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释道三家的视角看王符的人生观(12)
文/脱明忠(北京)
文前按语:王符的人生观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既有积极入世、重视道德修养的儒家精神,又有尊重自然规律、超脱世俗的道家情怀,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人生苦难和因果关系的思考,这些观念相互交织,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观。
王符是东汉时期的思想家、政论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观念,在人生观方面呈现出比较复杂和多元的特点。
首先,从儒家的视角看王符的人生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入世的态度,二是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三是以民为本的观念。
儒家强调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王符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他关注社会现实,批判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在其著作《潜夫论》中,对东汉时期的政治腐败、社会风俗败坏等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例如,他批判了当时官员选拔制度中的“名实不相符,求贡不相称”,“或以顽鲁应茂才,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方正”。他希望通过纠正社会的不良风气,来实现理想的社会秩序,这种责任感正是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体现。
儒家认为,个人道德修养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王符主张人们要秉持正义、诚信的品德。他认为君子应该重义轻利,在面对利益诱惑时,要坚守道德原则。他批判那些为了追逐财富而不择手段的人,提倡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处世方式,希望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来影响周围的人和社会环境。
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对王符有很大影响。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国以民为基”。他关注民生疾苦,认为统治者应该采取措施来保障人民的生活,使人民安居乐业。这与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相呼应,体现了他在人生观上对民众价值的尊重,以及希望通过改善民生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从道家的视角看王符的人生观,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二是对世俗功利的超脱,三是崇尚简朴的生活方式。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人要尊重天地自然,顺应自然法则,不要试图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王符吸收了这种观念。他认为社会现象和人的活动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不能违背。例如,他在分析社会兴衰时,会考虑到一些自然和社会的客观因素,而不是单纯地从人的意志出发。他反对过度干预,认为这样做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强调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和处理问题。
道家对世俗的功名利禄持有一种超脱的态度。王符虽然有积极入世的一面,但也表现出对过度追逐名利的批判。他看到了人们在追求名利过程中产生的种种丑恶现象,如阿谀奉承、互相倾轧等。他认为人们应该保持一种内心的平静和超脱,不要被外在的功名利禄所迷惑,要懂得知足。这种观念类似于道家的“无为而治”。但他并不赞成消极无为,而是在积极有为中保持内心的一份清醒。
道家提倡简朴的生活。王符也主张人们应该避免奢侈浪费,应保持一种简朴的生活状态。他批判当时社会上的奢侈之风,认为这种风气不仅会导致个人的道德堕落,还会对社会资源造成浪费。他提倡节俭,这与道家反对物质享受、追求精神自由的观念有相通之处。
最后,从佛家视角看,佛教在东汉时期才传入中国,其影响相对有限,但也有一定体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生苦难的认识,二是因果报应观念的影子。
佛教强调人生是充满苦难的,王符所处的东汉社会动荡不安,他也看到了人生的诸多苦难。他在书中描绘了百姓在战乱、苛政下的悲惨遭遇,这种对人生苦难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与佛教的观念有契合之处。不过,他不像佛教那样主张通过出家修行等方式来解脱苦难,而是试图通过社会改革和提倡个人道德修养来减轻这些苦难。
佛家提倡无私奉献,慈爱众生。人只有无私奉献、积极行善,来世才有福可报。王符认为,人的行为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在批判社会不良现象时,也暗示了那些作恶多端的人最终会受到惩罚。这种观念虽然不完全等同于佛教的因果报应论,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行为和后果之间关系的重视,类似于佛教所倡导的因果观念,这也影响了他对人生行为准则的思考。
王符的人生观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既有积极入世、重视道德修养的儒家精神,又有尊重自然规律、超脱世俗的道家情怀,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人生苦难和因果关系的思考,这些观念相互交织,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观。
<脱明忠著作《解读潜夫论》一书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有购买阅读研究的读者请文末留言购书联系方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