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楼观》痛失巨擘
——悼张地君先生
“楼天福地展佳作,观岳瞭溪慰慧辉。”——当这行诗在平台首页一次次被刷新,我们总以为它的作者会如终南山石、如楼观台柏,长青不败。然而,2025年11月17日20点30分在920医院,张地君先生安静地合上了他写遍五洲、印满四海的眼睛,享年七十五岁。消息传来,《诗韵楼观》编辑部成员悲痛心情难以言表,键盘声、感叹声、翻纸声交织成一首无声的挽歌——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一位“特邀顾问”,更是一根撑天的笔、一盏照路的灯。
一、从周至走出的“世界笔”
张地君,原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皮肤科主任,专家组成员。生于陕西周至,少时握笔,临《多宝塔》,作《楼观赋》,弱冠之年已名震乡里。其后几十年,他把“周至”两个字写进了北京、写进了巴黎、写进了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双会员;
——国家高级美术师,全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席;
——北京冬奥会艺术形象大使;
——毛里求斯独立 51 周年国庆招待会座上宾;
——被法国、加拿大、奥地利等十一国同时发行邮票纪念。
然而,不管走多远,他始终自称“楼观张五郎”。他在《诗韵楼观》创刊号上留言:“我永远是终南山下那名放牛娃,牛背上的《唐诗三百首》是我最初的殿堂。”
二、藏在藏头诗里的平台初心
2023 年 3 月,《诗韵楼观》筹备上线,先生百忙之中,饱蘸笔墨,写就一首“藏头诗”:
诗味歌情文当最,
韵格正律调优规。
楼天福地展佳作,
观岳瞭溪慰慧輝。
平野众民欣惠见,
台约骚客笑彰归。
极缘老子道德愿,
美不嘉收永劲追。
他把平台名字拆成八句,用毛笔写在六尺整张宣纸上,落款处只钤一方小印:“地君”。“平台极美”四个字,他故意倒装成“极美不收”,笑言:“做文化别急着收钱,先收心。”。那天,他自掏腰包把诗裱好,连同自己付梓几本书作,几包名茶从昆明寄至《诗韵楼观》编辑部。从此这首藏头诗“诗韵楼观平台极美”也就成了办刊指向。
三、把“大名家”摁到泥土里的“张老师”
先生任特邀顾问后,定下三条“铁规”:
1. 来稿必复,三日不回就亲自打过问;
2. 不唯名家,八十岁老农与十几岁孩童同一版面;
3. 不定期“征询”作者读者意见,编委须随时了解周至文化动向,写好周至故事,力争在田埂上办“移动诗会”。
那次,他在读魏龙《终点》,天气寒冷,手都冻得不行。有人心疼:“张老师,您这双手可是签了百万保单的。”他却把手往棉袄上一抹:“笔杆子不冷,怎么焐热老百姓的心?”
四、最后时刻
8月8日,《诗韵楼观》曾征询先生最近是否有新作?先生回答:自己近期在西京医院住院二次作免疫治疗,写东西较少,若身体好转,定第一时间为《诗韵楼观》撰稿。后先生还在群里发语音:“昆明天气晴,宜书‘诗韵楼观’四字横批,拟赠南亚博览会。”尔后,他还对王成武先生《初冬》一诗,留言自己的看法。没想到短短两三个月,先生便心脏骤停,离我们而去了。
他走后,手机相册最后一张定格:昆明酒店窗台,《诗韵楼观》刊头,被月光照得透亮,像一块静默的玉。
五、我们该怎么告别
先生生前最怕“虚热闹”,曾有一想法:“把字留在人间,把灰撒向终南。”。经家属同意,追悼会定于11月19日(本周三)早上9点钟,在920医院住院部地下室告别厅举行。
无法到场的师友,可在公众号留言区写下“地君”二字,编辑部会统一钤印,拼成一幅“万印图”,随纸船放入河中,陪他再走一段水程。
六、让平台继续“极美不收”
先生常告诫:“平台不是谁的纪念碑,而是一条流动的河。”从今天起,《诗韵楼观》首页将永久保留他的藏头诗,但把最后一句改为:
“极美不收永劲追——地君远行,笔在吾辈。”
我们相信,只要终南山还在,麦苗就会返青;只要《诗韵楼观》还在,他的墨香就不会冷却。
七、尾声
是夜,那幅六尺整张的藏头诗,静静的在编委心中垂挂,纸角被初冬的风吹得轻轻掀起,像先生又一次推门进来,拍拍我们的肩:“朋友们,别哭,下一期《诗韵楼观》会更好。”
我们抬头,仿佛看见他挽起袖口,提笔蘸墨,在云端写下最后一行——
“地君去也,诗韵长留。”
——《诗韵楼观》编辑部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石根丹青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