决定去新疆追回父亲。谁知,在医院走廊里,她与昔日的大学恋人白杨不期而遇,顿时百感交集。两人来到小白杨哨所下,经过激烈的思想碰撞,都做出了人生新的选择。李丹东放心地回丹东市接受治疗了,李媛媛在小白杨哨所下继续书写人生。
选择是一堂必修课,时代的大潮汐中,无论你向左还是向右,都会收获不一样的人生风景。
经过多次“头脑风暴”,剧本定稿了,剧名为《小白杨》。摄制组迅速来到小白杨哨所,紧锣密鼓地干了起来……杀青那天,我们在小白杨哨所齐声同唱《小白杨》。与年轻人不同,我和韩光辉唱着唱着就热泪盈眶,彼此都读懂了剧名的军事含义。我和他均是兵团第二代,他正儿八经当过兵,还“官”至班长。我呢?没穿过一天军装,却对军事如痴如醉。
没想到,《小白杨》居然一炮打响!
2015年11月7日晚,第三届亚洲微电影“金海棠奖”颁奖晚会在云南临沧隆重举行。我和韩光辉一道,踏上了颁奖之旅。那天晚上,众多著名影视艺术家欢聚一堂,共同欣赏了一场盛大的民族风晚会。
金海棠盛放大美临沧,续写亚洲微电影的寻梦之旅。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朱军、周宇和吉林电视台主持人郭佳共同主持。马德华、刘佳、岳红、杨童舒、林妙可等著名影视艺术家以及多位国外电影工作者出席晚会。马德华还为观众献唱了《敢问路在何方》,勾起人们对该剧的深深怀念。
这届亚州微电影艺术节共征集到2498部作品,其中来自俄罗斯、西班牙、加拿大、新西兰等17个国家的作品60余部。最终评出了23个奖项,《一壶老酒》、《小白杨》、《寻找飞虎队》等25部微电影荣获最佳作品奖。

我们的《小白杨》,斩获第三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最佳作品奖和优秀编剧奖。登上领奖台、手捧沉甸甸的奖杯,我眼睛潮湿了。
2024年“八一”建军节前夕,阎维文再次来到小白杨哨所。
这是他第四次来到巴尔鲁克山下,将小白杨哨所作为了阎维文民族声乐大师班“永远的小白杨”全国巡演的重要一站。
白杨树下,他与官兵们一同深情唱响了《小白杨》。和他比肩而立的老兵叫程富胜,当年与战友们在哨所旁种下了第一批白杨树。他说:“我每年都会回哨所看看,虽然我已不再为祖国站岗,但是哨所的白杨树和一茬又一茬年轻的战友们,在接续替我守边疆!”
小白杨哨所指导员代表全体官兵,向阎维文赠送了战士们亲手刻画的戍边石。他说:“小白杨是连队的魂和根,‘扎根边防,蓬勃向上’的小白杨精神我们会永远弘扬!”
在舞台上,《小白杨》已被阎维文唱了40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官兵扎根边疆、戍守边防。他希望再度唱响《小白杨》,不仅是纪念《小白杨》唱响40周年,更是通过歌声向边防军人表达深切祝福和崇高敬意。

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
我的心中豁然透进一束灿烂阳光。


王安润简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国家一级编剧。石河子大学客座教授,自治区艺术学院、塔里木大学硕士生导师。
兵团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兼秘书长;兵团广播电视台原党委委员、副台长。
出版个人专著19部,其中,《沙海击浪》《在六分之一国土上》分获兵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长篇报告文学《太阳迟落的高原》获2023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散文《飞渡金沙滩》获第五届“三亚杯”当代华语文学大赛一等奖。
担任主创的电影、纪录片、广播剧多次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星光奖,及天山文艺奖、新疆电视文艺一等奖、新疆广播文艺一等奖、兵团“五个一工程”奖、绿洲文艺奖等。其中,《无罪》获第50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白金雷米奖”,《杰米拉》获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大奖,《我的阿恰》被中国电影资料馆收藏,《守护者》获央视电影频道全国收视率第三佳绩。《小白杨》、《血缘》分获第三届、第八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最佳作品奖和优秀编剧奖,《一路有你》获第三届戛纳微电影国际电影节大奖。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