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岁月温良,感恩有你同行(外一篇)
张思怡
回望走过的路,就像翻看一本旧相册,那些定格的瞬间里,总有一些身影不曾缺席。他们不是聚光灯下的主角,却用细碎的陪伴,把平淡的日子酿成了温润的酒,让我在成长的旅途中,从未觉得孤单。“感恩有你,一路相伴”,这八个字,藏在每一段难忘的回忆里,是最真挚的告白。
最该感恩的,是外婆掌心的温度,温暖了我整个童年。小时候爸妈工作忙,我是在外婆家长大的。记忆里,外婆的厨房永远飘着香,清晨是冒着热气的杂粮粥,午后是刚蒸好的红薯,傍晚则是我最爱的糖醋排骨。我总爱趴在厨房门口,看外婆系着蓝布围裙,在灶台前忙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花白的头发上,像镀了一层金边。上小学时,我最怕走那条黑漆漆的小巷,外婆每天都会牵着我的手接送。她的手掌粗糙却温暖,总能驱散我心里的恐惧。有一次下大雨,路很滑,外婆为了护着我,自己摔了一跤,膝盖擦破了皮,却还笑着说:“没事没事,外婆结实着呢。” 后来我上了中学,只能周末回去看她,每次离开时,她都会把装满零食的袋子塞进我书包,站在门口目送我走远,直到我拐弯看不见她的身影。外婆的陪伴,是藏在饭菜里的牵挂,是牵着手的安全感,是无论走多远都能感受到的温暖港湾。
成长路上,还有一位特殊的 “引路人”,就是隔壁的张爷爷。上初中时,我数学成绩一直不好,越学越没信心,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张爷爷退休前是数学老师,得知我的情况后,主动提出帮我补课。每个周末的下午,他家的小书房就成了我的 “专属课堂”。张爷爷从不批评我笨,而是用耐心的讲解,把复杂的难题拆解开,用生活里的例子帮我理解。他还会给我讲他年轻时的故事,鼓励我说:“学习就像爬山,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总能爬到山顶。” 有一次我考试进步了,张爷爷特意买了我最爱的橘子,笑着说:“你看,只要努力,就有收获。” 那些午后的时光,阳光透过窗户落在课本上,张爷爷的声音温和而有力量,不仅帮我攻克了学习上的难关,更让我找回了自信。如今我早已毕业,但每次回老家,都会去看望张爷爷,和他聊聊近况,就像小时候那样。
还有童年时的挚友阿泽,陪我走过了最天真烂漫的时光。我们是邻居,从穿开裆裤起就一起玩耍。春天,我们在田野里追蝴蝶、挖野菜;夏天,我们在小河边摸鱼、打水仗;秋天,我们爬上果树摘果子,把口袋塞得鼓鼓囊囊;冬天,我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冻得手脚通红却笑得开怀。上高中后,我们去了不同的学校,见面的次数少了,但感情却从未变淡。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住院,心情低落,阿泽逃课来看我,给我带了我最爱的漫画书,坐在病床边给我讲学校里的趣事,逗我开心。他说:“别怕,有我陪着你,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那些一起疯闹、一起分享秘密、一起面对困难的日子,是童年最珍贵的回忆。阿泽的陪伴,是毫无保留的真诚,是并肩同行的快乐,是无论时隔多久都不会变质的友谊。
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行,沿途会遇到很多人,但真正能一路相伴的,寥寥无几。感恩外婆的悉心照料,让我在爱里长大;感恩张爷爷的耐心指引,让我在迷茫中找到方向;感恩阿泽的真诚相伴,让我的童年充满欢笑。正是这些人的陪伴,让我在成长的路上,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有了感受幸福的能力。
岁月流转,时光荏苒,那些陪伴过我的人,有些渐渐老去,有些虽相隔遥远,但他们留下的温暖与感动,早已刻进了我的生命里。往后的路,我会带着这份感恩之心,珍惜身边的每一份陪伴,也努力成为别人生命中的温暖。因为我知道,正是这些平凡而真挚的陪伴,让岁月变得温良,让人生变得完整。感恩有你,一路同行,愿我们都能在彼此的陪伴中,奔赴更美好的未来。
“百善孝为先”,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训,如同一条温润的文化血脉,贯穿中华民族的文明长河。孝道,不仅是伦理道德的核心要义,更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从《诗经》中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的深情咏叹,到《弟子规》里 “父母呼,应勿缓” 的行为准则;从 “卧冰求鲤” 的千古佳话,到 “羊羔跪乳” 的自然启示,孝道文化早已沉淀为民族的精神基因,在岁月流转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 “敬养” 二字的辩证统一。“养” 是物质层面的奉养,是让父母安享晚年的基本保障;“敬” 则是精神层面的尊崇,是发自内心的感恩与敬重。古人云:“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这启示我们,孝道绝非简单的物质供给,更在于给予父母情感的慰藉与人格的尊重。还记得儿时,祖父卧病在床三年,父亲每日躬亲照料,喂饭、擦身、按摩,从无半分怨言。深夜里,总能看见父亲在书桌前为祖父记录饮食起居,灯光下他疲惫却坚定的身影,让我读懂了 “事亲以敬” 的真谛。这种以身作则的传承,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让孝道的种子在我心中深深扎根。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孝道文化正面临着新的考验与转型。城市化进程打破了传统的大家庭模式,“空巢老人” 成为普遍现象;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让年轻人陪伴父母的时间愈发稀缺;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也让部分人对传统孝道产生了认知偏差。但这并不意味着孝道文化的式微,相反,它正以更具时代性的方式实现着创造性转化。远程视频里的日常问候,网购平台上为父母选购的保暖衣物,社区养老服务中志愿者的贴心陪伴,线上健康咨询的及时对接…… 这些新时代的尽孝方式,既延续了 “敬亲” 的核心要义,又契合了现代生活的节奏,让孝道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孝道文化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家庭伦理的范畴,成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一个懂得感恩父母的人,必然会尊重他人、关爱社会;一个尊崇孝道的民族,必然是有温度、有凝聚力的民族。从 “最美孝心少年” 用稚嫩肩膀扛起家庭重担的感动,到各地推行 “子女护理假” 的政策保障;从企业将 “孝德” 纳入员工考评的文化建设,到社区开展 “敬老月” 活动的实践探索,孝道文化正从家庭走向社会,成为滋养文明风尚的精神养分。它让我们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不忘守护心灵的家园;在奔赴远方的征程中,始终铭记出发的方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孝道文化不是尘封的古籍,而是鲜活的生命密码,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用心传承、用行践行。它或许是一顿精心烹制的家常饭,或许是一次耐心倾听的心里话,或许是一份力所能及的陪伴与担当。让我们以孝为怀,让传统孝道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让每一位父母都能安享晚年,让每一个家庭都充满温暖,让整个社会在孝道的滋养中,绽放出更加和谐美好的光彩。这既是对先辈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承诺,更是我们留给后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介绍:张思怡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热爱阅读,吃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