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2025年11月16日 —— 虽已立冬,羊城仍秋意盎然。近日,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广州老年大学)晚晴诗社联合红棉学堂“羊城千年文化解码专题班”,组织30名师生及文化爱好者,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白云山文化之旅。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探访,深入解读“羊城八景”背后的历史底蕴与岭南文化精神。

活动前期,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特聘教授、广东省文化文化学会会长周建平博士亲自为专题班讲授第一课,系统阐释“羊城八景”的历史源流及其在广州城市精神建构中的独特地位。为保障本次实地探访顺利开展,周建平会长积极协调对接白云山鸣春谷景区管理方。鸣春谷景区领导高度重视,专门安排电瓶车接送、配备某景区讲解员,并优化参观路线,为老年学员提供了安全、便捷、深度的文化体验。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杨芙蓉副教授、晚晴诗社社长陆婉璐、副社长曹友宗等参与了本次文化行走。活动以“课堂讲授+实地考察+诗词创作”三位一体模式展开:前期课程系统梳理了“羊城八景”的历史演变,岭南诗歌的发展:受张九龄影响的岭南诗派雄直诗风,到明朝南园诗社对岭南文脉的深远影响,清代岭南诗歌承前启后、自成一格。从历代文人题咏“菊湖云影”“蒲涧濂泉”等胜景的诗词,到海上丝绸之路、古道古刹、民俗建筑等多维文化符号,全面呈现广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积淀。

白云山自古便是“羊城八景”的核心载体。历史上,“菊湖云影”“蒲涧濂泉”“白云晚望”“景泰归僧”等景点屡次入选各朝代“八景”名录,成为岭南山水人文的重要象征。此次活动中,参与者沿着古人足迹,登摩星岭、访能仁寺、探九龙泉、谒郑仙岩,在碑林泉井间感受千年文脉的呼吸。

“我们不仅是在游山,更是在读一部立体的广州文化史。”一位参与者感慨道。行程结束后,众人意犹未尽,纷纷即兴赋诗填词,以古典韵律抒发现场感悟。各位老师、学员围绕蒲涧、东坡遗迹、郑仙传说等主题,留下多首佳作,展现了银发学人对本土文化的深切热爱与诗意表达,“白云载酒情难禁,笔底生花韵自成。”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研学,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行走+研习+创作”的创新模式,晚晴诗社与红棉学堂成功将课堂延伸至山水之间,让千年羊城的文化密码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题白云晩望图
王建端
一派秋光画不如,碧城十二入望初。
却怜霜女哀无力,蕴绿酿红奈此殊。
与老年大学师生共游蒲涧
杨芙蓉
细流幽出几层湾,古木参差绿一山。
更有仙人灵秀气,送归朵朵白云还。
与老年大学师生共游白云山蒲涧和东坡韵
杨芙蓉
白云千载到风前,拾级层岩俯涧泉。
寺鼓穿云余妙响,古人挥袂尽飞天。
殷勤花木共秋兴,涵泳风味化诗禅。
我辈而今重践迹,高山仰止但坡仙。
过蒲涧
陆婉璐
逶迤而下濂泉渌,生气悠然在此山。
驾鹤仙人已千载,犹余涧水去潺潺。
浣溪沙 初冬登白云山
陆婉璐
策杖云山初入冬,碑林泉井卧苍龙。摩星岭下老城雄。
寺可清心钟鼓远,池能濯足薜萝秾。风光不与旧年同。
过蒲谷怀东坡先生
庄生晓梦
树木荫萌不肯黄,回环折节赋流觞。
被贬岭南情几可,先生故事万年长。
阅郑仙故事有怀
庄生晓梦
每见昌蒲忆郑仙,避秦不世复经年。
看山枕石犹攀径,采露餐霞复饮泉。
未许移花云外谷,也曾捣药月中天。
于今到此明心事,梦里思君亦偶然。
谒白云山能仁寺
吴学诚
幽径穿林过古寺,宋砖元壁藓苔封。
石桥横涧停云影,虎字摩崖振岳峰。
泉洗心尘声自远,松涵鹤梦意犹浓。
向来踪迹知何处,山色空濛隔几重。
白云山九龙泉拾句
又见彩虹
九童子化引龙泉,一叟人称成隐仙。
古涧藏麟犹览胜,残碑漱石共云烟。
师生同醉白云山
何飒
云山叠翠闻莺韵,玉岭摩星不在高。
卧虎藏龙文脉蕴,学朋同醉采风陶。
云山路上即占
悠悠
微风摇翠影,爽气净尘纷。
谁唤林中鸟,飞出剪碎云。
兴游白云山
李翰廉
初冬菊月尽含烟,浦谷婆娑景逸妍。
最是摩星登绝顶,师生乐在白云边。
十六字令·乙巳白雲山登摩星嶺
陈永平
山。冬日歡歌九道彎。人相愛,共把頂峰攀。
初秋游白云山
谢明灿
云峰犹翠接天流,乘兴登临揽好秋。
莫道山深无妙处,松风一壑足清游。
过郑仙岩有怀
刘兰梅
红尘不到云岩隐,白鹤相随方士仙。
曲涧长流泉语细,菖蒲石上事犹鲜。
白云山抒怀四章
文/岑钊才
(一)
少年无畏麓湖驰,曾在亭楼下象棋。
瞬现乌云翻雨覆,步登星岭不知疲。
(二)
青春结伴在初秋,岭顶摩星心事悠。
铁链有情铜锁扣,今生今世没烦愁。
(三)
古稀聚会共商谋,山涧清泉水急流。
最喜缆车悠缓过,无求无欲更无忧。
(四)
晚晴活动立冬游,碑刻龙泉诗意求。
星岭彩霞头上压,丝丝灵感快签收。
白云山九龙泉拾句
蔡虹
(一)
日薄云峦叠画屏,龙吟石壁凿空庭。
一瓢忘远超三界,几屐拟游驰四溟。
(二)
西风意欲向冬栖,涧水声遥云自迷。
泉影不随人世改,馨音一路漫思题。
(记者 何金德 通讯员 陆婉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