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周开始到明代农耕与游牧文化接触线的移动轨迹
文/张志良(甘肃)
西周时期,周人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其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诗经》中多有对周人农耕生活的描写,如《豳风·七月》详细描绘了一年中农事活动的各个环节,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而在周的西北和北方,活跃着一些游牧部落,如犬戎等。此时农耕与游牧文化的接触线大致位于今天的陕西北部、山西北部一带。从历史资料来看,西周与犬戎之间时有冲突,《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被犬戎所杀,这表明当时犬戎的势力已经对西周的统治构成了威胁,也反映出农耕与游牧文化在这一地区的接触和碰撞较为频繁。
春秋战国时期接触线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崛起,兼并战争不断。随着秦国、晋国等诸侯国的扩张,农耕文化的范围逐渐向北推进。秦国在与西戎的长期斗争中,不断开疆拓土,将农耕区域扩展到了今天的甘肃东部地区。同时,赵国等北方诸侯国也修筑长城以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向北开拓了大片领土,并修筑了赵长城,其位置大致在今天的内蒙古南部、山西北部一带。这一时期,农耕与游牧文化的接触线整体向北移动,反映了农耕文化在与游牧文化的竞争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
秦汉时期接触线的进一步演变
秦朝统一六国后,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并修筑了万里长城。长城的修建标志着农耕与游牧文化接触线的进一步明确,长城以南为农耕文化区,以北为游牧文化区。汉代初期,由于国力相对较弱,对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但随着汉武帝时期国力的强盛,汉朝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将匈奴势力赶到了漠北,农耕文化的范围进一步向北扩展。此时农耕与游牧文化的接触线大致沿着长城一线分布,包括今天的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接触线的波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陷入了长期的战乱和分裂,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南下,形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杂居相处,农耕与游牧文化的接触线向南大幅移动。例如,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其统治范围涵盖了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在这一时期,两种文化在中原地区相互融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唐宋时期接触线的相对稳定与变化
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对外扩张,在北方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等机构,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农耕与游牧文化的接触线相对稳定,大致在长城以北的部分地区。然而,随着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和安史之乱的爆发,国力逐渐衰落,边疆地区的控制能力减弱。到了宋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辽、金等游牧政权,与宋朝形成了对峙局面。宋辽之间以白沟河为界,宋金之间则以淮河为界,农耕与游牧文化的接触线在这一时期有所南移。
元代接触线的融合与变化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疆域空前辽阔。元朝实行了民族分化政策,但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在元朝统治下,农耕与游牧文化的界限相对模糊,大量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也有一部分迁徙到边疆地区。这一时期,农耕与游牧文化的接触线不再像以前那样明显,两种文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相互渗透。
明代接触线的重新界定
明朝建立后,为了抵御北方蒙古族的侵扰,重新修筑了长城。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成为了农耕与游牧文化的新的分界线。长城以南是明朝的农耕统治区域,长城以北则是蒙古族等游牧民族的活动范围。明朝与蒙古之间时有战争发生,如土木堡之变等,但同时也通过互市等方式进行经济交流,反映了农耕与游牧文化在这一接触线上的复杂关系。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 北京: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9.
[2] 余冠英. 诗经选[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
[3] 司马迁. 史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
[4] 司马光. 资治通鉴[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6.
张志良,男,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人,庆阳陇东学院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庆阳市范仲淹研究会及庆城县范仲淹研究办公室成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作者联谊会会员,喜欢文学写作。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