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符的赞学思想(10)
文/脱明忠(北京)
王符(约85年—约163年)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东汉著名思想家、政论家和文学家,终身未仕,隐居著书,代表作《潜夫论》批判时政,提出民本、法治等主张,被誉为“后汉三贤”之一。
王符出身低微,为庶子,少时好学,与马融、张衡等交好,但因耿介不仕,隐居著述。其思想形成于东汉中后期社会动荡之际,针对政治腐败、经济失衡等问题提出改革方案。
王符的赞学思想在《潜夫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分量和显著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开篇引领的体例地位。将《赞学》置于开篇,有开宗明义、奠定基调的作用,为后续各篇文章的论述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价值导向,让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学习对于个人、社会以及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二是对个人成长的基础作用。《赞学》篇强调了人的知识和才能不是先天就有的,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培养才能获得。三是对社会风气的引导意义。东汉后期社会矛盾尖锐,学风和社会风气也存在诸多问题,王符的赞学思想对于纠正当时浮躁、虚夸的社会风气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四是与治国理念的紧密联系。 王符认为,国家的治理需要有贤能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习;只有通过学习,人们才能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和品德,从而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贡献。因此,赞学思想是王符治国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王符在《赞学》篇中首先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天地之间最宝贵的是人,人的智慧来自学问,所以学问乃是做人的开端,是天地之间最重要的事情。即使是极其圣明的人,也要依靠学习,才能具有智慧和德行,更何况是平常的人呢?
王符说:“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士人想要宣扬道义,必须先研读前代圣贤的经典。他说:“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道义隐藏在书本中,要靠不断学习才能获得;学问因发奋努力而有所长进,因懈怠松弛而荒废。
王符还说:“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对想要显示功勋业绩、传扬光辉事业,追求功成名就的人来说,再没有比学习更好的途径了。
王符在《赞学》篇中再三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君子若有良师,认真学习经典,就能有所成就。同时,他指出了学习的原则和学习的方法。
他认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地学习先贤的经典,凭借“道”来增进自己的智慧。他说:“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黑暗的房间找东西,最好的工具就是火光;在当今社会寻求道义,最好的工具便是经典。“圣人以其心来造经典,后人以经典往合圣心也,故修经之贤,德近于圣矣。”就是说,圣人用他的智慧来创作经典,后人通过经典去通达,对接圣人的智慧,因此而研修经典的贤达之士,德行也就会接近圣人了。
我们知道,学习十分重要以及学习必须勤奋这两点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甘书协会员樊根信 · 书))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