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上午,由《作家文摘》报社和北京市石景山区作家协会共同举办的“李金明散文《从冀中平原到红色之旅》研讨会”在北京市石景山举行。《作家文摘》副主编魏蔚,北京市石景山区作协主席李金明及副主席、副秘书长、骨干会员代志强、杜雷、胡松夏、卫如珍、张本奎、李文龙、冼巧凤、周芸、刘红敏,以及新会员李心安、汪心怡、王靖晖等参加。

李金明散文《从冀中平原到红色之旅》2025年《解放军文艺》第10期发表。2025年11月7日,《作家文摘》原文转载。全文讲述了李金明从业余作者在部队成长为专业作家,从军史资料搜集员成长为军史专家的历程;反映了八九十年代部队官兵和谐、尊干爱兵的优良传统。散文发表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极大关注。与会人士围绕作品分别从不同视角踊跃发言,表达真知灼见。

《作家文摘》副主编魏蔚表示,看到作品非常感动、震撼!她说:“李老师很多作品《作家文摘》都在关注。作者的文章特别扎实,尤其是一系列细节串联起来的整个红色军旅生涯。比如他个人重走长征路,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人生旅程,也是一个人的信仰传承。文中的许多细节很感人,如第二部分在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的日子里,对于烈士名录的苦苦追寻,看得让人泪目!还有他在创作路上的一些生死悲欢,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有个人的温情。他将个人命运与军队的发展紧密相连,让我们看到了历史鲜活的传承。”

代志强副主席从与李金明主席多年的交往谈起。他说,他曾就烈士名录问题提问,去陵园查一查登记簿就完了,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一个个沿着墓碑登记?后来才知道这些烈士姓名登记簿上没有,最终是在李金明和战友们登记建立起来的。在那个交通不发达、信息也不通畅的时代,许多史料是他和战友们一个村接一个村地跑出来的。读过文章后,他更是感慨,一个好的作品,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也需要付出很大的艰辛。

杜雷首先分享了他作为《作家文摘》的忠实读者,常看常新,受益匪浅的真实感受。而后他谈了阅读本文后的三点体会:一是特别遗憾在过去20多年里,没有更多地跟李金明主席交流,没有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创作和学习,他为人师表是值得赞扬;二是特别希望李金明在此文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创作经历更加深挖外延,拿出一个自传体的更加厚重的作品,给年轻的读者以及更多人留下更深入宝贵的历史资料,尤其是关于晋察冀这方面的内容。三是当把此文发到单位编辑部群时,激发了几位同事对家乡的重新认识。在当下文学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少数人的坚守,也具有能够打动人心的力量。

胡松夏认为,文学见仁见智。李金明主席的人格魅力,包括他的文学创作实力,令人仰慕。他说:“针对这个作品,我觉得文学的多元性体现在军事文学与传统文学是有区别和标签的。军旅作家与地方作家使命和担当也是不太相同的。但文学总体的目标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李金明妻子的突然去世,像晴天霹雳一样,击碎了一个温馨的家庭,这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打击。当时李金明处在极大的悲痛之中,甚至写好了遗书。如果没有这篇作品的呈现,我们可能对他家庭、对他创作的细节等都不够了解。文章后来记述,李金明从灾难中奋争,又进入到了创作状态。由此看到,一个人的远征不管多远,还是要有一颗恒心,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创作方式。”

随后,与会的作家们各自从“李金明:追寻红色之旅的生命咏叹”“文学征程上的伉俪情深”“于行走中铸就真实”“震撼后的思”等为题发表所思所想。大家都觉得李金明从个人“红色之旅”的征程上所闪耀的创作精神,值得每一位后来者细细品味;希望能在李金明身上学到更多的精神品质,从他的作品中找到更多文学的创作力量。

李金明做总结发言。他真诚地表达了对大家的感谢。他表示,认真听了每一位的发言,大家诚恳的评价和支持表扬都铭记于心。其次,他希望大家进行文学创作要专注,即使是业余作者,也要坚持热爱,坚持到底。他还联系当下的文学生态,提醒大家多关注微短剧创作,紧跟时代发展,努力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文/卫如珍 图/石作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