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随笔•
当阅读成为表演
作者:杨 东
推开图书馆的玻璃门,新书架上的书脊泛着油墨清香,智能阅读屏循环播放着读书活动的精彩片段;打开社交软件,满屏都是孩子们穿着整齐校服、声情并茂朗诵的视频 —— 这是如今 “全民阅读” 热潮下的寻常景象。
可每当我站在这些热闹的场景里,心里总像压着一块湿棉絮,沉甸甸地发闷:我们究竟是在守护阅读的本质,还是在精心打磨一场关于 “阅读” 的表演?
去年深秋,我坐在 “最美我家乡” 朗诵大赛的评委席上,看着舞台上的孩子们。他们的声音清亮如晨露,手势、眼神都经过反复排练,连停顿的时长都精准得像钟表齿轮。可当一篇篇相似的文稿、一套套雷同的动作在眼前重复,最初的感动渐渐被麻木取代。有个小女孩朗诵完《春》,下台时被老师拉住纠正:“刚才转身慢了半拍,下次要记住,结尾一定要抬下巴,这样镜头才好看。”
我忽然愣住了 —— 原来在这场 “阅读大赛” 里,重要的不是孩子是否读懂了朱自清笔下的春景,而是转身的速度、抬头的角度。
那些本该滋养心灵的文字,成了表演的道具;那些本该自由生长的阅读兴趣,被框进了标准化的模板里。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在文化馆的经历。
那天是朗诵协会成立仪式,台下坐满了推进 “全民阅读” 的工作人员,台上的教师们轮流朗诵。可听着听着,我发现大多数人读的都是我或旧友几十年前的作品 —— 不是因为这些文字有多契合他们的心境,而是 “现成的稿子好背,不容易出错”。
后来有次公共文化活动项目验收,一位平日很少翻书的美协会友,凭着儿时背过的几首唐诗、临场编的几句感慨,竟把 “读书的意义” 说得天花乱坠,台下掌声雷动。散场时他笑着跟我说:“就是演场戏嘛,大家都高兴。”
阅读从来不是 “演戏” 啊!
真正的阅读,是灵魂与文字的深度相拥,是无关功利、不问形式的沉浸与热爱。
我想起中国话剧之父曹禺在抗战时期的往事,在四川江安那个没有空调、洗澡全靠烧柴的小镇,他常常捧着书走进浴室,一泡就是两个小时。家属推门时总能看见他端坐澡盆中,左手捧书看得入迷,右手拿着搓澡巾在水面轻轻拍打,仿佛那是跟随书中情节律动的指挥棒,连水凉了都浑然不觉。他沉浸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里,灵魂早已穿越到沙俄时代的病房与阁楼,现实中的澡盆不过是这场精神之旅的临时驿站。这种忘我的阅读,没有聚光灯,没有评委打分,却滋养出了《雷雨》《日出》这样震撼人心的作品,这才是阅读最本真的模样。
还有浙江宁波的集卡司机陈浩,7 年跑车生涯里,他在 4 平方米的驾驶室里搭建起移动书房,用 5 年多时间读完 400 多本书。装卸货物的间隙、码头排队的等待、夜晚驻车的孤寂,都成了他与文字对话的时光。从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到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从悬疑心理到历史诗歌,他的微信读书 APP 里积累了 1373 条笔记,2024 年的阅读时长更是达到 1301 小时。
有人不解 “司机读这么多书有啥用”,可对陈浩来说,阅读是对抗奔波疲惫的良药,是填补精神空虚的食粮。在《城的灯》里,他从豫东地名中嗅到了家乡的气息;在《斯通纳》中,他找到了坚守内心的力量。驾驶室很小,可书本为他打开了辽阔的世界,让每一次赶路都变成身体与灵魂的双重奔赴。
我还听说陕西安康镇坪县的 “阅读 +” 故事,这个山区小县没有搞轰轰烈烈的表演式活动,而是把阅读服务送到群众身边。他们在景区、民宿、村口设立阅读服务点,让村民在田间劳作之余能随时翻书;在图书馆开设 “妈妈书房”,教母亲们用阅读陪伴孩子成长;为老年人开展智能手机培训,帮他们跨越数字鸿沟享受线上阅读。
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刻意的编排,可 “非遗 + 阅读”“亲子共读” 这些朴素的形式,让书香真正浸润了乡村的每个角落,成了乡风文明最温暖的底色。
这让我想起自己年轻时的阅读时光。作为初中未读完、高中仅上一学期的农家子弟,人生的转折全靠读书。早年月薪仅四十余元时,我毫不犹豫买下百元的《世界美术作品词典》,工资大多都用在了购书上。
那时没有智能阅读馆,没有读书打卡活动,读书纯粹是内心的热爱与需求,是与先贤对话、为自我赋能的修行。
而现在,阅读的条件越来越好,可被表演裹挟的阅读却越来越多。
余秋雨先生曾指出中国文化 “太注意外在方式,而不重视精神价值”,这恰是当下阅读异化的精准注解。
国家连续 12 年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构建起覆盖城乡的阅读设施体系,投入的财力物力不可谓不多。可这些初衷美好的政策与资源,在落地过程中却逐渐跑偏:图书馆成了拍照打卡的布景,读书活动成了应付检查的流程,朗诵比赛成了追求场面的表演。形式主义的裹挟下,阅读本该有的沉静与深刻被消解,只剩浮于表面的繁华。
我深知读书的力量,它从来不是用来显摆的资本,而是生命本身的高贵。它不该是舞台上标准化的朗诵,不该是应付验收的发言稿,不该是装点门面的形式。
真正的阅读,是曹禺澡盆中忘我的沉浸,是陈浩驾驶室里的坚持,是镇坪县乡村间的朴素陪伴;是深夜灯下的专注,是掩卷后的沉思,是知识与灵魂的碰撞。
别让阅读变成表演了!
少一些刻意的编排,多一些自由的翻阅;少一些表面的热闹,多一些内心的沉静。因为阅读从来不是用来展示的风景,而是照亮我们生命的光。
当阅读回归本质,不再被表演裹挟,才能真正滋养心灵、凝聚共识,让 “书香中国” 不止于口号,成为融入日常的文化底色。

作者简介:
杨东,男,汉族;中共党员;2016年12月31日退休;笔名 天然,主任记者。出生于甘肃民勤县农民之家,20世纪60年代初随母亲落户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务农两年,服兵役两年,当教师六年,在地省报当记者编辑十余年;历任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采编中心主任、兵团支社社长、《兵团新闻网》总编辑。新疆作协会员,曾当选为新疆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