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
5.暮年志不已
孔子回国后,鲁国以“国老”待他,君臣多次问政,他本想会被重用,结果因他的政治主张跟不上形势需求,他没被重用,如鲁财政困难,需修改田赋解决,他却大力反对,死守旧教条。没人用,他只好把有限的余力投入昔日“所好”,继续从事教学和古文献的整理工作,69岁时,他的儿子鲤早逝。71岁时,他又强忍颜回的英年早逝。此时,他得知齐国出现陈恒弑君、国人过半反对的消息,立刻去谏君劝臣伐齐,大打翻身仗。他不在其位,仍谋其政,做到对国尽职尽责,可惜仍没人采纳他的意见。在此期间,他忍痛完成《春秋》的修订,首创史书编年体;他著《尚书》,开中国历史散文的先河;他做《礼记》,奠定中国礼仪之邦的文化基础;他删《诗经》,使礼乐“可得而述”;他释《周易》,“顺和天应乎人”。这是他学术大丰收的金秋之季。

6、德侔天地,道冠古今
孔子72岁时,又收到子路在卫内乱中被砍成肉酱的消息,他立刻倒掉正在吃的酱,三大不幸接连袭来,如三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在加多年积劳成疾,他再也挣扎不起来了。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夏4月11日病逝,享年73岁。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中国伦理学、道德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他开创的儒家学派所提出的“仁礼、忠恕、君臣、父子”等标志性理论,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孔子死后,学生追赠他“圣人”称号,称他“生也荣,死也哀”;鲁国为他举行国葬,国君致悼词,以君之尊称他“尼父”(字后加父表尊),并说失去孔子今后无楷模可师。他的墓地占地百亩,葬礼规格之高为古今知识分子之最。孔府、孔庙辟为纪念馆、博物馆,供后人仰祭。汉代以后,曾赠他“公侯圣王”等美誉,至清简称为“至圣先师”,即最早的最伟大的老师。他当之无愧,他永垂不朽。

作者:康金印,秦皇岛开放大学教授,曾任《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顾问和编委。多年从事古代汉语的教学研究和教材、期刊编写,发表的写作教材中,两本获全国高校写作科研奖,一本定为辅导用书,主编的学术期刊曾两次获本系统全国优秀奖。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部分论文曾获中科院专家较高评价。

诵读:王桂荣, 网名 梦雨 。秦皇岛开发区供电公司退休 。喜欢在读书和朗诵过程中,提升自己,享受品味生活。

配乐制作:康力为,网名平凡、樵夫,中共党员,秦皇岛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现为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