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没漫过山坳,火塘边就飘起了清润的香气。母亲系着围裙,双手握着石磨的木柄,一圈圈碾着泡胀的黄豆。乳白的豆汁顺着磨盘的纹路缓缓淌下,落在粗陶盆里,像山涧里淌出的月光,带着黄豆最本真的清甜。
“磨慢点,磨细点,合渣才浓稠。”外婆坐在一旁,手里剥着刚从菜园里摘的嫩南瓜叶,翠色的汁液染绿了指尖。土家人做合渣,从不含糊。泡豆要泡够时辰,磨浆要磨得细腻,连煮豆汁的锅都得是祖辈传下来的铁锅,说是这样煮出的合渣才带着烟火气的暖。
豆汁倒进铁锅,柴火在灶膛里噼啪作响,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母亲不时用长柄勺子搅动,防止糊锅。随着温度升高,豆汁渐渐沸腾,泛起细密的泡沫,一股醇厚的豆香混着柴火的焦香,在吊脚楼里弥漫开来。这时,外婆会把切碎的南瓜叶丢进锅里,青黝黝的菜碎沫在乳白的豆汁里翻涌,像一幅流动的乡土画。
合渣最讲究“合”字,是食材的相合,更是家人的和气。父亲从山上砍柴回来,身上带着露水和松针的气息,一进门就笑着说:“闻着香味就饿了,今天的合渣肯定要多吃两碗饭。”孩子们围着灶台跑,眼睛盯着锅里翻滚的合渣,时不时伸手想去够勺子,被母亲轻轻拍开手背:“还没熟呢,等会儿给你们盛最香的那一碗。”
灶火渐缓,合渣终于煮好了。母亲用大瓷碗盛起,先给外婆端一碗,再给父亲盛一碗,最后才给孩子们分。乳白的豆汁里浮着翠绿的菜叶,热气腾腾地冒着香气。拿起筷子搅一搅,豆香、菜香交织在一起,顺着鼻腔钻进心里,暖融融的。
一家人围坐在桌旁,低头喝着合渣,就着自家腌的腊肉、炒的青菜,说说笑笑。外婆慢悠悠地喝着,不时给孩子们夹一筷子菜:“多喝点合渣,养胃,以前日子苦,就靠喝合渣填饱肚子,现在日子好了,还是离不开这口味道。”父亲点点头:“是啊,这合渣里有咱土家人的日子,有家人的情分,喝着踏实。”
孩子们吃得急,嘴角沾了豆汁,互相指着对方的脸笑,母亲笑着拿起帕子,轻轻擦去孩子嘴角的污渍。火塘里的柴火还在微微燃烧,映着一家人的笑脸,屋子里满是欢声笑语,合渣的香气久久不散。
这一碗普通的合渣,没有山珍海味的名贵,却藏着土家人最朴实的生活,藏着家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它是清晨磨浆的耐心,是灶火旁的等待,是围坐一桌的热闹,是代代相传的味道。一碗合渣下肚,暖的是胃,更是心;聚的是家人,更是团圆。土家人的合家欢,就藏在这一碗热气腾腾的合渣里,简单、纯粹,却最动人。无论走多远,无论过多久,只要想起这碗合渣的味道,就想起了家的温暖,想起了家人的牵挂。
2025.11.20于武陵源
作者简介:吴中元,土家族,张家界市作协会员,偶尔拼凑一些文字自娱。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