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益隆,网名:天宫玉兔,北京人,退休干部,退役军人。怀念軍旅情缘、酷爱旅游摄影、喜好空闲码字,记录永恒瞬间。曾为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大报社、电台、电视台,相关杂志又及各网络传媒撰稿四千余篇(幅)。多次荣获优秀特约记者,省级电台优秀兼听评论员,优秀通讯员,优秀思研干部等荣誉称号。
2023年度,在全国都市头条《花好月圆颂中华》征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在海外华英文学联盟等8家媒体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我爱我的祖国》大赛中,我与花篮合个影之作品荣获金奖。2024年度,在新绪文学全国第七届“孔孟杯”文学艺术大赛中荣获【金奖】,并被授予【新时代领军作家】荣誉称号。2025年度,在第二届“国际華英杯”百强诗书画大赛中,藏头组诗《礼赞八一》(外二首)以第一名佳绩,荣获百强诗人荣誉称号。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此生喜好枪与笔,老兵依然是个兵。
《逛北京.游京郊》
(之一百二十八)北京的秋天
文/天宫玉兔(北京)
照片/天宫玉兔提供
自打落户北京,成为人们戏称的“新北京人”,和家人们一道在这京城住居生活已十来个年头了,渐渐溶入了社会,适应了北京的春夏秋冬,我喜欢北京的烟火四季,更喜欢北京的秋天…
当第一缕秋风掠过长安街的银杏梢,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大都市,便褪去了夏的燥热,换上秋天最动人的盛装。这座沉淀了千年光阴的古城新都,在秋天里仿佛被施了魔法,从京城到京郊每一寸土地无不流淌着秋韵诗意,正如老舍先生所言,北平的秋是“人间天堂”,是“一首长诗、一幅油画、一首交响乐”。
北京的秋,藏在红墙黄瓦的古韵里。故宫的角楼前,银杏叶铺就金色的地毯,阳光穿过枝叶,在朱红宫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武英殿、十八槐、慈宁宫花园、延禧宫、文华殿这几处银杏皆是故宫里的点睛之笔,银杏映红墙,历史的厚重与秋的明媚在此刻交融,构成了一幅古韵十足的画面,展现出紫禁城独特的秋景。地坛公园的第十一届银杏节更是说来话长,这里有北京最著名的银杏大道之一,满目金黄延伸向远方,踩在落叶上的沙沙声,像是时光在轻声诉说— —又是一年银杏染秋光。多次打卡钓鱼台银杏大道,它位于钓鱼台国宾馆东侧,近700米的道路两旁银杏枝繁叶茂,形成金色长廊,阳光洒落,光斑点点,是拍摄人像的绝佳之地。 “先有潭柘寺,再有北京城”之说的谭柘寺呲卢阁前,帝王、配王两棵有着1300— —1400余年树龄的雄性银杏树,似“流金丰碑”与红墙碧瓦的古寺建筑相映成趣,每年11月左右的最佳观赏期,漫天金箔似的银杏叶打着旋转儿随风起舞,将迎来它的高光时刻。据悉:北京市22条街道种植的银杏共计15.366万株,遍布北京的公园,胡同街道、名胜古迹等地。哈哈,站在家门口你也能欣赏到:满目金黄的“银杏雨”,满地金黄的“银杏毯”这北京秋韵的顶级浪漫…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全家私驾游,赏枫叶,每年那是必须的,首选自然是香山公园,香山作为北京红叶的代表,每年10月下旬,便被漫山红枫染成一片火红,古老寺庙在红叶的映衬下更显古朴,登高远眺,似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壮美,更让人深深地体会到“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的秋韵意境,只是游人太多太多…如是选择私驾游到过坡峰岭:这里的红叶比香山更为密集,漫山遍野的红栌如红色的海洋,山间小路蜿蜒其中,漫步其上,能尽情享受秋的宁静与美丽。 去过金海湖 :景区内2万亩的红叶林树种丰富,有黄栌、元宝枫等,漫山红叶层林尽染,乘船穿梭于湖光山色之间,可远眺“身披彩衣”的锯齿崖,美景如诗如画。 在什刹海,那怕是排着長長的队伍亦要再次参观一次老舍故居,不为别的,只是因为老舍纪念馆被人们称为丹柿小院,这秋天,橘红色的柿子挂满枝头,在阳光照耀下,充满了生活的幸福感,仿佛能让人感受到老舍先生笔下的岁月静好…
北京的秋,也掩映在现代都市的轮廓中。国贸大厦的玻璃幕墙反射着澄澈的秋阳,与街道旁的栾树、枫树相映成趣,火红与金黄点缀着钢筋水泥的森林,无不增添了几分温柔。奥林匹克公园的秋意同样浓烈,鸟巢与水立方的现代建筑旁,波斯菊在秋风中摇曳,远处的仰山层林尽染,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秋的韵味愈发悠长。
北京的秋,还飘逸在寻常巷陌的烟火气里。胡同深处,老槐树的叶子渐渐变红,院墙上的爬山虎爬满斑驳的砖墙,红的、黄的、绿的交织在一起。小区内外就是一个个微型城市森林小公园,老人们三五成群,闲坐在家门口,小区里,晒着太阳,侃着大山,扯着闲篇儿,带着京味儿又夹杂着些许南腔北调,好不热闹;孩童们追着飘落的银杏叶奔跑,笑声清脆,为这份悠闲,更添了几分鲜活。空气中弥漫着炒货店飘来的糖炒栗子的香甜和胡同深巷吆喝着的冰糖葫芦的酸甜还混杂着烤红薯的焦香,这就是独属于北京秋日的市井温情。
秋风起,秋意浓,北京的秋天是流动的画,是悠扬的歌。它既有名胜古迹的厚重底蕴,又有现代都市的鲜活气息,更有寻常生活的温暖滋味。这样的秋天,难怪让人心醉,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甘愿沉醉在这色彩斑斓的诗情画意里。
— —2025.11.19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