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忠信
在《红楼梦》一众逆来顺受的丫鬟中,司棋像一把淬了火的刀——她不藏锋、不妥协,用最直白的爱与最决绝的死,撕开了贾府“礼义廉耻”的遮羞布,成为封建礼教最硬核的反抗者,也最惨烈的牺牲品。
她的“烈”,从不是无的放矢的蛮横。砸厨房看似是为一碗鸡蛋羹的小题大做,实则是对底层生存规则的精准反击:迎春懦弱到连自己的首饰都护不住,司棋若不主动“亮剑”,不仅自己要受气,主子的体面更会被碾得粉碎。这份“护短”背后,是对“弱肉强食”贾府规则的清醒认知——温顺换不来尊重,唯有强硬才能守住一丝生存空间。
而她最惊世骇俗的“烈”,在于对爱情的“僭越”。在“男女授受不亲”被奉为圭臬的时代,贾府主子的婚姻尚且是利益交换的筹码,司棋一个丫鬟,却敢私会表弟、交换信物,甚至规划“私定终身”的未来。她的爱情没有黛玉的含蓄、宝钗的克制,只有底层女性对“自主选择”最朴素的渴望——她要的从不是荣华富贵,只是一个能与自己并肩的人。这份“敢”,早已超越了丫鬟的身份边界,直抵封建礼教最忌讳的“人欲”禁区。
可封建礼教从不会对“叛逆者”手软。私情败露后,贾府的反应堪称虚伪至极:平日里纵容主子寻欢作乐,却对一个丫鬟的真情大加挞伐,以“败坏家风”为由将她撵走。更讽刺的是,潘又安的暂时逃离、母亲的破口大骂,让司棋成了孤家寡人——她反抗的是整个时代的规则,却连一个同谋者都留不住。最终她撞墙而死,不是懦弱的妥协,而是最悲壮的控诉:既然生不能自主,那便用死来证明,我的情感、我的尊严,绝不由你们定义!
司棋的悲剧从不是个人的偶然,而是封建时代所有追求自由的女性的缩影。她用生命告诉我们:在“吃人”的礼教体系里,哪怕只是想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都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她的“烈”,至今读来仍让人脊背发凉——那是黑暗时代里,一束短暂却刺眼的光,照亮了礼教的虚伪,也照见了人性的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