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在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活动中,蒋德兵被推选为“最美志愿者”。
“这温暖,我得传下去”
“要是没遇上那些好心人,我恐怕熬不过小时候的苦日子。”蒋德兵的“助人初心”,得从七岁那年说起。年幼丧母,父亲再娶,家里三兄妹的日子愈发艰难。“那时常常吃不饱,衣服上的补丁一层叠一层,是村里的邻居们,一次次拉了我们一把。”
村东头的刘发通知道他放学后得去拾柴,总提前把自家晒干的柴火捆得整整齐齐,悄悄放在他家门口;隔壁的赵丽珍见他寒冬还穿着破单鞋,连夜纳了双厚布鞋,塞进他怀里时只轻声说:“快穿上,别冻坏了脚。”
蒋德兵捧着那双结实的布鞋,望着门前码得齐整的柴火垛,鼻子一酸。他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等我将来有能力,一定也要让别人暖暖和和地往前走。”
1984年春天,22岁的蒋德兵揣着从朋友那儿借来的15元钱,踏上了开往遵义的绿皮火车。“那时四川人多地少,都说遵义机会多,就想来闯一闯。”下车后,他跟着路上认识的老乡,一头扎进建筑工地,开始打零工。
干到第四个夏天,蒋德兵在工地帮一位老师傅搬木料。老师傅看他搬得吃力,叹了口气劝他:“你这身板,靠力气不是长久之计,不如学门手艺安身立命。”
这句话重重落在蒋德兵心上。那晚,他躺在工棚里辗转难眠,忽然想起小时候村里理发师傅夸他“手稳、心细,是块儿理发的料”。一个念头渐渐清晰:不如重拾这门手艺,靠它吃饭,也靠它暖人。
1988年,在凉水村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旧屋里,“小蒋理发店”的木牌静静挂起。谁也未曾想到,这方寸之间,将成为一片善意流转的天地。

开店初期,难题接踵而至:积蓄只够买套二手工具,没有操作台就用旧木板搭,墙面掉灰就自己刷;最愁的是没客源,头半个月每天守到天黑,也只等来两三个客人,收入连房租都凑不齐。
转机悄然出现,隔壁邻居王文秀带着孙子来剪发,孩子怕生,扭来扭去,蒋德兵也不恼,一边说:“莫动哦,理个俊娃娃出来。”一边手上的推子又轻又稳。王文秀见他手法娴熟便问:“小蒋师傅,你这手艺跟谁学的?”蒋德兵腼腆一笑:“家里难,自个儿琢磨,混口饭吃。”王文秀见他这般不易却认真,心中触动,离开后特意在巷口替他宣传:“小蒋手艺好,人实在!”
靠着邻里口耳相传的帮衬和他“剪不好不收费”的真诚服务,回头客渐渐多了起来,小店生意总算有了起色。
“小蒋,能去家里给我老伴剪剪吗?他腿脚不便,出不了门。”邻居陈正富的一次请求,让蒋德兵意识到,这把理发刀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能为街坊邻居解决实际困难——这正是回报当年恩情的最好方式。
自此,蒋德兵的工具包里多了一个小本子,工整记录着周边百余位老人的信息:失明的胡定菊每月15日头发需要修剪,卧床的张正华偏爱齐耳短发,独居的时海林怕凉,得用厚围布……每份记录背后,都是一份沉甸甸的牵挂。

为老人上门免费理发的决定,早在一次次寻常的上门服务中就已埋下。那天,他去老城区为年过七旬的张明泉老人理发,巷子窄得连自行车都转不过弯,他只好扛起工具箱,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几百米。剪发时,老人摸着他汗湿的袖子,喃喃道:“要是能在楼下剪就好了,也省得你跑这一身汗。”
这句无心之言,却像一颗石子投入蒋德兵的心湖,漾开层层涟漪。那一夜,他翻来覆去,眼前浮现出无数次张明泉老人期盼的眼神。第二天,他便与家人郑重商量:店里赚再多,终究是守着一方天地。于是,他毅然关掉理发店,用积蓄购置了一辆三轮车,喷上“雷锋服务车”几个醒目的字,装上理发工具、按摩锤和热水壶,开始走街串巷。“有了这辆车,我就能走到更多老人身边,他们下不来的楼,我可以走上去;他们出不了的门,我来帮他们推开。”
五年时光,车轮滚滚。这辆红色的三轮车,已驶过红花岗区20多个社区的角角落落。截至目前,蒋德兵累计志愿服务超过3000小时,免费理发超1.8万人次。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次温暖的抵达;每一段行驶的轨迹,都在续写他年少时“把温暖传下去”的朴素誓言。
2022年,蒋德兵加入了红花岗区博济公益联合会,从一位“单打独斗”的流动理发师,转型为公益组织里带动他人的“骨干力量”。这一转变,源于他日益强烈的无力感——即便自己从早跑到晚,依然有太多老人排不上号。蒋德兵清楚地记得,在一次社区服务时,一位老人拄着拐杖等了近两小时,最后因为体力不支只能先回家。望着老人颤巍巍的背影,蒋德兵心头一紧:“我一个人再能跑,也跑不过大家的需求。要是能拉起一支队伍,该多好。”
队伍筹建之初,步步维艰。无人报名,他便从动员身边朋友、老顾客做起,还在社区公告栏贴上亲手写的招募启事。好不容易招来几位热心人,却又面临缺乏经验的难题。蒋德兵毫不藏私,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服务秘籍”整理成册,手把手地传授:上门前务必电话确认老人身体情况,工具必须用酒精彻底消毒,理发时动作要轻,与耳背的老人交流要俯身到耳边,剪完后一定帮忙扫净脖颈上的碎发……
在他的悉心带领下,服务队从无到有,逐步壮大至20余人,每月开展2至3次集中服务,惠及人数比他单干时翻了整整三倍。“我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一群人的力量才叫力量。”蒋德兵欣慰地说。
“别慌,下次注意就好,刚开始都这样。”队员李娜初次上手,不慎在老人耳郭上划了道小口子,急得直掉眼泪。蒋德兵一边利索地拿出备用的碘伏为老人消毒,一边安慰李娜。事后,他更专门抽出时间,耐心指导她如何调整手势、把控角度。队员们常说:“蒋师傅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份待人的心。跟着他干,心里踏实。”
队员范晓珊是在一个寻常的午后,与那份流动的温暖不期而遇。她看见蒋德兵蹲在轮椅旁,细致地为老人理完发,又自然地拿出按摩锤,一下一下,轻轻为老人捶打着肩膀。阳光洒在他们的背影上,安静得像一幅画。范晓珊在路边驻足良久,眼眶微微发热。她主动上前问道:“蒋师傅,我想跟您学理发、做志愿!” 蒋德兵笑着应答:“当然可以!只要有这份心,我啥都教你。”
“眼神跟着发梢走,手要稳,心要静。”如今,范晓珊已能独当一面,甚至学会了根据老人脸型设计发型。“现在我终于懂了蒋师傅说的,‘理的不是发,是温暖’。”她笑着说。
新的一天开始了,蒋德兵依旧骑着那辆“雷锋服务车”,穿梭在遵义的街巷里……

编辑:曹欢欢 刘丽
编审:张茂辉
审核:安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