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来沙家浜
于应克
春风拂面,翠柳依依,正是郊游踏青的大好时节。怀着对革命历史的崇敬与对江南水乡春色的憧憬向往,我们踏上了沙家浜的寻春之旅。
沙家浜景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东南,毗邻阳澄湖,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湿地公园。景区以红色文化与江南水乡风光为特色,融合了历史、自然与民俗元素。
沙家浜是抗日战争时期苏常太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新四军伤病员曾在此芦苇荡中坚持斗争,其事迹被改编为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使沙家浜闻名全国。景区通过纪念馆、实景演出等形式,生动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漫步其中,可见错落有致的芦苇荡随风摇曳,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当年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纪念馆内,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无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而实景演出则以沉浸式的体验,将观众带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将新四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当地群众的机智勇敢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得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一踏入沙家浜风景区,仿佛瞬间穿越了时空。眼前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纵横交错的河道波光粼粼,两岸是白墙黛瓦的民居和青翠欲滴的芦苇荡。春风拂过,芦苇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是在低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的传奇故事。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下,给这片英雄的土地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我们首先来到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馆内丰富的历史文物、详实的文字资料以及生动的场景复原,将我们带回了抗日战争时期。看着那些简陋的武器、破旧的军装,听着讲解员讲述阿庆嫂、郭建光等英雄人物依靠芦苇荡与日寇、汉奸巧妙周旋、浴血奋战的事迹,心中不禁涌起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革命先烈的深深敬意。他们用智慧和勇气,在这片水乡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走出纪念馆,我们乘船穿梭于芦苇荡中。船娘摇着橹,小船在狭窄的水道中缓缓前行。两岸的芦苇郁郁葱葱,随风摇曳,时而疏朗开阔,时而茂密深邃,确实是天然的“青纱帐”。船行其间,恍若进入了一个绿色的迷宫。偶尔有几只水鸟掠过水面,留下一圈圈涟漪,更添几分野趣。春日的芦苇荡,少了几分战争年代的肃杀,多了几分生机勃勃的春意。嫩绿的新芽从枯黄的旧苇中钻出,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革命精神的生生不息。
沿途,我们还参观了春来茶馆。这座极具江南特色的茶馆,正是阿庆嫂智斗敌人的场所。古色古香的陈设,八仙桌、长条凳,仿佛还能看到当年阿庆嫂从容不迫、巧妙应对的身影。在这里品一杯香茗,听一段沙家浜的故事,感受着那份独特的历史韵味与水乡风情的融合。
除了厚重的红色历史,沙家浜的春日风光也令人沉醉。漫步在湖边的栈道上,桃花嫣红,梨花雪白,各色野花点缀其间,争奇斗艳。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深吸一口,沁人心脾。湖面上波光潋滟,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岸边的绿树红花,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江南春景图。游客们或三五成群,或携家带口,脸上都洋溢着轻松愉悦的笑容,享受着这美好的春光和悠闲的时光。
夕阳西下,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沙家浜。这次春游,不仅让我们领略了沙家浜秀美的水乡春色,更让我们深刻感悟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和不朽的沙家浜精神。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记忆,每一片芦苇都诉说着传奇。沙家浜,这片英雄的土地,在春日的装扮下,更加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永远铭记。
它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在我们心中种下了红色的种子,也如一幅灵动的江南画卷,让我们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无限的眷恋。离开时,车窗外的芦苇荡在暮色中轻轻摇曳,仿佛在挥手送别,那些鲜活的故事和醉人的风景,都已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成为这个春天最珍贵的回忆。

于应克,1974年出生于山东临清市,大专文化程度。他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开始发表作品,作品曾获省地级奖项并入选相关文集,后加入聊城市作家协会。目前主要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其诗歌作品如《古楼》以独特的意象和结构,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