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再析王季思、吴晓铃《西厢记》点校体例、文本注释上的差异
作者:雷建德

(古典爱情名著《西厢记》研究名家大师王季思,亲自为笔者雷建德《旅游电视文学故事西厢记》作序并题词)

(古典爱情名著《西厢记》研究名家大师吴晓铃,亲自为笔者雷建德《旅游章回小说白话西厢记》作序并题词)
由于古典爱情名著《西厢记》研究名家大师王季思和吴晓铃,亲自为笔者雷建德《旅游电视文学故事西厢记》《旅游章回小说白话西厢记》作序并题词, 所以《西厢记》王季思校注本与吴晓铃批本在点校体例、文本注释上的差异,自然而然地成为笔者进一步揭示版本流变对文本解读的学术影响……
《西厢记》作为中国古典戏曲的经典之作,不同版本的校注在点校体例和文本注释上存在显著差异。王季思校注本与吴晓铃批本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版本。深入探究它们之间的差异,有助于我们理解版本流变对文本解读产生的重要影响。
点校体例差异
王季思校注本的点校体例
王季思校注本在点校时,注重以多种善本为基础进行参校。他广泛收集了明清以来的多个重要版本,如明弘治本、明万历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等,通过对这些版本的细致比对,力求还原《西厢记》的原始面貌。在校注过程中,王季思先生以句读为基础,对文本进行了清晰的划分,使读者能够更顺畅地阅读和理解。同时,他还对一些明显的错字、别字进行了校正,并在注释中说明校改的依据。例如,对于一些因传抄或刻板导致的文字讹误,他会参考其他版本进行订正,并在注释中详细说明为何采用某一版本的文字。此外,王季思校注本还对剧本的体制进行了规范,明确了折、楔子等部分的划分,使读者对剧本的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
吴晓铃批本的点校体例
吴晓铃批本的点校体例则更侧重于对版本源流的梳理。他对《西厢记》的各种版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详细考证了每个版本的传承关系和特点。在点校过程中,吴晓铃先生会保留不同版本中的异文,并对这些异文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他认为,不同版本中的异文可能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审美倾向,因此不应轻易地进行取舍。例如,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文字,他会列出多个版本的不同写法,并分析每种写法的优劣和可能的来源。此外,吴晓铃批本还注重对剧本中的曲牌、宫调等音乐元素的标注,为读者理解《西厢记》的音乐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文本注释差异
王季思校注本的文本注释
王季思校注本的文本注释内容丰富,涵盖了字词解释、典故出处、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在字词解释方面,他对《西厢记》中出现的大量古汉语词汇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包括生僻字的读音、词义以及在剧中的具体用法。例如,对于一些戏曲专用术语,如“科范”“砌末”等,他会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使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其含义。在典故出处方面,王季思先生对剧中引用的大量诗词、典故进行了溯源,帮助读者了解这些典故的原始出处和在剧中的作用。同时,他还对《西厢记》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了介绍,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例如,他会介绍元代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等,帮助读者理解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所处的社会环境。
吴晓铃批本的文本注释
吴晓铃批本的文本注释则更注重对版本差异的注释和对戏曲表演艺术的解读。在版本差异注释方面,他会详细说明不同版本中同一处文字的不同写法,并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例如,对于一些关键情节或重要唱词的异文,他会探讨不同版本的处理方式对剧情理解和人物塑造的影响。在戏曲表演艺术解读方面,吴晓铃先生对剧中的表演动作、舞台调度等进行了注释,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想象《西厢记》在舞台上的呈现效果。例如,他会对剧中的“做科”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演员在表演这些动作时的具体要求和表现方式。
版本流变对文本解读的影响
文字差异导致的解读分歧
由于版本流变过程中存在文字差异,不同版本的《西厢记》在某些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表达上会出现分歧。例如,在王季思校注本和吴晓铃批本中,对于崔莺莺的某一句唱词可能存在不同的文字表述。这种文字差异可能会影响读者对崔莺莺性格和情感的理解。如果某一版本的唱词更强调崔莺莺的娇羞,而另一版本的唱词更突出她的勇敢,那么读者对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的解读就会有所不同。这种文字差异还可能影响对剧情发展的理解。一些关键情节中的文字变化,可能会导致剧情的逻辑关系发生改变,从而使读者对整个故事的理解产生偏差。
注释侧重点影响解读方向
王季思校注本和吴晓铃批本不同的注释侧重点,也会引导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西厢记》。王季思校注本注重文化背景和字词解释,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更关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文学价值。通过对典故出处和文化背景的了解,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以及作品所蕴含的深刻主题。而吴晓铃批本注重版本差异和戏曲表演艺术解读,这会让读者更加关注《西厢记》在不同版本中的演变过程和舞台表演效果。读者可能会从版本差异中发现不同时期人们对《西厢记》的改编和再创作,从戏曲表演艺术的注释中感受到这部作品在舞台上的独特魅力。
王季思校注本与吴晓铃批本在点校体例和文本注释上的差异,充分体现了版本流变对《西厢记》文本解读的重要影响。不同的点校体例和注释侧重点,为读者提供了多元的解读视角。我们在研究和欣赏《西厢记》时,应充分认识到版本差异的存在,综合参考不同版本的校注,以便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部经典之作的丰富内涵和艺术价值。同时,对版本流变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典戏曲在传承过程中的演变规律和文化传承的复杂性。
二
王季思校注本与吴晓铃校注本(非批本)作为《西厢记》现代校注的重要版本,二者在点校体例和文本注释上差异显著,而这种差异也印证了版本流变对文本解读的深层影响,具体如下:
1. 点校体例差异
◦ 底本与参校本选择:王季思以暖红室翻刻的凌濛初本为底本,后续修订中不断增添弘治本、张深之本等参校本,前后多个版本持续增补校勘依据。吴晓铃则以凌初成和王伯良本为底本,参校李贽评本、金圣叹评本等十种版本,遇异文时还会参考北京岳氏本与《雍熙乐府》,校勘版本的初始选择就与王季思有明显区别。
◦ 体例呈现形式:王季思校注本遵循底本的元杂剧体制,全书分为五本,每本四折,每本以题目正名的末句作为标题,如“张君瑞闹道场”,贴合元杂剧的标名规律。吴晓铃本为贴合普通读者阅读需求,未刻意突出复杂体例框架,既不设详细的校勘记,也不罗列各本异同,整体体例更简洁,着重服务于文本的顺畅阅读。
2. 文本注释差异
◦ 注释详略与侧重:王季思的注释堪称精益求精,早期版本注释已有扎实基础,后续多次修订中持续增删补苴,还专门约人搜集评论资料编入新版,注释兼顾字词释义、版本异文辨析与历代评论汇集,学术性极强。吴晓铃则为避免繁琐考证,注释以简洁明了为核心,仅聚焦于帮助读者理解基本文本含义,省略了复杂的考据内容,契合其打造通俗阅读版本的初衷。
◦ 注释目的:王季思注释旨在梳理《西厢记》文本的流变脉络,为学界提供兼具校勘价值与研究价值的权威版本,助力深入探究作品的文学与文献价值。吴晓铃注释则以普及为目标,注释内容围绕读者顺畅欣赏文本展开,降低阅读门槛,让普通读者能快速把握故事与曲文大意。
3. 版本流变对文本解读的影响
◦ 校准文本本义,减少解读偏差:《西厢记》无元代原本,明刊本异文极多,近八成曲文存在差异。王、吴二人通过不同版本对校将“老夫人闲春院”这一异文统一校准,避免读者因文字差异产生误读。而1978年元刻《西厢记》残叶的发现,又让王季思进一步勘正文字,这也说明版本流变中出现的新文献,能持续修正之前的解读,让文本更贴近原始面貌。
◦ 影响解读的侧重点:王季思校注本不断增补评论与校勘内容,使得读者在解读时,既能关注文本本身,也能了解历代学者对作品的不同看法,形成多维解读视角。吴晓铃简洁的校注本,则引导读者聚焦于故事本身的情节与情感,减少了学术考据对通俗阅读体验的干扰。此外,若依据被明人添加了《末上首引》的版本解读,读者可能误将后世增补内容当作原作核心思想,可见版本流变中出现的内容增减,会直接改变读者对作品主旨与原创面貌的认知。
◦ 塑造不同的解读维度:版本流变形成了不同的版本系统,如碧筠斋古本系统、“题评音释本”系统等。王季思侧重整合多版本的学术信息,其版本为学界研究《西厢记》的传播与演变提供了丰富线索;吴晓铃的通俗版本则让读者形成对作品的基础认知。不同流变方向的版本,分别支撑了学术研究与大众阅读两种解读维度,满足了不同群体对《西厢记》的解读需求。
(作者系:《西厢记》研究、再创作、国内外传播文化学者,山西永济普救寺文化顾问)
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