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书成付梓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林望川已仔细地将最后一叠《荒岛孤影》的誊清稿整理齐整,用干净的青布包裹好。他的动作缓慢而郑重,指尖抚过纸张边缘时,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珍惜。这两个月来的呕心沥血,六十个日夜的悬梁刺股,无数次的推敲斟酌,乃至那濒临崩溃的绝望时刻,此刻都沉淀在这方寸之间的重量里。
苏缱绻默默地将他的那件半旧但浆洗得笔挺的青灰色长衫递过来,又替他理了理略显凌乱的衣领。她的目光落在那青布包裹上,眼中情绪复杂——有完成巨著的如释重负,有对未知前景的淡淡忧虑,更有一种亲手培育的幼苗即将破土而出的、隐秘的期待。
“我去了。”林望川接过包裹,声音因紧张而略显干涩。
“嗯。”苏缱绻点头,送他到阁楼门口,“路上小心。”
林望川抱着书稿,一步步走下吱呀作响的木梯。每一步都仿佛踏在自己的心跳上。弄堂里早起的人们投来好奇的目光,他却浑然不觉,全部心神都系在怀中这摞承载着他们希望与未来的纸张上。
通雅书坊刚卸下门板,伙计还在洒扫。赵掌柜显然已在等候,见到林望川,立刻将他迎入内室。没有过多寒暄,林望川解开青布,将厚厚一摞稿纸轻轻放在红木桌案上。
赵掌柜戴上老花镜,并未立刻翻阅内容,而是先用手细细摩挲了一下稿纸的边角,感受着纸张的质地和厚度,又拿起最上面几页,对着光看了看字迹的工整与墨色的均匀。他经营书坊多年,深知译稿的“品相”亦是成败关键。
“林先生是认真做学问的人。”赵掌柜终于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难得的赞赏,“这字,这版面,无可挑剔。”他这才开始快速浏览最后几章的内容,时而点头,时而停下细读片刻。
林望川屏息静气地等待着,仿佛过了许久,又仿佛只是一瞬。
终于,赵掌柜放下稿纸,摘下眼镜,脸上露出了真切的笑容:“好!林先生果然没有辜负鄙店的期望。稿子既已齐备,我即刻安排下去,雕版、印刷一事刻不容缓。按合约,这是首印的润笔之资。”他取出一个早已备好的、略显沉甸的信封,推到林望川面前。
接过那个信封,指尖感受到里面银元的硬朗轮廓,林望川的心才仿佛真正落回了实处。这不是编译所按字计价的薄酬,而是他——不,是他们——凭借完整的创作换来的第一笔像样的回报。
第八十四章:等待的回响
带着那个沉甸甸的信封和赵掌柜“静候佳音”的承诺,林望川回到了仁寿里的阁楼。他将信封原封不动地交给苏缱绻。苏缱绻打开一看,里面是整齐摞好的十块亮闪闪的银元,这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一笔巨款。
喜悦自然是有的,但更多的是一种悬在半空的忐忑。书稿交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是更为磨人的等待——等待雕版印刷的完成,等待书籍上市,等待市场的检验,等待读者的评判。这种等待,比埋头创作时更加煎熬,因为它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掌控。
日子似乎又回到了之前的节奏,林望川继续接洽编译所的工作,苏缱绻操持家务。但空气中总是弥漫着一种若有若无的焦灼。他们都会不自觉地留意着楼下的动静,期盼着书坊伙计前来报信的身影。
林望川在翻译沈怀瑾的稿件时,偶尔会走神,想象着《荒岛孤影》被印成铅字、装订成册的模样,想象着陌生人如何在灯下翻阅它。这种想象让他既兴奋又不安。
苏缱绻则开始更加留意弄堂里、菜场间人们的闲谈,希望能捕捉到任何与“新书”、“荒岛”相关的只言片语。她甚至有一次,故意绕远路走到四马路附近,隔着街道,远远望了一眼通雅书坊的店面,看到门口贴着新书预告的红纸,心脏便不由自主地加速跳动。
等待,让时间变得格外漫长。每一个日出日落,都像是在考验他们的耐心。希望如同微弱的火苗,在风中摇曳,既怕它熄灭,又怕风势太大,将它彻底吹散。他们互相安慰,互相打气,却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那份深藏心底的、对未知回响的渴望与恐惧。
第八十五章:初露锋芒
就在这种焦灼的等待持续了约莫半月之后,一个平凡的午后,转机悄然来临。
当时林望川正在阁楼里校对一篇关于欧洲金融政策的译稿,忽然听到楼下传来吴太太拔高的、带着几分与有荣焉的嗓音:“林先生!林先生!快下来瞧瞧!你家的大作上市啦!”
林望川手中的笔一顿,墨水滴在稿纸上洇开一团也浑然不觉。他几乎是跌跌撞撞地冲下楼梯,苏缱绻也闻声从灶披间跑了出来。
只见弄堂里,一个相熟的邻居手里正拿着一本封面簇新的小册子,兴高采烈地朝着他们挥舞。那封面是简单的石印,画着波涛汹涌的海岸和一棵孤零零的椰子树,正中央赫然印着四个墨色饱满的大字——《荒岛孤影》,下方还有一行小字:“林望川 译著”。
“了不得啊林先生!”那邻居将书递过来,啧啧称赞,“我刚在四马路书铺看到的,买回来一瞧,真是好看!一口气读完,就想着这译者名字跟咱弄堂里的林先生一样,没想到真是您!您可真是真人不露相啊!”
林望川接过那本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册,手指微微颤抖。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成书,抚摸着自己翻译的文字变成整齐的铅字,被装订成册,那种奇妙的成就感难以言喻。苏缱绻也凑过来,看着封面上林望川的名字,眼眶瞬间就红了。
这只是开始。随后几日,类似的反馈渐渐多了起来。有编译所的同事拿着书来向他求证;有旧书摊的老陈捎来口信,说不少老主顾都在打听这书;甚至连沈怀瑾在一次交稿时,都破例地提了一句:“林先生译著出版,可喜可贺。”
虽然尚未引起大的轰动,但这些来自周遭的、真实的、积极的回响,如同春风拂过冰封的湖面,带来了第一道清晰的裂痕。锋芒初露,光芒虽微,却足以照亮他们忐忑多日的心房,证明了他们的心血没有白费,他们的道路,或许真的可以走下去。
第八十六章:声名暗涌
《荒岛孤影》如同投入平静水面的一颗石子,漾开的涟漪比预想中要更为扩散。起初只是弄堂邻里和编译所小范围内的知晓,渐渐地,开始有一些陌生的面孔在仁寿里附近出现,或是向吴太太打听“译者林先生”的住处,或是在阁楼下驻足张望。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开始有别的书坊派人前来接触。先是四马路另一家规模稍小的“翰文斋”掌柜,提着点心礼物登门,言语间颇为客气,试探着询问林望川是否有新的译著计划,暗示愿意提供比通雅书坊更优渥的条件。接着,连上海滩颇有名气的“商务印书馆”的一位编辑,也通过编译所的关系,递来了邀约的信函,虽然语气矜持,但询问他是否有兴趣参与一套“西洋通俗小说丛书”的翻译工作。
这一切来得有些突然,让林望川和苏缱绻都有些措手不及。他们习惯了清贫与默默无闻,骤然被置于聚光灯下,虽只是角落里的微光,也足以让他们感到些许晕眩与不适。
“树大招风,”苏缱绻在夜深人静时,不无担忧地对林望川说,“我们……还是谨慎些好。”
林望川握着商务印书馆那封措辞典雅的信笺,心中亦是波澜起伏。他渴望更大的舞台,渴望自己的价值得到更广泛的认可,这无疑是绝佳的机会。但他也深知,名声是把双刃剑。过多的关注,可能会打破他们好不容易得来的平静,甚至……可能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来自遥远嘉兴的视线。
声名如同暗涌的潮水,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潜藏着未知的风险。他们站在人生的又一个岔路口,需要小心翼翼地权衡,在机遇与安稳之间,找到那条最适合他们的、继续前行的道路。阁楼的窗外,上海的夜空繁星点点,每一颗,都仿佛是一个等待被选择的、或明或暗的未来。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丛书》杂志社副主编。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