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开篇的话:马国华老师是天津市一位资深的文学理论评论家,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工作,先后为二十多位老干部撰写回忆录并成书,自己也出过专著。他是今年七月份与《四方有雨》作者武新才在参加内蒙古包头笔会上得到赠送的此书,回天津后,马老师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一字不落熟读全书,然后一气呵成这篇五千多字的文学评论佳作,得到大家一致好评。文章深入浅出有理有据,而且倾注了马老师的情感和心血,对铁路建设者实事求是由衷的赞美评述,对作者(武新才原入伍铁道兵八师天津,后兵改工一直从事新闻文学写作)的喜爱鞭策鼓励,全方位阐述了新闻、报告文学与文学的形式不同而内在一脉相承,不加修饰把建设者喜怒哀乐评述成章,给人启迪、深思和回望过去“基建狂魔”的“史记”般光辉历程,起到了人性文学潜移默化的效果,对喜欢新闻和文学的爱好者来说是更是一篇受益匪浅难得的好文章。“这篇文章对作者是价值连城”,有人这样赞美马老师撰写这篇文章,可见文章的份量和受欢迎度。
(马国华)
在当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既有聚焦个体心灵的细腻吟唱,亦有描摹时代壮阔的雄浑史诗。武新才(合著者武蓝)所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四方有雨》,以厚重体量承载心血结晶,既是一部聚焦铁路建设领域的行业纪实范本,亦是一幅融汇多元体裁、饱含人文温度的生活长卷。作品将新闻的纪实性与文学的艺术性精妙交融,既为中国高铁发展的时代壮举立传,也为当代文学如何记录现实、映照人心提供了有益借鉴,其墨香漫溢间,尽是山河筑梦的豪情与人间烟火的温情。

体裁交响:多维叙事勾勒铁路建设史诗
《四方有雨》最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于其对多元体裁的娴熟驾驭与有机融合。全书33.8万字、133篇佳作,涵盖报告文学、新闻消息、诗歌、散文随笔等多种体裁形式,恰似一部结构恢弘的交响曲,各乐章既自成格调,又同频共振,共同奏响铁路建设与时代生活的激昂旋律。
作为书中的华彩篇章,洋洋洒洒近四万字的报告文学《松花江畔的高铁之战》,篇幅以宏大叙事与深度刻画兼具的笔法,全景式呈现铁路建设的艰辛与辉煌。一条200多公里的哈齐高铁,从各个方面反映出当代铁路建设者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和奉献精神。作者深入施工现场,将重大高铁项目从规划蓝图到落地成型的全过程娓娓道来。从复杂地质区域隧道挖掘中涌水、断层等技术难题的攻克,到建设者日夜奋战的鲜活场景,详实的细节与生动的描写让读者如临其境,深切感受工程建设的伟大与不易。更可贵的是,作品并未止步于工程进展的客观记录,而是深入挖掘建设者的内心世界,刻画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使一个个平凡的建设者形象跃然纸上,成为铁路征途上不朽的精神丰碑。
若说报告文学是雄浑的主旋律,那么不足千字的新闻消息便是灵动的音符。这些篇幅精悍的文字聚焦铁路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技术突破与日常闪光点,以新闻特有的时效性与简洁性,第一时间传递建设动态。新站点破土动工的轰鸣、关键技术攻关的捷报、平凡岗位上的创新举措,虽以点带面,却清晰勾勒出铁路建设蓬勃推进的动态图景,让读者紧跟时代脉搏,感受中国高铁发展的强劲活力。
此外,书中的诗歌与散文随笔则为硬核的行业叙事注入柔性力量。诗歌部分或借自然景致抒发情怀,或凭建设场景咏叹初心,如“墨润铁建写沧桑,雨泽四方著华章”般的诗句,凝练地概括了铁路建设的壮阔与坚守。散文随笔则聚焦生活点滴,既有对个人成长经历的深情回顾,如《从山沟里走进人民大会堂》,见证从偏远山沟到辉煌殿堂的艰辛与荣耀,也有对职场生活、社会现象的细腻洞察,让读者在感受行业发展的同时,也能品味生活的温度与人生的智慧。这些体裁与报告文学、新闻消息相互呼应,使整部作品既有史诗的厚重,又有生活的温情。
多种体裁在书中并非各自孤立,而是形成有机互补的整体。报告文学为新闻消息提供深厚的背景支撑与情感深度,让新闻事件背后的意义得以升华。新闻消息为报告文学注入新鲜的现实素材与即时性,让宏大叙事更具现实依据与活力。诗歌与散文则丰富了作品的情感维度,使硬核的建设故事多了几分诗意与温情。这种体裁的融合,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更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深入了解铁路建设这一复杂而伟大的事业,宛如一幅立体的画卷,全方位展现在读者眼前。

人文之光:细腻笔触刻画建设者群像
《四方有雨》最动人的魅力,在于其字里行间满溢的人文关怀,如同穿透施工现场尘土的暖阳,照亮建设者的奋斗之路,也温暖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作者以细腻而深情的笔触,摒弃了对建设者“符号化”的塑造,将他们还原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个体,让读者看到铁路建设背后一个个平凡却伟大的灵魂,一个群体英雄的雕像。
在书中,我们能看到经验丰富的工程专家。他们面对复杂的技术难题时,始终保持沉稳睿智,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多年的实践经验,一次次找到解决方案。无论是隧道挖掘中的地质突变,还是桥梁架设中的精度挑战,他们都能临危不乱、攻坚克难,成为工程建设的中流砥柱。他们身上承载着行业的传承与担当,用专业精神守护着铁路建设的质量与安全。
我们也能看到年轻入职的热血青年。他们带着对铁路事业的憧憬与热情,投身到艰苦的建设一线。从最初对工作的生疏与懵懂,到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成长,他们在尘土飞扬的施工现场积累经验,在技术攻关中突破自我。他们用青春的活力和创新的思维,为铁路建设注入新动能,展现出新一代建设者的责任与担当。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铁路事业的未来与希望。
更能看到默默耕耘的普通工人。他们从事着最基础、最繁重的体力劳动,却毫无怨言。在偏远山区的施工现场,恶劣的自然环境、简陋的生活条件都未能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他们在工地上搭起简易的板房,在尘土飞扬中吃着简单的饭菜,却依然坚守岗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勤劳的双手,一石一土地筑起铁路的根基。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书写着奉献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不仅记录铁路建设者的工作日常,更深入他们的生活点滴与情感世界。他关注到建设者们在事业与家庭之间的艰难平衡,展现了他们的无奈与担当。有的建设者为了赶工期,错过了孩子的出生与成长,错过了陪伴父母的最后时光,错过了与爱人的相守相伴。他们将对家人的思念深埋心底,把对家庭的愧疚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在岗位上默默坚守。这些细节描写让铁路建设者们不再是模糊的群体概念,他们的喜怒哀乐、梦想与坚守,都深深牵动着读者的心。
书中还展现了建设者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与乐观积极。在崇山峻岭间,他们要应对复杂的地质条件、极端的天气变化。在偏远地区,他们要忍受远离家乡的孤独、简陋的生活设施,承载和祈盼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但他们从未有丝毫抱怨,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工地上的欢声笑语、休息时的谈心交流、攻克难题后的欢呼雀跃,这些场景让我们看到,他们不仅是坚韧的铁路建设者,更是热爱生活、懂得苦中作乐的普通人。
这种对建设者的人文关怀,不仅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尊重与赞美,更是对他们所代表的时代精神的弘扬。在铁路建设的征程中,建设者们展现出的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中国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四方有雨》通过对一个个个体命运的刻画,将这种抽象的时代精神具象化,让读者在感受人物温度的同时,深刻领悟到铁路建设事业背后所蕴含的伟大时代价值,从而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新闻文学融合:记录时代的独特文学范本
作为一部新闻文学作品集,《四方有雨》的创新之处在于巧妙打通了新闻与文学的界限,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与文学的艺术性、感染力完美融合,为记录中国铁路发展历程提供了独特视角,也为当代文学的现实书写提供了有益借鉴。
从新闻属性来看,作品基于作者长期深入铁路建设一线的实地采访与观察,具有极高的真实性与时效性。作者如同敏锐的新闻观察者,始终坚守在建设现场,捕捉铁路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与关键事件。无论是新技术在铁路建设中的首次应用,还是重大工程节点的顺利完成。无论是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还是团队协作攻克难关的艰辛,都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及时、准确地呈现给读者。这些内容不仅记录了铁路建设的外在成就,更通过对建设过程中各种问题与挑战的揭示,反映出中国铁路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砥砺前行的艰辛历程,为研究中国高铁发展提供了第一手真实资料,成为记录时代变迁的珍贵文献。
从文学属性而言,作者运用丰富的文学表现手法,为新闻内容赋予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描写铁路建设场景时,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刻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机器的轰鸣、钢筋水泥的碰撞、建设者忙碌的身影、铁路在崇山峻岭间逐渐延伸的壮观景象,都通过细腻的描写跃然纸上,极具画面感。在人物刻画上,作者融入了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的技巧,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情节设置,使铁路建设者们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例如在叙述一位老建设者即将退休却依然坚守岗位完成最后一项任务时,作者通过对其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出他对铁路事业的深厚情感与恋恋不舍,让读者为之动容。这种文学化的处理,让原本严肃的行业新闻变得生动鲜活,更具可读性与感染力。
新闻与文学的融合,使《四方有雨》超越了单纯的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的范畴。它既满足了读者对铁路建设现实情况的求知欲,让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国高铁发展的真实面貌;又以文学的魅力打动读者的心灵,引发他们对铁路建设这一伟大事业的深入思考。这种融合不仅为铁路建设领域的题材创作开辟了新的路径,打破了行业题材作品要么过于纪实枯燥、要么过于虚构悬浮的困境,也为当代文学如何记录时代、反映现实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许多重大的时代事件需要被真实记录,也需要通过文学的方式传递情感、凝聚精神,《四方有雨》恰好提供了这样一种成功的范例。

价值深远:文学与时代的共振回响
《四方有雨》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学层面,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它既是文学创作的优秀范本,也是记录时代、传递精神的重要载体,其影响力将跨越时空,持续滋养着读者的心灵。
在文学价值上,作品丰富了当代文学的题材与表现形式。长期以来,当代文学创作中,城市题材、乡村题材、历史题材等较为常见,而聚焦特定行业尤其是工程建设领域的作品相对稀缺。《四方有雨》以铁路建设为核心题材,深入挖掘行业背后的故事与精神,填补了部分题材空白,为当代文学题材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作者对多种文学体裁的熟练运用,将报告文学、新闻消息、诗歌、散文等有机融合,展现了高超的创作技巧,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此外,作品质朴真挚的创作风格,在当下部分文学作品追求华丽辞藻、复杂结构的潮流中,犹如一股清泉、一股涓涓细流,以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活力。
在社会意义上,作品首先是中国铁路发展的“史记”。它详细记录了中国高铁从蓝图到现实的艰辛历程,从技术攻关到工程建设,从建设者的付出到铁路网络的不断完善,全方位展现了中国高铁发展的辉煌成就。这些记录不仅为后人了解这一重要的时代进程提供了生动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也为研究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次,作品是传递正能量的精神载体。通过讲述建设者们的奋斗故事,弘扬了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激励着更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斗。同时,作品对铁路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行业发展的思考,也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的责任感,为引导社会舆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一个几十年为企业服务的优秀笔杆子,一个长期工作在宣传第一线的记者,最好的话语权就是那一篇篇频频见诸于报端的文章稿件。而铁路建设者和企业那些人、那些事汇编成的精彩故事需要作者投入全部精力,去用心地实地采访、写作和体验,首先打动自己,再去感动编辑、感动读者。这样才能使文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汇成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一个接着一个,一年接着一年,才能完成这部内容宏大的鸿篇巨著。

武新才是一位 勤奋和细致的作家。他198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参加了引滦入津工程,后集体转业定居天津。在创作过程中,他几十年来一直为国企做宣传工作,发表了上千篇新闻作品,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和对时代的深刻感知。他先后出版了《从山沟走进人民大会堂》《激情在隧道里燃烧》《歌从云中来》《战歌飘过30年》等新闻文学作品四部,《四方有雨》是他的第五部新闻专著。连续20年被《工人日报》评为德艺双馨的优秀特约通讯员,还被多家新闻单位、出版社聘请为长期记者、摄影和撰稿人,作品多次入选中宣部《百姓纪事》和“五个一”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奖选集,优秀通讯报道多次刊登在《中国铁道建筑报》《建筑时报》《工人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并多次获奖。他几十年如一日,深入火热的铁路建设施工一线,将个人的观察与思考融入作品,既关注铁路建设这一宏大的时代主题,又不忽视个体的命运与情感。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书写相结合的方式,让作品既有时代的高度,又有人文的温度,细腻的敏感度,充满了正能量,实现了文学与时代的同频共振。阅读武新才的新闻作品,犹如身临其境,不愧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笔力深厚的作家。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洋溢墨香韵味长,四方有雨润华章。诗吟岁月情真切,笔绘人间意未央。
《四方有雨》是一部兼具文学张力与时代价值的上乘佳作,是武新才多年笔耕不辍、辛勤耕耘的扛鼎力作。它以多元的体裁交响、深厚的人文关怀、创新的新闻文学融合,全面展现了铁路建设领域的奋斗历程与精神风貌,记录了中国高铁发展的时代壮举。这部作品不仅是对铁路建设者的礼赞,对铁路事业的致敬,更是对整个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四方有雨》将继续散发其独特的魅力,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激励着更多人关注铁路建设、传承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更多属于中国的辉煌篇章。
有诗赞曰:墨香铁建写沧桑,雨润四方著华章。长调当歌筑路者,短吟传讯跃山梁。笔底情怀融岁月,文中风骨铸荣光。匠心不负山河梦,留与千秋细品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