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老船厂成功举办“雅集做十月朝打糍粑”活动/王夫
体现人间烟火气 传承民俗节日广东惠州老船厂成功举办雅集做十月朝打糍粑活动王 夫 2025年11月20日(农历十月初一),被客家地区称为“十月朝”。 这天,广东惠州老船厂、惠州潜珍阁、惠州韵声戏曲艺术团、荷风致雅志愿服务队、伍氏手作坊成功地在位于惠州水门桥下的老船厂举办了“雅集做十月朝打糍粑活动”,众多市民纷纷涌向这里共同分享了这个具有客家特色文化的民俗活动。 老船厂外景林选志会长惠州民间艺人刘汉新 惠州本土作家苗理洁 活动开始前,惠州民间艺人刘汉新和本土作家苗理洁为大家解码了“十月朝打糍粑”活动的内核意义。 “十月打糍粑”是客家地区流传的一句俗语“十月朝,糍粑碌碌烧”的简称,它生动描绘了农历十月初一(即“十月朝”)制作糍粑的传统习俗,这里的“碌碌”形象地描述了制作过程中糯米团滚动成形的动作,而“烧”则指糍粑刚蒸熟时热气腾腾的状态。 这一习俗与客家人重要的传统节日“牛王节”(也称“牛神诞”)紧密相关。在农耕社会,耕牛是重要的生产伙伴,农历十月初一被视为牛的生日。为了表达对耕牛一年辛勤劳作的感恩和慰劳,客家人会在这天制作糍粑。糍粑做好后,人们会先用生菜叶包好喂给耕牛,待牛食用后,全家人才会围坐在一起品尝,共同庆祝丰收。 作者在和大家谈参加活动感受 定居在惠州近两年的《兴凯湖微生活》《乌苏里江微生活》微信公众平台总编辑王夫首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向大家深有感触地说:“中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尽管南北民俗不同,但是,南北民俗一脉相承,我们一定要把民俗文化传承好和发扬光大。” 随着时间推移,这一习俗也从农村传到了城市,成为客家人庆祝丰收、享受家庭团聚时光的重要活动。如今,糍粑已不仅是节庆食品,也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茶点。 大家在热闹的现场亲眼看到人们喜气洋洋,有的在争先体验糍粑的制作工艺,这拨来了,下一拨马上又上来了。有的在这里表演具有客家特色的文艺节目,有的在参观惠州潜珍阁的收藏品,有的在交友互动增进友谊,有的津津有味地品尝热气腾腾的糍粑,老船厂呈现出了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息,寓意着百姓的获得感越来越强。 据l了解,惠州市惠城区收藏家协会会长林选志已在老船厂举办了10次这样的活动,他的大格局意识和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受到了广大市民的一致称赞。 作者简介:王夫(笔名小夫、王富),1963年11月生,中共党员,政工师。 1982年开始新闻写作,作品见于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曾获“优秀特约记者”称号。 著有文集《回望》(两部)。 现任《兴凯湖微生活》《乌苏里江微生活》平台总编辑。 原为黑龙江省鸡西市作家协会会员, 现为广东省惠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鸡西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链接:“十月朝”,逆糍碌碌烧 李惠平
糍粑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特色小吃,惠州本地人有“十月朝”(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糍粑碌碌烧之称。在这一天有很多家庭都会做糍粑来吃,糍粑像征团圆,丰收,喜庆和美好。 糍粑配料有:糯米粉,少许栗米粉(增加面皮Q弹口感),糖,芝麻,花生,豆沙,水果馅等。(也可以加入牛奶,椰蓉,一起和面,这些以个人爱好来定)。
制作:先把糯米粉,按10:1比例加少许栗米粉,可加入牛奶或椰子汁,少许清水一起把面调成糊状,放入盘中,大火蒸20分钟左右,拿起来稍微放凉,倒出放在另外一个盆里面。(盆内垫上一层保鲜纸防沾底),用双手来回揉面,多揉搓一下,面团口感就会很Q弹,包上自己喜欢的馅料就可以吃了。
作者简介李惠平,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惠州市民艺家协会会员,礼仪讲师。 致力于礼仪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曾举办多场公益讲座,主讲个人形象、服饰搭配、色彩搭配等。在北京文学传媒、上海文坛等发表散文、诗歌等多篇作品,出版了《十位女诗人眼中的神木》诗集。还擅长制作传统美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