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咸丰五年(1855)黄河北徙,清口以南洪泽湖南退几十里,清河县于咸丰五年放垦洪泽湖上滩,于咸丰九年放垦洪泽湖下滩,招引各方大户前来开垦。洪泽湖北侧的新滩湖露滩地上就到处出现繁忙的身影了……
同治十年(1871),一对夫妇,一副担子,匆忙行走在路上。男人的担子里,一头是家当,一头是孩子;女人的一只肩上背着包袱,一只手里搀着孩子。这对夫妇就是我的高祖父葛庆珍、高祖母葛樊氏。一家四口从泗阳芦集逃荒来到洪泽湖北侧吴城乡南吴集街西南二里的地方,购置吴姓地主的一小块高滩地作为宅基扎下根来。夫妻二人勤苦节俭,创家立业,五个儿子相继而起,各自成家;长子奉父母居中,其他四子分布于东西两侧,一条葛庄就俨然而成了。葛庆珍夫妇以身作则,勤俭持家。五个子女各遵父母之命同心协力,五个支系各守祖训克勤克俭,在做好田地种植的同时,各自寻求开拓发展。
我的曾祖父葛永才,在兄弟五人中排行第三,娶妻纪氏。夫妻二人勤劳俭朴,也是生了五个儿子。大家族各个支系多有子女,几十口人同在一条庄子上,这条庄子就拥挤起来了。清代后期,国事混乱,而葛庄偏居湖边,倒也相对安稳。但洪泽湖水经常上溢,庄稼连年受灾,日子难以富裕。然而全庄人齐心合力,互助互帮,日子也都过得下来。
祖父葛化文出生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兄弟五人中排行第四,勤劳守业,娶妻丁氏,生有二子二女。民国年间,清河县更名为淮阴县,祖父母就是淮阴县吴集乡的农户了。民国二十年(1933)大洪水,葛庄地势虽高(海拔16米)也是墙倒屋塌,湖里(田中)行舟,日子非常艰难。1946年国民党还乡,因我的伯母曾为共产党的妇女组长,张姓恶霸逼迫祖父借债赎人,祖父因此含恨病逝。祖母含辛茹苦,带领二子二女艰难度日,仍然是靠着一“勤”二“俭”渡过重重难关。
父亲葛家龙出生于1930年,属马,在姊妹四人中年龄最小,16岁丧父,体弱力小,田地里、油坊中的力气活不能胜任,多靠下滩丁家的两个表叔帮忙,勤劳仁厚而节俭淳朴的伯父葛家仁才支撑起这个大家,为我的父母操办了婚事。幸而葛庄是乡政府南面一里多地的独立村庄,乡政府干部常到这里。见我父亲也还灵巧,就经常让他跑跑腿。父亲没有条件上私塾,并不识字,但他的勤快和敬业赢得了乡干部的长期信任,父亲便先后担任过初级社长、高级社长、青年团书记、民兵营长、大队副书记、大队主任等职务,直到在南吴集乡轮窑厂厂长的位置上因年老而去职。父亲自学了一些眼前字,也能够批发票,然而他的签名只有会计能认识,别人也模仿不了。父亲当了一辈子农村干部,年老去职后仍安心务农。我的母亲是一位最勤劳最节俭的家庭妇女,生有五子一女,因父亲的村部离家有四五里远,父亲在外多在家少,母亲既要完成繁重的家务,还要下湖(在生产对田地劳动称为“下湖”)挣工分(生产队分红,既按人口分配,也凭工分算账)。母亲任劳任怨,少说话快做事,田里劳作她是领头燕,收工回家疾行快如飞,从早到晚就没有闲过。“勤、俭、忙、累” 四个字就是母亲一身的写照了。母亲70岁去世(1997年),我们兄弟姊妹六家早已都各自离庄发展,父亲孤单守宅,他不愿拖累我们到城里来生活,仍然尽力劳作,在汪塘边拾边地里种菜(发生过危险),逢年过节来淮阴,还分送大蒜头、萝卜干给我们兄弟姊妹各家。我们既感动又不忍,但难以阻止父亲的执拗,只能品尝并珍惜他的劳动成果,墨守家族世代传承的一勤二俭的家风。
我于1955年出生在“化”字辈的祖宅边屋中,前有哥哥,后有妹妹。亲堂哥姐有3位,亲堂妹妹有1位,故事自然很多。祖母的仁慈,伯父的持家,伯母的操心,父亲的奔波、母亲的辛劳、兄弟姊妹协助大人各尽所能的劳作及其相互之间的帮助,全都在“勤”“俭”的原则下有序的进行着。
树大再分枝。1962年,父母借账磨弯创建新宅。先盖边屋,三弟就随之出生在边屋里;后来建起堂屋,我又有了四弟五弟。全家8口人勤劳俭朴,共同奋斗。祖宗的牌位在伯父家堂屋的条几上,每到逢年过节,我们都到条几前跪拜祖先,听老人讲祖先各代勤俭传家的故事。小时候因为学费难酬,我不能及时完成老师的要求,还向父母耍过赖皮呢。有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我在南吴集中学走读初中(离家一里地),家中翻盖堂屋(三排瓦以上用麦草缮顶),人手不够,父亲向学校请假,将我和哥哥留在家里打下手,和泥浆,送草捆。一连三天,我是多么不情愿啊!劳累不抱怨,心中恋课堂呢。父亲也因我学习成绩好,年级第一名,而常常夸奖我,期望我读上大学,当个科学家,能为祖国多做贡献。但那时候盖房子是天大的事情,家中经济窘困,能少请一个人,就能节省一些开支,实在是节俭必需呀!
1973年1月,我高中毕业回家务农,成为父母的好帮手(哥哥已经到淮阴县化肥厂工作,后来成为淮阴县最有名的电焊工),家境好转起来。1977年冬季恢复高考,我应试成功离开了村庄。3个弟弟都在上学,妹妹就独自成为母亲的重要支撑了。妹妹后来就嫁在本庄赵家(妹婿赵克宝,高中毕业即为生产队长,后来成为国家公务员),再后来,妹妹随妹婿到高埝乡政府生活,父母就为她们守着家。母亲在世时,我们春节几天在一起大团聚,是最难忘怀的记忆。父母为我们的各自发展而由衷高兴,也想方设法搞些副业(父亲几次去山区购竹枝,自己扎扫帚,到街上去卖;母亲剁竹枝,用力重,手腕常发肿),减轻我们3个大姊妹的负担,帮助我们的3个小兄弟解困。
1989年春节几天,我饭后就到堂伯父葛家齐跟前采访家谱故事。家族本来有谱,是“永”“化”先辈于民国年间到泗阳寻根时入谱的。文革时,已经破残的家谱被当作“四旧”而毁掉了。堂伯父葛家齐是葛庄“家”字辈的第一人,不仅读过私塾,而且教过私塾,他是“北撤”干部,当过顺河区副区长(《中共淮阴县组织史资料》中的名字是“葛家琪”)、洪泽县轻工业局副局长、洪泽县新华书店经理。我小时候,就盼望着他回村,都跑到村口去等候。因为他每次回来必带小人书,我与以民(他的长子)同班同学,一直到高中毕业,他带回的每一本书,我都能优先阅读(读课外书的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伯父读过家谱,见过“永”字辈先人,记性又好,对家族故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我边听边记,不懂就问,再不断从父亲和家族其他长辈口中拾遗补缺,葛庄家族的历史详情就都被我整理在笔记之中了。
堂伯父坚守祖宅一直到老。2011年冬天,92岁的老人家终于抵抗不住农屋的风寒而来到淮安市中医院住院了。我与爱人李锦兰(淮海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前去看望他,他非常高兴。兴奋地与我们作较长时间的交流,在谈到社会上的奢侈和贪腐之风时,他深恶痛绝,给我们讲了个与老干部赵雪庵交往的故事。他们常有来往,以书法和诗歌唱和为乐。老人家记不清别人的诗歌了,然而却将自己的《七律·斥侈腐——和赵雪庵先生》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洒血抛头身献公,
换来全国民拥融。
后人接过前人印,
天下垂成月下逢。
彻夜交谈黑吹雾,
贿赂侵吞白吃风。
撇开法纪眇民愤,
败坏民风无地容。”
老一代革命者的情怀和忧虑都跃然到我手中的纸上了。我知道,这是他最后阶段给我的教育和警示。老人家在医院度过了近三个月的最后时光,我回庄吊唁时,尊重地将一副对联放到他的灵前:“一身正气病榻犹吟斥侈腐,两袖清风美德早已惠后人。”事情过后,我以此为题写了一篇文章,表达对他老人家的怀念。这篇文章被2012年4月9日的《淮阴报》刊载,也被淮阴区老干部局收录到档案中。
我将父亲和堂伯父作为榜样,不断从家族长辈故事中汲取营养,不管是教书育人,还是公务工作,都是勤奋刻苦,精益求精。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生活上过得去即可。手中事情抓紧做,挤出时间就读书。科学报国的愿望没能如愿,文史惠人的工作尚有成绩。退休之后,我一直在做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的社团工作,执行编辑本会会刊《淮安历史与文化》,追寻点校明清时期几部《清河县志》(如今淮阴区、清江浦区、洪泽区共同的史志),编著《淮阴清河清口研究文集》,译读《王家营志》《泗口考》等,还服务于地方历史文化的多方需求,做有益于社会而自己通过努力又能够做到的事情,也如愿以偿地追寻到了淮泗片区续修的《葛氏家谱(晋仙堂)》,获得了祖辈几代在家谱中的准确信息。冷板凳一坐多年,心中愉快,无怨无悔。我的努力也有回报:2020年12月,被评为“淮安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工作者”。2020年12月被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表彰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先进工作者”。2021年11月,中共淮安市委老干部局、中共淮安市委离退休干部工作委员会表彰全市“五十佳离退休干部党员(50名)”,我也忝列其中。
堂伯父口述家谱上辈分的排序是:“庆、永、化、家、以、广、久、远、之、至、平、安”(与我后获得的家谱上一字不差)。我的辈分为“以”,姓名的第三个字“政”就是父亲按照堂伯父“方、针、政、策”的意思排下来的,大哥为“珍”(针),三弟为“策”(“方”字被另一家兄长先用去了)。可见祖辈父辈对后代发展由“家”到“国”的良苦用心了。如今,我们“以”字辈在本地城区工作的有好几位,而“广”字辈乃至“久”字辈及其随我其后在我们庄子上读成书的亲姊妹、堂姊妹、表姊妹们,已经形成了层次较高的大学生、研究生群体,分布到上海、南京、苏州、杭州、淮安、盐城、宿迁各地,各自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也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作出共同的努力……
我的独生子取名“广宇”,南京大学城市规划研究生毕业之后在上海外企工作四年,薪金虽然丰厚,但我们老是高兴不起来;2011年考回苏州市规划局,经济待遇虽然大减,而我们心情如沐春风,毕竟可以为祖国美好的“人间天堂”锦上添花了嘛!2014年4月,孙子“久骏”(属马)出生,我们的心情甭提有多高兴啦!当日用家谱辈份第一字排写出《葛久骏家谱》诗:“庆珍逃荒建葛庄,永才创业人丁旺。化文勤劳终遗恨,家龙转弱变为强。以政勤勉成果卓,广宇城规美天堂。久骏奔腾志千里,远航圆梦国力彰。”孙子如今已经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了,此诗他已抄录于纸,铭记于心,也是一个愿听教诲喜欢读书的苗子!期望儿孙后代延续奋斗,克守祖训和家教,“勤俭持家”“清正报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继续为家族争荣,为祖国争光!
202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