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国民党主席郑丽文出席「马场町秋祭」追思活动引爆路线争议,这场原为纪念白色恐怖受难者的仪式,只因场中出现中共情报人员吴石等人士,外加红色布景与献花仪式安排,遭民进党及绿营批评「统战活动」。陆委会罕见发表严词谴责,抨击活动扭曲历史,配合「中国认知作战」。郑丽文的参与,反让整起事件迅速升温为蓝绿攻防焦点,成为她上任后首度遭遇的政治风波。

郑丽文自接任党魁以来,开宗明义要让国民党「从羊群变成狮群」,提出「新世代蓝」的形象转型,加上过去出身民进党,论述犀利又善于经营媒体,也被视为具备改革象征而高票当选。然而,在马场町事件后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解读,一是「郑」在改变国民党,试图打破与威权记忆切割的尴尬,将党重新带回历史自省与社会对话现场,试图打造「蓝营版转型正义」;另一则是「郑」在卡关,使国民党再度陷入「失焦、亲中、统战」的陷阱之中。
马场町秋祭风波「郑」在改变 还是「郑」在卡关?
郑丽文此举确实符合她一贯的「政治直球」风格,但问题在政治讯号的模糊性引发揣测,马场町本是台湾威权时期的历史场域,对于民进党来说是操作「白恐伤痕」空间,对国民党则象征被清算的「历史包袱」。当国民党主席亲赴现场并称要让「政治受难」不再重演,能在社会层面被解读为反省与和解;但若仪式出现过多非本土化元素,则被立刻转化为「历史红化」的认知风暴。
有鉴于此,这不仅是一次仪式误闯,更是一次「政治语境」错置。郑丽文想传递出「历史和解」,社会却是听见「统战共鸣」;她想宣示路线改革,却被舆论抹为「亲中旧调」。这场风波让「国民党改变」的议题瞬间破灭,但也预示着她的改革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腹背受敌。
党内分合与政治和解 改革者的进退维谷
马场町风波的后座力首先在国民党内爆发,从党中央到基层立委,对郑丽文的「政治和解」观点出现分歧,一派强调勇于面对历史,藉着反省重塑政党形象;另一派则是警告是将「统战话术包装成历史共情」,认为这种路线会让国民党更难获得中间选民信任。前立委蔡正元直言,在和解的名义下否定政治立场,无疑自陷进退维谷。马场町事件反映出国民党内路线摇摆的根本问题,一方面想摆脱被贴上的「亲中」标签,一方面又无法割舍历史上与中华民族意识形态紧密相连的根基。这种「双重身分」焦虑,正是郑丽文必须面对的路线试炼,国民党内部对此也产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派主张,国民党若要重返执政,势必脱离冷战框架,以「和解取代对抗」路线,能让蓝营能与不同世代的价值接轨。传统派则强调,一但模糊自身立场,等于自毁精神价值,没有清楚了解脉络,国民党将失去「再执政」的正当性。微妙的是,中间派地方势力宁可选择观望,2026地方选举眼看各阵营已开始布局,郑丽文的秋祭事件恐在基层引发「红化」疑虑,将对地方选举造成不利。若党中央未能实时澄清或在将来路线定调,势必陷入「改革派孤立、传统派防御」的无解僵局。
国民党的内部裂缝并非仅只理念之争,更牵动国民党的生存战略。郑丽文上任前,党内曾寄望她以女性形象「柔化蓝营」,吸纳中间选民;如今反因「两岸和解」被外界诠释为「向中妥协」,迫使改革沦为内耗。因此,她所面对的,是在党内外的「进退维谷」。选择强调「共融」,会被批判亲中;若聚焦「反中」,又与和平论述违背。
若从政治策略观察,这场风波也是对郑丽文整合力的考验,在朱立伦、韩国瑜以及侯友宜等旧世代仍具派系能量的情况下,必须能够安抚旧有势力、凝聚青年与媒体舆论,还得重建国民党在「台湾优先」与「两岸和平」之间的论述平衡。换言之,秋祭事件并非个人失误,而是整个蓝营在世代交替、路线再造过程中的试金石,考验国民党是否能从被贴标签的「历史政党」,转型为「面对历史、拥抱世代」的全新力量。
两岸关系的镜像翻转 从谴责到共鸣的差距
郑丽文马场町秋祭事件最终延伸至两岸层面,台湾陆委会率先公开谴责配合「中国认知作战」,指控试图透过历史叙事淡化对岸威胁、混淆敌我,此番表态反映出民进党政府在「对中叙事」上的警戒已经全面升级,也象征两岸议题再度成为台湾政治的分水岭。
对于国民党来说,此番情势既是压力也是考验。一方面,郑丽文提出两岸「和平论述」是种潜在友善讯号;另一方面,民进党将任何「对话」与「亲中」画上等号。这等落差,使国民党在两岸论述上陷入泥淖,诉诸「和平」被批「卖台」,倡导「防卫」又显「仇中」。
另一方面,北京媒体对此风波偏向以冷处理,显示大陆「试水温」的观望态度。相对地,台湾绿营媒体采大幅报导,直指「蓝营与中共认知战唱和」,也让这起事件沦为「舆论审判」。这正是当前台湾政治的意识型态,任何涉及历史记忆与两岸议题,都被放大为认知战的一环。
对于国民党来说,这也意味将来针对两岸议题发声,必须谨慎区分「交流」与「变节」的界线,重新掌握话语主导权,就必须以「主体论述」结合「和平政策」,而非直向操作。郑丽文若能从此次危机中因祸得福,或许能为国民党找到「第三条路」,既不被绿营定义「亲中」,也不放弃追求「共融」,也将决定国民党能否在未来两岸局势中重新被看见。
秋祭转型 国民党能浴火重生?
郑丽文马场町秋祭风波表面是一场政治仪式之争,实则凸显国民党的三大危机,包含历史记忆的再定义、党内价值的再分配、以及两岸定位的再平衡。郑丽文上任就被批评「令不出党中央」,如今还得在三重战线中同时应对,真能对内整合、对外辩护、对中定位?
这场风暴或许将成为国民党的分水岭,若能藉此反思如何以「客观历史」为基础推动「和解政治」,而非流于抗中保台的「统战共情」,改革之路仍有可能被重新定义。若郑丽文无法以战略路线回应内外质疑,或被派系牵制而让改革半途而废,国民党恐将再度错失重生契机。
郑丽文在马场町的秋风不仅吹起一场追思,更掀起了国民党在新时代的灵魂拷问,要继续被历史制肘,还是勇敢改写未来?郑丽文与国民党此刻踏出的每一步,都将决定未来台湾政治与两岸发展坐标上的关键命运。(本文不代表平台观点)
来源:中国晨报︱台湾学者/专栏作家:蔡威︱责任编辑:楚樵︱签审:高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