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道器兼济•天下为公》——【简论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承传与传播】
作者:高宇彤
李守镖
在全球化与科技革命日益深入的当下,人类文明面临认同危机与发展困境。本文以“向世界學習現代科技自由民主的同時,把自己祖宗天道創世傳承好”为核心论点,从“道统传承的历史根基”、“个体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及“文明传播的全球实践”三个维度,系统论述中华年文明上下五千年所蕴含的“天道贵德”、“天下为公”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更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公平共赢提供独特的东方智慧。本文结合出土文物与丝绸之路史实,论证中国作为唯一文明未曾中断的古国,其当代的国际合作行为,是古老文明基因在现代的必然展现。
关键词:中华文明;天道;天下为公;人类命运共同体;丝绸之路;文明互鉴。
一、 引言:
在时代激变中守护文明的“太初有道”
当今世界,科技奔腾,思潮碰撞。然而,在追求现代性与普世价值的同时,许多民族陷入了文化根脉断裂的迷思。正如2025年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回应一个根本性问题:如何在学习世界的同时,不忘本来?
“太初有道,道在帝先”,这是指明中华文明的顶层设计——“道”是超越性能的终极存在与秩序本源,是万灵的真宰。这决定着中华文明的底色是一种道德文明、一种责任文明。本文旨在深入阐释,这一源自远古的“天道”观,如何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路径,塑造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并如何使其成为当今世界一个真诚而可靠的合作者。
二、 承天之序:
中华文明的道统传承与历史实证。
中华文明的生命力,首先源于其“祭祀不断-感恩祖靈”所体现的历史连续性与文化向心力。
“道在帝先”的哲学奠基与文物印证:
与西方文明“神权至上”不同,中华文明早在先秦便形成了“天道远,人道迩”的理性观念。“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帝王亦需“敬天法祖”,其权力合法性建立在德行与勤政(天道酬勤)之上。从良渚文化祭坛的玉琮到殷墟甲骨文的占卜记录,从西周青铜器上的“德”字铭文到《尚书》中“民惟邦本”的记载,出土文物与文献清晰地勾勒出一条政教分离、以德治国的文明发展脉络。这证明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源头便将统治权力置于道德审视之下,并以此为核心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
“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与文化韧性:
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遗训,并非空想,而是对上古“公天下”时代的追忆与对未来社会的崇高理想。这一思想超越了家族和王朝的私利,将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和谐安宁作为终极追求。正是这种“公”的胸怀,使得中华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内聚力和包容性,能够“各自民族皆有希望”,实现“美美与共”。家庭作为“民族国家组织的细胞”,其稳定和睦(家庭和睦幸福)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有效抵御了外部势力的“离间”,确保了文明肌体的健康与完整。
三、 修身济世:
个体“三宝”与社会“大同”的实践路径
文明的承传不仅依赖于宏大的叙事,更依赖于每一个个体的自觉实践。
个体激活:“慈、俭、先公”的修身三宝:
老子提出的“三宝”——慈爱、俭啬、先人后己,是个体接通天道、涵养德性的根本。这与儒家“修齐治平”的良知良能相互贯通。在当代语境下,“慈”体现为对社会与他人的责任感;“俭”不仅是物质节约,更是对欲望的理性节制,是可持续发展的个人基石;“先公”则是在公私利益发生冲突时,能以集体和大众利益为先。激活此“三宝”,是个体获得内在幸福、家庭实现“长發其祥”的根本途径。
民本大同:从“选贤任能”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将个体的修养推及至社会治理,便形成了“民本大同”的思想。“选贤任能”的制度安排,是“天下为公”在政治层面的具体化,旨在实现“社会和谐安宁”。将此逻辑扩展至全球,便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一理念反对霸凌与零和博弈,主张各国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互相借鑑,合作共赢”。中国的崛起,不是为了成为新的霸主,而是为了让“大道之行”的光辉惠及世界。
四、 道行天下:
中华文明传播的古今脉络与真诚作为
中华文明的传播史,是一部“亲善”与“共荣”的历史,而非征服与殖民的历史。
历史的见证:从沙漠到海洋的丝绸之路:
无论是沙漠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输出的主要不是剑与火,而是丝绸、瓷器、茶叶、造纸术、印刷术,以及“和而不同”、“睦邻友好”的相处之道。这条千年古道,是技术、文化与商品的交流之路,更是文明互鉴的友谊之路。沿线无数的出土文物与文献,都是中华文明以和平、建设性方式传播世界的铁证。
当代的践行:超级大国的“真心真诚真实”:
基于上述文明基因,中国作为复兴中的超级大国,其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行为,是内生性的、符合其文明逻辑的必然选择。这种帮助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平等尊重”基础上的“合作共赢”。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平台,中国将自身的发展经验、资金与技术,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求相对接,共同创造财富。这正是“道”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体现——以德立身,以利他而达自利,最终实现天下的共同繁荣与和平。
五、 结论: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是一座历经五千年风雨而巍然屹立的精神富矿。其“太初有道”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修齐治平”的实践哲学,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而富有生命力的价值体系。在21世纪的今天,它教导我们,学习现代科技与民主制度,不等于要抛弃自身的祖灵天道;相反,只有深深地扎根于自身的文明沃土,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建立起不被离间的文化自信与民族凝聚力。中华文明以历史证明,并以当代行动继续昭示:一个秉持“道”的文明,其崛起必然是和平的、建设性的,它必将为构建一个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新秩序,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注:
高宇彤
福州市原《长乐市志》主编本级编审。
李守镖
认证诗人作家,诗词载入当代诗人谱。

七律【我欠秋天一首诗】辘轳体
李守镖(香港)
①
我欠秋天一首诗,枯毫蘸尽染琉璃。
云边雁字披樵径,水畔溪声绕菊篱。
红叶飘零风造化,碧峰邂逅月撑持。
何须更问鸿蒙客,自有心笺寄语时。
②
桂花飘逸九溪时,我欠秋天一首诗。
隐约渔舟遐想境,横斜雁阵画空帷。
南山曲径听松道,北涧飞泉挂壁垂。
有客岩崖登绝顶,何人洞壑烂柯棋。
③
晴塔凌虚偕客至,远山含黛影移迟。
君邀霁色千峰外,我欠秋天一首诗。
亭阁抱云容小憩,楼台叠翠惹幽思。
犹怜菊径残香袅,且向霜篱觅旧姿。
④
瀑流湍竞海洋追,枫叶惆然朝暮驰。
山岭扶疏狂恣舞,江河隐映日光随。
风留旷野千红片,我欠秋天一首詩。
翁醉崚层图万顷,客陪浓墨画成帷。
⑤
叶渡苇花飘逸去,风来云起奈横驰。
沧浪无倦乾坤大,赤壁未穷霜露欺。
岁月如梭皆可恋,川途似缕墨成痴。
怀柔晚景千年颂,我欠秋天一首诗。
七律【文化强国咏】
李守镖(香港)
五千统绪溯炎黄,百幅渊源入典章。
明月江山瑰宝岛,青铜鉴史耀华疆。
诗承李杜胸襟壮,赋到春秋气韵刚。
胜境运筹酬德泽,群贤挥笔铸荣光。

沁园春•泮野茶薪
李守镖(香港)
闽水之滨,鹤岭云腴,鹿苑翠涛。看童孙采撷,筠篮承露;师儒讲授,石鼎腾飙。八法龙团,三春雀舌,指上春秋赓续遥。茶山里,有书声透竹,剑影凌飙。
从来薪火非遥。更德智兼修育俊髦。念赵家陆羽,经传寰宇;建溪顾渚,艺绝尘嚣。百载功夫,一瓯春色,化作乾坤正气豪。抬望眼,看泮宫雏凤,直上青霄。

七律【少年强则国强】
李守镖(香港)
金瞳绣甲映朝阳,赤鬣新诗赋泮堂。
稚子擎旌循骏骨,村翁引钹导龙骧。
手翻雪鬓承千载,足踏青毡闯八荒。
莫道垂髫筋力软,狮魂已浸少年裳。
注:长乐区泮野非遗舞狮传承校园。

行香子•梁厝古居与故交冬游
李守镖(香港)
燕岫浮烟,鸥渚鸣澜。指苔阶、漫说从前。雕甍映日,赭壁涵年。记池边杏,篱边竹,阁边鸢。
近霜旧薮,凋疏新翠。对江风、共抚攀栏。紫樟阴里,白瓦檐间。品茶初沸,诗初就,月初弯。

词【风入松•下橹桥怀古】
李守镖(香港)
正衙城外石桥横,烟雨锁曾经。十洋古渡潮痕迹,北涧山、溪水湍声。谁解宋时砧骨,历朝明月霜清。
汾阳摇橹已漂零,冬序浸寒星。碑阴冰冷苔痕老,料时光、惊触心旌。长夜萍飘如诉,逸踪新换危甍。
注:福州市长乐区古县衙护城河外下橹桥。
鹧鸪天•诗翁琅岐观海
李守镖(香港)
雪浪千堆扑岸来,风涛百尺石崖开。
潮痕漫舞年华去,帆影遥看暮色霾。
沙篆字,水盈阶,浮生圆缺自安排。
岂无彩笔书千界,终有冰轮照九垓。
注:琅岐福州岛屿。

诗人简介:
李守镖:笔名九狮七条龙,16岁从军修毕陆军野战31集团军技校,退役服务福建省原长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90年代移民香港,历任世界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副会长,全球李氏网副编,李氏诗词学会副会长,李氏官宦世家崇德堂族谱副编等职,聘任福州市长乐区文联讲师团讲师,喜好诗、词、曲、联、赋、回文诗创作,作品发表新浪文博,长乐论坛原创版,国粹诗词论坛,香港诗词学会会刊,香港诗影长青会会刊,香港东方之珠会刊,凤凰大洋洲总社,大洋洲骄阳有约平台,国际福林诗社,中诗协会刊,巴黎文化暨港澳台诗刊,岭南诗联社,漱玉诗社,蓝愽文学,大众原创诗词曲网刊,古文书院,诗词载入多支李氏族谱,载入情致一中书刊。诗词登报香港文汇报大公报,诗词载入中国当代诗人谱,颁发认证诗人作家证书,官方网库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