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贵阳
今日东乡是杭长高铁和沪昆高速线上一颗灿烂的新星,鳞次栉比的高楼金碧辉煌,纵横交错的大道车水马龙,时尚新颖的小区诗情画意,流金溢彩的公园游园歌舞升平,人们生活富足而浪漫。然而七十多年前,城衰乡敝,民众在饥饿与贫困中苦苦挣扎。若想知晓这翻天覆地的蜕变故事,请看东乡人民波澜壮阔的水利建设史。
●关键词:水之殇 干旱岁月 悲惨故事
东乡是江西省唯一没有河流过境的县区。清同治《东乡县志》记载:“东乡依山为邑,土脉硗薄,水泉不滋,无河泊浸润,泄有余而留不足。” “五日不雨而田涸,十日不雨则禾枯”“天晴一块铜,下雨一包脓”。境内小港小溪皆源短流急,呈辐射状分布在县境周边。雨季塞泄不畅积水成灾,旱季断流土龟地裂,环境极为恶劣。县志还记载:清代于家与姜家两村为争一口水塘,官司打到县衙,县官无法断案。提出哪个村有人敢穿烧红的铁靴,水塘就归哪个村。于家村民求水心切,不顾性命穿上火红的铁靴,争得了水塘,断送了生命。
岗多水源缺,田少望天收。十年九旱与旱涝交替出现,使东乡物产极度匮乏,灾年不但很多人被迫无奈外出讫讨,还落得个“东乡样样无,单出萝卜芋头薯”的谑称。细察之,皆因它们都是旱地作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自然的伟力谁也无力改变。好在苍天也没有亏待东乡,将有植物大熊猫之誉的野生稻落户斯域。这既是对干旱的佐论,也是对东乡的补赏。
●关键词:水之战 轰轰烈烈 治理穷根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声势浩大的土改运动,使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干部的思想觉悟日新月异。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十分强烈,但缺水成为最大的障碍。县委县政府急人民之所急,紧急抽调100多人组成9个工作组,展开轰轰烈烈的“三查”工作,即查水源、查水利设施、查抗旱能力。此时,恰逢江西省农林厅水利局在有条件的地方择址试建水库,当看到东乡干部豪情万丈、群众意气风发,又找到理想建库地址时,当即决定联合试建佛岭水库。1952年12月省政府将其列为第一座示范水库;1953年11月5日正式开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难不住东乡人民。经过充分准备后,便快速行动起来,全县抽调1000多名青壮劳力,仅用半年,佛岭水库竣工。虽然库容量仅为60万方,灌溉面积也才1000亩,但其意义非同凡响。作为首座示范水库,充分体现了东乡干部群众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创业精神;达到了检阅队伍,锤炼干部,提升士气的目的;为丘陵地区水利建设,摸索了成功经验,探索了前进方向,开辟了崭新道路!
佛岭水库竣工极大鼓舞了东乡人民的治水积极性。立竿见影的效果,事半功倍的成果,既是成功范例,更是生动课堂。1955和1956连续两年,东乡又相继建成象山水库和丁家水库,库容量分别是佛岭水库的5和10倍。东乡人民在复制上提高、在实践中思考、在学习中进步、在锻炼中成长。其共同特点都在是一个冬春完成,工期短、投资少、效益高。

如果说佛岭水库刚刚拉开了序幕,那么从福水库便掀起了高潮。东乡干部踩着时代节点,运筹帷幄,主要领导专门赴昌向时任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方志纯汇报建设首座中型水库的决心和方案,技术人员编制《东乡县幸福水库设计书》。1957年5月20日省政府批复设计书,7日20日县政府批准施工方案,7月21日成立“豪华”工作专班,分设一室五科,摆下库坝工地、东干渠工地和南干渠等三个“战场”;东乡群众踏着欢快的脚步,1.5万多民工从四面八方云集三个工地,1957年10月1日幸福水库库坝工程破土动工!为保证质量,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做到“五无两实三平”即无草根、树枝、杂质、流沙、淤泥,库坝夯实、滚实,耙平、压平、接头平;为加快进度,组织开展劳动竞赛,肩挑与手提并举、独轮车与大板车比拼、男劳力与“铁姑娘”竞争、张家村与李家村比赛;为提高效率,科学调度,挖土取土运土一条龙作业,夯打碾压滚实全方位巩固;为鼓舞士气,喇叭声里不时播报先进事迹;为活跃气氛,劳动的号子此起彼伏……受战天斗地精神的感染,10月下旬,孝岗、长林、东源、马圩等乡镇的8000多民工也摩拳擦掌进入施工阵地,百里渠道同时全面开工。挖通了400多公里长的干渠、支渠、斗渠、毛渠;建好了老虎岗、叶家山等8座难点工程;建成了熊家、佛岭等村共6处倒虹管等重点工程;建设了竹山峡、大坪、火车站等8处排洪闸。正当受益区民工在紧锣密鼓施工、在风餐露宿中劳动、在披星带月鏖战时,非受益区的群众带着强烈的“参战”欲望、滚烫的邻里热情、同样的心里感受,捐助大量的劳力和物资。据不完全统计,支援劳动工日90多万个,大米70多万公斤,稻草25万公斤,蔬菜90多万公斤,干柴75万公斤,生猪3000多头,铁锅2000多口。在栉风沐雨的鏖战中,在你追我赶的热潮里,短短3个月库坝就顺利合龙,渠系工程全面竣工。一座库容4880万方,土石方总量134万立方,灌溉面积8万亩,坝高21.2米,坝顶长315米,顶宽6米的巍峨大坝便矗立在世人面前!3个月时间很短,却创造了历史;3个月时间很长,只编写了一个神话故事! 1958年1月28日,是载入东乡史册的日子。东乡人民载歌载舞,欢天喜地在幸福水库库坝前召开万人庆功大会。表彰3个月来以库为家,以苦为荣的1600名劳动英雄!会后,横山水库被提上议事日程。同年10月,小璜、珀玕、珊璧、余家4个乡合并为小璜人民公社,为兴建横山水库创造了有利条件。横山水库是在“大跃进”“大炼钢铁”和秋收秋种三大高潮中,劳动、器材、资金、人员最缺乏的情况下开工的。因为有幸福水库的成功经验,有广大群众奋力拼搏,水库在1959年4月梅雨季节来临之前顺利竣工。这是东乡的第二大水库,库容量2760万方,可灌溉农田2.3万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质量是水利的生命。东乡人民上下同心,团结协作,紧紧扭住质量不放松,先后获得很多很高的荣誉。幸福水库受到江西省委和省人委的通令嘉奖;1958年3月上旬,东乡代表参农业部在广东省召开的南方6省治水改土现场会上,介绍建设水库的经验,会后部分代表还专程来东乡参观水库;1959年9月分管水利副县长作为全国治水先进代表,进京参加国庆十周年庆典;1960年冬,横山水库受到国务院嘉奖。东乡的水库都是土法上马,用最原始的方法、最落后工具建成的,运行70多年无安全事故,其基础之牢、质量之好可见一斑。真不知道现在“豆腐渣”工程制造者对此作何感想?
在农业尝到水利建设甜头之后,工业也跃跃欲试,何坊水库便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结晶,是专门为东乡钢铁厂即后来的江西磷肥厂而建设。因为水源充沛,后来还不断地新建了糖厂、化肥厂、制药厂、过磷酸钙厂、配件等厂,使东乡一跃而为工业强县。这是水利的魅力,更是水利的成效。既能活农,还可兴企;既可塑城,更能富财。东乡水库建设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盛于60至70年代。东乡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群众一代接着一代建。至70年代未,建有中型水库4座;小(一)型水库43座;小(二)型水库245座;山塘水库885座;共计1177座,总库容量3亿立方米以上。这还不包括多座进行扩容升级的水库,有的水库扩容前后建设了10多年之久。蛮桥水库初次兴建是1960年,库容量不到100万方,1971年扩容至1000多万方;佛岭水库由最初60万方扩展到如今800多万方。平均每年建大小水库50座以上,县里抓不过来,就各自为战。有的乡镇统筹,有的村抓落实,有的山塘水库甚至由村小组安排。可见当年积极性之高,不管东南西北中,时时处处可见水利建设大战场。 ●关键词:水之利 致富密码 成功破译
火红的年代,火红的岁月,催生火红的事业。1177座水库,就是1177座丰碑;是东乡人民前赴后继,众志成城的硕果;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成果;是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历史记录;是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点滴积累;是不怕苦累、不怕牺牲的真实写照!这就是伟大的东乡水库精神!东乡国土面积仅为1196平方公里,几乎每平方公里就有一座水库。放眼全国,这么大的密度可能绝无仅有。笔者曾经揣测,可以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一千多座水库,一千多条财源。既可灌溉,又可养殖,更能富县;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还有社会效益。如下数据足以说明东乡巨变:城区面积由方圆不到2平方公里,到现在城区面积30.7平方公里,工业区面积1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不到5000人增加到现在24万多人;工业由当年10余家手工作坊到现在规上企业178家,纳税过亿元的企业14家;水稻种植面积由不到10万亩提高到38万亩,平均产量由8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经济作物也都以10倍以上产量飞速增长。 ●关键词:水之思 艰苦奋斗 惊世奇迹
东乡地理特点是低丘岗地连绵起伏,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东乡人民依地形特点,据地貌特征,逢垅作库,遇岗修坝,沿山开渠,见缝插针。变劣势为优势,变水害为水利,化腐朽为神奇。4座中型水库和43小(一)型水库与较大山岗数神秘巧合,245座小(二)水库与较小山岗惊人一致。可见东乡人民适应自然规律得心应手,改造自然技艺炉火纯青。与环境友好相处,与山岗和谐共存的成功的秘诀。近几年经常干旱,很多地方大江大河出现断流,鄱阳湖地区也常常干裂,但东乡的水库却始终碧波荡漾。当其它地方都在奋力抗旱时,东乡街道的洒水车依然润泽四方。如果说林州的红旗渠是一条沿山飘逸的玉带,那么东乡千座水库就是镶嵌在大地上璀璨的珍珠;如果说红旗渠是劈山引流,那么东乡水库则是围堰聚宝;如果说红旗渠是引漳河之水源,那么东乡水库则是承天之甘霖;如果说林州人民是十年的执着奋进,那么东乡人民就是三十年的不懈追求。
水库精神感天动地!水库精神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