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演变过程
文/张志良(甘肃)
孟姜女哭长城口里念唱道“夫啊,你在哪里,为何一去不回,这长城下可是你的尸骨?”是真是假,民间故事传说作为一种大众的记忆,却丰富多彩了文学创作的灵魂。
春秋时期
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原型人物,与春秋时期的杞梁妻有着密切的关联。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齐侯还自晋,不入,遂袭莒,门于且于,伤股而退。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杞殖、华还载甲,夜入且于之隧,宿于莒郊。明日,先遇莒子于蒲侯氏。莒子重赂之,使无死,曰:‘请有盟。’华周对曰:‘贪货弃命,亦君所恶也。昏而受命,日未中而弃之,何以事君?’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莒人行成。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杞梁妻拒绝在郊外接受齐侯的吊唁,表现出了她的知礼守节。
战国时期
到了战国时期,《礼记·檀弓下》中增加了杞梁妻“哭之哀”的情节:“齐庄公袭莒于夺,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庄公使人吊之。”此时,杞梁妻的形象开始与“哭”联系在一起。
汉代
汉代刘向的《说苑·善说》和《列女传》进一步丰富了故事内容。《列女传·齐杞梁妻》记载:“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这里不仅强调了杞梁妻哭之哀,还出现了“城为之崩”的情节,与后世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有了更直接的联系。由此可见,杞梁妻很可能是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原型人物。
孟姜女哭长城故事兴起于流行年代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战争频繁。这种社会背景为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与孟姜女故事相关的元素。例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孟姜女,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修筑长城的不满和对征夫及其家属的同情,与孟姜女哭长城故事所表达的情感相契合,说明该故事在当时可能已经在民间有所流传。
唐代
到了唐代,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广泛传播。唐代的《琱玉集》中记载了孟姜女的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孟姜女的形象也更加丰满。唐代的诗歌、变文等文学形式中也经常出现孟姜女的题材,如敦煌变文《孟姜女变文》第一次出现 “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 的唱词,正式给女主角取名 “孟姜女”,还把故事背景搬到了燕山长城。更妙的是诗僧贯休的《杞梁妻》:“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秦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 他大笔一挥,把春秋的齐国大夫变成了秦朝修长城的民夫,杞梁妻的眼泪,也从哭倒齐国城墙变成了控诉秦始皇暴政。这就表明到了唐代,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已经成为民间文学的重要题材,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参考文献
1. 左丘明. 左传[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2. 戴圣. 礼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3. 刘向. 列女传[M]. 济南: 齐鲁书社, 2006.
4.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M]//萧统. 文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 佚名. 琱玉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6. 王重民等. 敦煌变文集[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7. 顾颉刚. 孟姜女故事研究[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张志良,男,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人,庆阳陇东学院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庆阳市范仲淹研究会及庆城县范仲淹研究办公室成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作者联谊会会员,喜欢文学写作。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