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蜀道丰碑:襄渝铁路十大重难点工程解析
原铁七师三十三团 余开华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号召下,铁道兵部队携手数十万民兵与学兵,毅然挺进秦巴山脉腹地,跨越川陕激流峡谷,向千年蜀道最艰险的路段发起挑战。这条贯穿鄂、陕、川、渝的钢铁大动脉,彻底改写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年困局。本文聚焦铁道兵主导施工的十大重难点工程,从工程规模、攻坚难度、技术创新与建设牺牲等多重维度,解析这些凝聚智慧与血汗的工程奇迹。需说明的是,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承建的特大桥及电气化工程局负责的电气化段落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以下沿“襄阳—重庆”自东向西的线路走向,全景展现这些矗立于险峻山河之间的建设丰碑。

一、武当山隧道(含迂回线)——秦巴蜀道的“咽喉工程”
· 施工主体:铁道兵第一师三团、五团
· 建设周期:正线1970年5月开工,1973年10月贯通;迂回线1970年同步推进,1971年秋实现应急通车
· 关键数据:隧道全长5226米,迂回线7.57公里,穿行武当山腹地(湖北十堰),是东线穿越秦巴山脉的关键瓶颈
· 技术突破:
1. 首创全断面开挖无辅助坑道施工模式,系统推行“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精细化工艺。在日均涌水量高达8000立方米的恶劣环境中,建设者们腰系绳索,在齐腰深的积水中坚持作业,最终提前三个月贯通,为我国长距离无辅助坑道隧道施工奠定技术基础。
2. 迂回线以28‰极限坡度翻越分水岭,远超常规铁路坡度限制,创新了山区应急铁路选线与施工技术。在正线施工受阻的关键时期,该线紧急承接二汽建设物资运输任务,被誉为“蜀道应急生命线”。
二、赵家塘滑坡治理——陕南蜀道的“锚山固险工程”
· 施工主体:铁道兵二师
· 建设周期:1974年启动,1977年完工
· 关键数据:治理区域位于陕西白河县境内,滑坡体达230万立方米,埋设302根锚固桩,单桩桩长40~60米,单桩混凝土方量达300~500立方米
· 技术突破:
1. 首创“锚山固坡”治理方案,以钢轨为骨架的钢筋混凝土桩深入基岩10米,单桩抗滑力达5000吨,成功稳住滑动山体,开创大型滑坡体治理核心技术。
2. 该技术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成为全球软土地区滑坡治理的经典案例,为蜀道及全国同类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了技术范式。

三、白崖寨隧道——陕南蜀道的“地下博物馆攻坚”
· 施工主体:铁道兵二师八团(三营、四营)及配属部队
· 建设周期:1970年初开工,1973年底竣工
· 关键数据:全长4720米,被誉为“十里地下长廊”,是襄渝铁路全线第三长隧道和控制性工程
· 技术突破:
1. 地质条件极其复杂,被称为“地下博物馆”——既有坚如磐石的花岗岩段,也有软中带硬的“橡皮泥”状岩层,还包括易塌方的断裂层和渗水不断的“水帘洞”地段。官兵群策群力:遭遇花岗岩时改排炮为梅花炮布眼,运用掏心炮起爆解决爆破残留;在“水帘洞”地段创新使用塑料纸包裹导火索端头;面对泥石层,完全依靠钢钎撬、铁镐挖人工掘进,实时回填支撑防坍塌。
2. 后期增派兄弟部队开辟中央斜井增加作业面,最终提前完工,期间涌现出丰如洲等一批立功受奖的优秀战士。
四、岚河口隧道——陕南蜀道的“安全觉醒之隧”
· 施工主体:铁道兵十一师52团及配属学兵连、民兵连
· 建设周期:1970年7月开工,1971年11月贯通
· 关键数据:全长3682米,位于陕西境内,是襄渝线陕南段第二长隧道,地质破碎、通风困难
· 技术突破:
1. 创新采用增设平行导坑方案,开辟多个作业面,将斜横道间距从500米缩短至200米,掘进效率提升40%,同时显著改善通风条件,完善长大隧道多工作面施工组织技术。
2. 1971年因施工粉尘引发火灾,造成23人牺牲。事故后全面升级安全系统,增设防火隔离带、消防水池和应急通道,建立“粉尘监测+通风除尘”常态化机制,成为全国铁路隧道安全施工的标准范本。

五、紫阳汉江大桥——川陕蜀道的“高墩开山之作”
· 施工主体:铁道兵二师6团主导施工,铁道部大桥局提供技术协作
· 建设周期:1970年10月开工,1972年12月竣工
· 关键数据:全长473.4米,跨越陕西紫阳境内汉江,4号墩高76米(相当于25层楼高),是当时蜀道沿线最高桥墩
· 技术突破:
1. 精准把握汉江枯水窗口期完成深水基础施工,钻孔桩深入基岩3.5米,抗冲刷能力较传统工艺提升3倍,可抵御百年一遇洪水,开创西南地区深水高墩基础施工技术体系。
2. 采用“滑模施工+光学测距”先进技术,墩身施工精度严格控制在3厘米内,为后续蜀道高墩桥梁建设确立技术标准,滑动模板工艺在全国广泛应用。
六、大巴山隧道——川陕蜀道的“第一长隧攻坚”
· 施工主体:铁道兵第八师36团和39团
· 建设周期:1969年12月开工,1973年10月竣工
· 关键数据:全长5332米,穿越川陕交界大巴山脉,是襄渝线最长隧道,进口嵌于海拔千米的悬崖绝壁,出口直面湍急汉江
· 技术突破:
1. 在完全缺乏机械吊运条件下,建设者以“人抬肩扛”方式转运重达2000斤设备,在悬崖搭建“悬空栈道”开辟作业通道,创新极端地形施工运输组织模式。该隧道是全线施工最惨烈工程之一,上百名建设者在此献出生命。
2. 遭遇数十个大小溶洞,最大溶洞高20米、宽15米,创新采用“片石回填+混凝土拱圈”联合加固技术,衬砌开裂率从95%降至15%,攻克岩溶地质隧道施工技术难题。

七、任河大桥——川陕界蜀道的“深谷架梁典范”
· 施工主体:铁道兵二师九团12连、13连
· 建设周期:1971年1月开工,1973年竣工
· 关键数据:全长181.03米,坐落于陕川交界任河深切峡谷,2号墩高64.33米,河床覆盖厚层漂石层,基岩倾斜角度达30度
· 技术突破:
1. 创新采用“沉井+钻孔桩”复合基础,通过“钢套管定位法”解决漂石层桩位偏差难题,钻孔垂直度偏差控制在0.5%以内,开创复杂地层桥梁基础精确定位技术。
2. 首次在襄渝线应用空心墩施工技术,较实心墩节省30%混凝土用量,浇筑速度提升50%,为蜀道高墩桥梁施工降本增效提供核心技术思路,推动我国桥梁结构轻量化发展。
八、大成隧道——川北蜀道的“围岩控制杰作”
· 施工主体:铁道兵第七师34团
· 建设周期:1969年进场,1973年竣工
· 关键数据:全长3070米,位于陕南至川北段,IV、V类软弱围岩占比高达85%
· 技术突破:
1. 1971年7月遭遇特大山洪倒灌,造成32名建设者牺牲,施工一度停滞。事故后创新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将断面分块开挖、同步支护,塌方率从80%降至10%,确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核心技术。
2. 研发超前小导管注浆技术,向围岩注入水泥浆形成40米长“人工围岩带”,成功阻隔地下水渗透,完善隧道超前支护技术体系,该技术至今仍在同类工程中应用。

九、华蓥山1号隧道——川东蜀道的“瓦斯防控标杆”
· 施工主体:铁道兵第七师33团及配属部队
· 建设周期:1969年5月开工,1971年贯通
· 关键数据:全长1820米,穿越高瓦斯煤层带与采空区,瓦斯体积浓度最高达15%(远超5%爆炸临界值)
· 技术突破:
1. 首创“无缝钢管管棚+水泥注浆”复合支护工艺,在采空区打造5米厚“人工顶板”,成功固定松动围岩,开创蜀道采空区隧道支护技术新路径。
2. 建立“通风+监测+封堵”三位一体瓦斯防控体系,采用压入式通风机24小时换气,配备瓦斯检测仪实时预警,实现施工全程零爆炸事故,奠定我国高瓦斯隧道施工安全技术规范基础。

十、嘉陵江大桥(重庆段)——蜀道终点的“江峡架梁巅峰”
· 施工主体:铁道兵六师29团
· 建设周期:1968年12月开工,1970年12月竣工
· 关键数据:全长337.92米,主墩最高82米,50吨重钢梁在湍急江面完成拼接
· 技术突破:
1. 采用“悬臂拼装法”,200名建设者同步操控人力卷扬机,精准控制钢梁平衡,桥梁轴线偏差小于3厘米,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2. 创新“钢围堰筑岛”技术,成功抵御3米/秒江水流速,基坑抽水深度达30米,创下当时西南地区深水基础施工纪录。
工程价值与精神传承
这十大重难点工程如十座坚实的脊梁,串联起蜀道之上的钢铁通途。它们既是破解千年交通困局的实体丰碑,更是铁道兵作为铁路施工技术创造者与奠基者的精神象征。从鄂西群山的复杂地质隧道到川陕峡谷的深水高墩桥梁,从高瓦斯地带的安全防控到滑坡体上的锚山固险,铁道兵在蜀道天险中累计突破23项全国铁路施工纪录,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为中国山区铁路建设技术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程建设中,铁道兵牺牲1501人;据《四川省志·交通志》及地方史料记载,数十万民兵中总牺牲人数超2000人;陕西三线学兵连牺牲121人(据《陕西三线学兵连史料集》)。当计入所有参建人员后,总牺牲人数超3600人。在915.6公里的线路上,平均每公里铁路下安息着超过4位建设者的英魂。他们中有稚气未脱的青年学兵,有经验丰富的铁道兵战士,也有支援建设的当地民兵,用生命诠释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铁血担当。
如今,襄渝铁路历经电气化改造与复线建设,仍是中欧班列进出西南的核心通道。而这些矗立在蜀道之上的工程丰碑,不仅见证着交通格局的历史巨变,更传承着铁道兵“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内核,持续激励新一代建设者在交通强国的征程上奋勇前行。

作者余开华,1969一1973年服役于铁七师三十三团。1974年入湖南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建筑施工教研室主任等职。现已退休。
责编:槛外人 2025-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