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寒衣节,为远在天堂的亲人点一盏心灯》都市头条--西银/北京/上海头条!

卷首语:
农历十月一,
迎来寒衣节,
寒衣节是传统的祭祀节日,
是缅怀逝者的日子。
在这个悲伤的节日里,
让我们为天堂的亲人点一盏心灯,
愿他们在那边一切安好,
盼他们能保佑我们安康!

本期联家诗人名册:
李伯云 刘开宁 邹德海 李涛 郭佑 刘亚倩 高飞亮 无言 薛有毅 李连庆 长白居士 韩兰翔 王菁华 乔维祖 孔繁恩 李凤云 钟明和 赵国钧 王进 守望者 艾叶 柳钧 琴韵潇湘 岸柳江风 韩星明 王正华 罗奕梅 刘皓 老黄牛 赵万志 好好学习 方留聚

联题寒衣节
秋尽霜天,祭典双行热泪,哭断肝肠,梦里三呼犹有应;
冬临寒节,思亲一叠黄冥,缅怀美德,坟前万唤却无声。
李伯云.安徽
【祝兵志简评】:本联以时空为经纬,在秋尽冬临的节令交替间,编织出深切悲怆的祭奠图景。上联"秋尽霜天"与"梦里三呼"构成现实与梦境的撕扯,"犹有应"的虚妄希望反衬出永恒的沉寂;下联"冬临寒节"与"坟前万唤"形成物质馈赠与精神呼唤的双重失落,"却无声"的结句如断弦骤止,在声息寂灭处激荡着跨越生死的无言悲怆。全联对仗工稳,将生理痛感与伦理追怀熔铸一体,其"哭断""万唤"的极致表达,在当代语境中守护着中华民族"事死如生"的伦理温度,堪称传统节令联语中情辞兼胜的力作。
联题寒衣节
仍为冷雨,还为冷雨,寒衣送祖香一炷;
才见凋菊,又见凋菊,孝子思亲泪两行。
刘开宁.宁夏银川

七律.寒衣节思儿子
邹德海.辽宁
儿子是空军飞行员,2018年1月在执行任务时牺牲,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评为烈士。
霜风罩野入寒宵,燃纸焚香慰寂寥。
银翼曾横云外路,丹心已照国之遥。
功名未许人长在,浩气终教史不凋。
一片真情邮地府,愿君温暖胜春潮。
七律.寒衣节
李涛.北京
乙巳初冬十月一,街头星夜送寒衣。
情深似海成仙早,恩重如山尽孝迟。
儿女仰天三叩首,夫妻跪地两曲膝。
青烟化作云霄上,只等双亲收到时。
星夜送寒衣
李涛.北京
又到十一天已冷,夫妻郊外祭双亲。
街头叩首寒衣送。地上曲膝香火焚。
养育恩情同刻骨,传承孝道永铭心。
阴阳对话相思泪,仰望苍穹白发人。
临江仙.寒衣节思亲(和凝体.通韵)
郭佑.宁夏
草枯虫隐天归晚。朔风漫卷残黄。纸钱飞处诉悲伤。忆思贤祖念高堂。
奉送寒衣承孝义,叩头揖礼仙乡。阴阳隔世两茫茫。欲将诗酒奠沧桑。
长相思.爸妈丢下孩儿情寄谁
刘亚倩.宁夏
山也悲,水也悲,思念双亲儿泪垂。寒宵独影偎。
思亲追,念亲追,情寄何方心欲摧。夜长梦不归。
长相思.寒衣节哀思
刘亚倩.宁夏
冬云寒,暮烟寒,寒衣焚香念亲安。荒郊烛火残。
思千般,念千般,往日慈颜梦里看。泪人衣袖单。
鹧鸪天.寒衣节思亲
刘亚倩.宁夏
萧瑟西风节祭堂,纷飞瑞雪倍凄凉。
祭品备好送泉路,纸币寒衣寄冥乡。
思亲泪,湿衣裳,阴阳两隔梦难长。
慈亲每在心头现,思念孩儿痛断肠。
西江月.寒衣节
高飞亮.宁夏彭阳
阳月一寒衣节,上坟路上匆忙。焚香祭礼到山乡。拜奠哀情惆怅。
祖父母家严去,苍茫茔地悲伤。文明祭祀大宣扬。悼念故人痛想。
木兰花令.寒衣节祭(毛熙震体)
无言.陕西扶风
草枯黄,坟寂杳。纸烬低回烟篆绕。
耕陌野,刈秋禾,积瘁一生尘世扰。
月侵衣,风咽峭。灰蝶逐云通冥渺。
泉路隔,寸心难,泪尽惟听寒水号。
鹧鸪天.寒衣节前上坟
无言.陕西扶风
荒草萋萋掩旧丘,寒烟袅袅绕坟头。
一生劳苦耕田垄,半世艰辛育稻秋。
月冷影,雨凄幽。心随香火寄云愁。
阴阳两隔恩难报,唯有哀思逐水流。
寒衣祭亲(中华新韵)
无言.陕西扶风
寒衣节至泪沾襟,祭奠双亲痛彻心。
落叶纷飞霜染径,孤坟寂寂暮云沉。
慈颜梦里依稀唤,魂影灯前断续寻。
纸火化蝶风寄远,松涛呜咽诉亲音。
七律.寒衣节
薛有毅.山西榆次
一
深秋凝露亦悲凉,怀念双亲泪湿裳。
点盏心灯思祖荫,烧堆冥币祭灵亡。
奈何桥畔寒衣厚,十字街中两眼汪。
化德呈祥子孙旺,孝行天下辈荣昌。
二
十月寒衣送故亲,感恩桑梓养吾身。
心灯一盏思祖德,冥币若干烧纸银。
路口焚香天国寄,他乡拜跪此生真。
光前裕后多赓续,行孝之家好做人。
七律.寒衣节感怀
李连庆.河南
朔风卷地入冬凉,十月初临祭祀忙。
焚帛化烟萦冢墓,裁衣作服奉高堂。
千山落叶铺黄纸,万缕哀情结白杨。
莫道幽冥相隔远,天宫父母享安康。
七律.寒衣节
长白居士.吉林
初冬乍到寒衣节,祭奠亲人泪眼潸。
今昔阴阳难再见,来生天地盼回还。
摆花祭拜子孙跪,烧纸祈求福气关。
美德传承心底记,北风伤感怎欢颜?
寒衣节祭双亲
韩兰翔.内蒙古
露重霜凝葬晚秋,寒衣焚烬泪难收。
慈颜梦里常如昨,教诲心中总若流。
频在旧堂寻瘦影,唯余野草锁孤丘。
纸钱飞处朔风烈,遥寄哀思漫九畴。
乙巳寒衣节
王菁华.宁夏中卫
大雁早南归,黄昏落叶飞。
面朝家冢处,为母送寒衣。
寒衣节
乔维祖.宁夏中卫
十月朝朝除夕至,何人火焰照天聊?
严慈阴府可曾冷,儿寄寒衣冥币消!
寒衣节
孔繁恩.山西灵石
万影千山路似知,一钩淡月钓相思。
幽寻客泪怀归识,静寄人心送远悲。
虽若听泉依旧曲,自犹抚柏感寒枝。
冬开酒盏愁惊处,夜接罗衣欲作时。
寒食节哀思
李凤云.宁夏石嘴山
冬日风萧草木黄,每逢寒节赴家乡。
念经化纸烧烟火,奏乐燃衣典玉浆。
孝子缅怀宗祖庙,玄孙叩首圣贤堂。
人间漫道哀思祭,世俗民情血脉香。
见寒衣节祭祖
钟明和
露冷霜凝野色苍,坟前忙碌秀阴阳。
如山冥币虚人眼,不晓生前暖是凉。
寒衣节
赵国钧.辽源
北国临冬料峭寒,幽冥缘此倍加难。
后生香火偿恩义,祈愿温饶三界安。
寒衣节吟(中华新韵)
王进.宁夏石嘴山
寒衣节至眷怀深,入阵车流向外奔。
购物择材培老伴,慎终追远祭先人。
焚烧纸币陈思念,送上棉装表孝心。
盼望冥间非冷寂,凌冬渡尽贺春临。
寒衣节思亲(中华新韵)
守望者.陕西西安
寒衣节日又来临,约定亲人共上坟。
烛火纸钱烟袅袅,哀思缕缕谢深恩。
寒衣节(老年大学课堂限题限韵诗)
艾叶
思亲难掩泪轻弹,节物寄情聊御寒。
别后不知魂去处,每逢此际痛摧肝。
乌夜啼.送寒衣(中华通韵)
柳钧.宁夏固原
河边树影迷离。草萋萋。长跪风中添纸、送寒衣。冬来到,惟祈祷,可曾知?举首相托明月,寄悠思。
七律.寒衣节寄怀
琴韵潇湘
寒节初临木叶堂,天涯羁客念亲忙。
朔风漫卷乡关路,冷焰轻扬纸烬芳。
跪对寒途思旧影,遥瞻故垒梦慈香。
银钱遥寄情难尽,泪洒霜阶意未央。
寒衣节
岸柳江风
凉晨备去送寒衣,一路携风急似飞。
烛烬坟前相诉泪,高堂何日伴儿归。

"寒衣节"学步王老正华先生《祭悼》诗原韵感赋
韩星明.宁夏银川
堂立中华江绕山,寒衣寄望孝心连。
慎思追远后昆辈,程顺鸿飞赓续钱。
附原玉《祭悼》
一一写在农歴十月一日
王正华.宁夏银川
远望秦川隔河山,追宗祭祖挂念连。
路途遥远托侄辈,小诗寄写当冥钱。

寒衣节寄思
罗奕梅.宁夏银川
朔风卷地送寒凉,草木萧疏暗神伤。
曾记灯前缝密线,犹忆灶下炊饭香。
千声呼唤难回应,一沓纸灰寄远方。
莫待恩情成追忆,空对青山泪两行。
《寒衣节思亲》
刘皓.宁夏银川
只道西风驱寒凉,谁知思念惹悲伤。
远去天庭独相处,心灯一炷忆寻常。

《寒衣节》
老黄牛.宁夏银川
点一盏心灯
照亮天堂的路
送一件寒衣
愿天堂的亲人
不再孤冷
为天堂的亲人
送去思念
真诚祈福
希望天堂的亲人
在那里没有病痛没有忧愁
身心皆安
一切都好!
寒衣节不仅是悼念亲人
更提醒我们善待身边人
失去的不再回来
拥有的一定要珍惜
岁暮不胜寒
添衣寄安暖
愿天上人间一切安好

寒衣节抒怀四首
赵万志.内蒙古
1.寒食寄冥茫
东风摧木叶,寒食寄昏茫。
纸尽泣声碎,茔孤日影黄。
思随霜雪冷,泪与紫霞凉。
生死红尘客,何须论短长。
2.心灯不灭
霜风卷叶叩茔门,焚帛飞花映日昏。
几处青烟生旧忆,一川烛泪染新痕。
寒衣怎抵泉台冷,晓梦虚期话语温。
莫道阴阳尘世远,心灯不灭即归魂。
3.寒衣送归
霜风摧尽蓼花白,寒食初探又送归。
烛泪暗垂千嶂寂,纸钱明灭万山围。
谁家孤冢添新土,何处栖鸦带夕晖。
欲问泉台寒暖事,空余衰草映斜辉。
4.游子送寒衣
荒野郊原暮霭沉,寒衣寄远泪盈襟。
旧时絮语随灰烬,今夜孤灯照客心。
陌上行人皆府首,天边月冷似愁吟。
阴阳虽隔情难断,一缕香魂梦里寻。
寒衣节代表着什么意义?
赵万志.内蒙古
寒衣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人们通过祭扫烧寒衣等方式,纪念逝去的亲人,表达哀思与孝道。
一.节日的起源
寒衣节起源于周代,与《诗经.豳风.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记载相关,最初为授衣节,后演变为冬季祭祖的习俗。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孟姜女哭长城》也是寒衣节的主要起源。它讲述了秦朝时期女子孟姜女为寻找被征召修筑长城的丈夫
范喜良,孟姜女为丈夫缝制寒衣,历经艰辛到达长城后得知丈夫已死,悲痛欲绝的哭声竟使长城崩塌的故事。
寒衣节又称为"十月朝、祭祖节、冥阳节"并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三大"鬼节"。
二.核心意义
寒衣节的核心在于"慎终追远"孝道文化,强调对祖先的缅怀与关怀。其意义包括:
1.寄托哀思:
通过"送寒衣"仪式,祈愿逝者在冥界温暖过冬。
2.传统伦理:
体现儒家孝道,提醒人们珍惜与亲人的相处时光。
3.顺其自然:
标志严冬来临,生者也会准备冬衣,整理火炉,体现对季节变化的适应。
4.主要习俗:
祭扫烧献:焚烧纸制寒衣或冥币,为亡人送寒衣。
家庭活动:妇女取出或购买棉衣给家人式穿,男人检查取暖设施,象征过冬准备。
地域特色:北方地区尤为重视,部方地方会食用"变色饭"等传统食物。
寒衣节思亲(十一)
好好学习.陕西西安
寒衣节临,风卷愁云。携妻子、祭奠陵园。苔痕阶上,草色碑前。正思亲切,忆亲暖,念亲绵。
曾记萱堂,鬓角霜痕。抚儿肩、语重心温。椿庭磊落,处世敦仁。叹昔时伴,此时念,彼时恩。
妻伴身侧,子情含悲。共焚香、一瓣清芬。纸灰飞处,似见慈尊。愿天堂安,春秋好,岁时宁。
归路遥迢,暮色沉沉。把哀思、寄与星辰。今生缘浅,来世期殷。祈梦相逢,常相伴,永相亲。
寒衣节思亲(十二)
好好学习.陕西西安
古俗承流,寒节相传。昔年时、纸袄遥缄。焚楮寄暖,哀思漫卷。念针丝密,情意重,岁华迁。
今临墓园,风拂碑前。祭仪新、焚罢无喧。清茗鲜果,燃烛凝烟。有香火柔,供品洁,孝心坚。
昔裁寒衣,今诉情牵。忆音容、往事绵绵。庭前教诲,梦里温言。记慈颜暖,恩义厚,刻心田。
阴阳相隔,思念无边。愿泉台、冬暖身安。魂牵梦绕,礼敬恒延。盼九泉宁,尘念了,梦常圆。

《儿时寒衣节的记忆》
方留聚.河南三门峡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当寒风把最后几片枯黄的叶子卷离枝头,北方的空气里便浸透着清冽的凉意—— 这是寒衣节到了。草木凋零的时节,人们总要为故去的亲人备好御寒的 "衣物",在袅袅烟火中,把绵长的思念遥寄给另一个世界的牵挂。
寒衣节的根,深扎在千年的民俗土壤里。民俗学家考证,早在周朝,先民就有立冬前后祭祀祖先、为亡者添衣的传统,那时送的还是麻布缝制的实物,带着人间的温度。东汉蔡伦造纸术普及后,习俗渐渐变了模样:人们开始用五色纸剪成衣裤鞋帽的形状,代替沉甸甸的实物焚烧。这五色大有讲究,青、赤、黄、白、黑对应着金木水火土五行,每一种颜色里,都裹着生者对逝者的祝福—— 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能暖衣裹身,安稳度日。民间流传的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更让这个节日多了几分悲壮与深情,那穿透风雪的牵挂,成了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情感印记。
虽同过寒衣节,北方各地的习俗却各有韵味。山西、河北的乡亲们,除了烧五色纸,还会用彩纸扎出精巧的纸衣、棉鞋、棉帽,甚至连纸制的被褥、炭火盆都做得惟妙惟肖,仿佛要把整个暖冬都打包送给先人;山东一些地方的人,会在这天扛着铁锹去上坟,仔细修整祖先的坟墓,培上新土,像是在为亲人"修缮过冬的房屋";而在河南,人们烧完纸衣后,还会在十字路口摆上热气腾腾的馒头、饺子,老人们说:"别让那些没家的孤魂冻着饿着,给他们也分点暖。”"南方虽不普遍过这个节,但有些地区也会在这天祭祖扫墓,或是在家中烧上一叠纸钱,把思念揉进相似的仪式里。
我对寒衣节的记忆,是从童年时父亲赶集的背影开始的。每年九月底,天还没亮透,父亲就背着竹篓出门了,竹篓的带子在他肩上勒出浅浅的印子。集市上早已热闹起来,卖纸的摊位前挂满了各色纸张,猩红、明黄、翠绿、宝蓝、雪白…… 像一道道被风吹起的彩虹,在晨雾里晃荡。父亲从不急着买,总是蹲在摊位前,用粗糙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纸的纹路,又把纸举到晨光下看,阳光透过纸张,能看到纤维细细密密地交织着 —— 他要挑最厚实、颜色最鲜亮的,"给你爷爷奶奶做的衣服,得用最好的料。"回到家,他把纸裁成宽宽的竖条,边裁边说:"宽点好,能裹住棉花,暖和。"
叠寒衣的活儿,是母亲教我们的。她先把五彩纸在桌上铺开,让它们错落地叠在一起,上下边缘对齐,像在铺一床迷你的被子。然后从布包里抓出带籽的棉花,手指轻轻捻开,均匀地铺在纸上,棉花的白絮沾在她的袖口,像落了层细雪。"铺匀点,薄厚要一样,不然衣服一边暖一边凉。"我们学着母亲的样子铺棉花,可棉花总不听使唤,要么在中间堆成小山,要么在边缘漏出纸底。母亲从不恼,只是笑着用指尖把棉花拨匀,再握着我们的手,慢慢把纸卷起来,卷的时候手指轻轻压实,卷到最后,用细棉线在中间扎紧,"这样卷得紧,衣服穿不烂。"她举起卷好的 "棉衣",阳光照在五彩的纸上,像给爷爷奶奶的冬衣镀了层光。
寒衣节当天,家里的烟火气从清晨就开始飘。母亲系着蓝布围裙在案板前擀皮,擀面杖转得飞快,饺子皮在她手里翻飞,边缘带着匀净的褶子。父亲坐在旁边和馅,白菜剁碎了,和肉馅拌在一起,撒上姜末、葱花,香味顺着门缝往院子里飘。我们几个孩子围在桌边,学着包饺子,把馅放得太多,饺子皮捏不住,馅从缝里漏出来,母亲只是笑着拍掉我们手上的面粉:"破了也没事,你爷爷奶奶不嫌弃,知道是你们包的,心里甜。"
等天完全黑下来,我们就去堂兄家送寒衣。堂兄家南屋的墙上有个窑窝,里面摆着爷爷奶奶、老爷老奶的牌位。牌位是用木石条做的,底座打磨得光滑,上面刻着他们的名字,字的笔画里还留着当年刻刀的痕迹。窑窝前摆着一张小桌,桌上放着香炉和刚煮好的饺子,热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细细的水珠,沾在桌沿上。父亲先点上香,三支香插在香炉里,烟丝袅袅地往上飘。我们把叠好的寒衣放在火盆里,父亲划亮火柴,火光"呼"地一下跳起来,照亮了牌位上的名字。我们跪下,父亲轻声念叨:"爹、娘,列祖。列宗天冷了,给你们送衣服来了,还有饺子,趁热吃。" 火光映着我们的脸,也映着桌上的饺子,饺子的香气混着纸灰淡淡的味道,在屋里绕着,那味道,我到现在都记得。
烧完家里的,父亲还会带着我们去村西边的十字路口。他用树枝在地上画个圈,留个小口对着远方,"这样孤魂能进来拿,又不会把别人的领走。"我们把剩下的纸衣和一些馒头放在圈里,父亲点燃纸,火光在夜色里摇曳,纸灰被风吹起来,像一群白色的蝴蝶,扑棱着翅膀飞向黑暗深处。父亲站在旁边,看着纸灰飘远,轻声说:"天冷了,没家没地的人,都来穿点衣服暖和暖和,别冻着。"
后来我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住进了城里的楼房,再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在窑窝前烧纸了。加上在党政机关工作,知道街头烧纸也不方便,便把仪式悄悄改了。父母不在后,每到十月初一,妻子早早地盘饺子馅,饺子在她手里,一个个圆鼓鼓的,像小元宝。我凑过去,看着她的手,说:"你包的饺子有模有样的。"她笑着推了我一下:"少贫嘴,赶紧去把爹妈照片摆上,碗筷拿出来。"我把父母的照片放在桌上,摆上两双筷子,两碗饺子,轻声说:"爹,妈,天冷了,吃点饺子吧。"屋里静悄悄的,只有钟表的滴答声在走,我好像能看到父母坐在对面,微笑着看着我们,眼里满是暖。
现在的城市里,每到寒衣节,还是能看到有人在路边烧纸,火光在路灯下忽明忽暗。有人说这是迷信,是污染环境,可我总觉得,那不是迷信,是人们把说不出口的思念,揉进了一张纸、一簇火里。寒衣节的火光,从来不是纸和火的简单交织,那是生者对逝者的牵挂,是跨越生死的温暖,是不管走多远,都忘不了的亲情。
我想,这样的习俗,该留一点空间。就像周朝的先民在立冬时为祖先添衣,就像母亲当年为我们缝补棉衣,我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那份永不熄灭的牵挂。只要这份思念还在,寒衣节的暖,就会一直传下去。
联曰:阴阳相隔,寒衣何处寄;思念无穷,悲泪此时多。

编辑:上善若水開甯
日期:2025年11月20日

本期编辑简介:刘开宁,女,汉族,工作于宁夏石化公司。现任宁夏楹联学会副会长、会长助理、副秘书长、研究院副院长,银川楹联家学会会长助理,宁夏楹联学会理事。书画作品曾在自治区、宁夏石化系统多次获得奖项。在自治区等各系统组织的征联活动中曾获得过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在都市头条中,“母女同行”栏目上发表期刊17期,书法作品100余幅。“陪伴女儿成长”栏目发表书联日刊数十期。其他诗词作品数百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