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标签
首页
\
文学
\ 师存保《我当队官的那些事(7)引水改条件》播/玉华
师存保《我当队官的那些事(7)引水改条件》播/玉华
精华
热点
22-05-29 13:58
11493
阅读
关注
师存保系列作品
我当队官的那些事(7)
引水改条件
(原创 《家在山河间 》
2022-05-29
眼看着村底下的潺潺溪流,日夜不停地在脚下白白流过,人们只能望河兴叹,望水兴叹。
——题记
买牛草,借口粮,是生产自救。
架水管,挖水池,则是改变农田水利基本条件。
黄土高原十年九旱,老百姓靠天吃饭。
但我们村地处河谷,锥子山脚下的畔沟河水,与望原塬南崖下石缝里钻出来的笊滤沟溪水,在关道村门下交汇,有二龙戏珠之美誉。
这两条小河,水虽然不大,可都能单独修渠引水浇地,流量够用。
但因河沟两边沟坡陡峭,河槽很窄,河滩只有30多亩很不平整的十几块地,能够引水浇灌,算做是救命的水浇地,只是在旱情严重时,才整修渠道,引水浇庄稼。
剩余的沟坡地,像过去的老婆缠脚带一样,又臭又长,宽窄不等,长短不一,一窄溜一窄溜地挂在沟坡两边。
眼看着村底下的潺潺溪流,日夜不停地在脚下白白流过,人们只能望河兴叹,望水兴叹。
这些以往祖祖辈辈都一直在引水浇灌的土地,到了生产队时期,却因疏于管理,渠道和渡槽损坏荒废,一些水浇地也逐渐变成了旱地。
抵御干旱的能力减弱,这不能不说是粮食连年减产的一个原因。
在全国农业学大寨,大搞农田水利建设高潮的推动下,我力主重新整修渠道,架设渡槽,恢复门下前河十几亩水地的浇灌设施。
在充分征求部分老农和插队干部吕绍曾意见后,于1971年的元月26日,勘查制定了两处架管过水的水利实施方案。
首先是在水地埝前头瓦窑旧址处,架设15米左右的渡水铁管,直接引水至前河上五亩地后头角。
废弃从后河水地埝前头,绕瓦窑沟红土崖到前河上五亩地头角500余米的渠道。
这段渠道全部是从红土崖坡上开挖过来的,稍微刮一阵风,崖坡上久经日晒雨淋风化了的大大小小的红土粒,就像流淌滚动的红色瀑布一样,顺着一条条皱褶连绵的沟坡,从坡上哗啦啦地拥流到水渠里,渠水慢慢被堵塞,流水漫过渠埝,进而冲毁渠道。
每当浇地时,无论白天黑夜,得派一个人死死地看守渠道,来回跑前跑后盯着,一有堵塞,就立马清理。
稍不留神,渠埝溃散,水就流到沟里了。
可想而知,浇地是多么艰难呀!
我们村的那点水浇地,真的不像平原地区深井、电泵或引黄工程水浇地那样好使,一个人站在地头,把水口一开,大水便漫将过去,地畛短的,几分钟水就拥到地头了。
所以这儿的水浇地,不能算做真正的水浇地。
再就是在水地埝下边裹头尖尖地角头的瓦窑沟口,架设10米长的铁管,然后从后河滩堵水,在半埝上开渠120米,引关道河水到前河一亩地角头,浇灌下边的9亩多地。
这个地方小时候记得曾架设过木制渡槽,但后来因渡槽年久腐烂,早已废弃不用了。
新建和修复这两处过水铁管做渡槽,可以同时利用两条河水浇地,大大缩短天旱时浇地的时间。
方案有了,都认为是好事。
但要变成现实,关键是要买到铁质钢质的的水管,这是个难题,我们村历史上还没有用过这铁管钢管,也不知道哪里有卖的,就是有卖的,生产队也没有钱买呀!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我跑到关窑煤矿,想找些旧管子,讨个便宜,可是扑了空。
接着,于1972年的元月18日,又和大队干部一起跑到公社,找领导申请求援。
说实话,这和买牛草要救济粮的感觉大不相同,没有了羞涩,因为这是改变生产条件的积极举动。
洋洋自得地给领导说了想法,别说还真的找对庙门了。
领导对我们的要求很是赞赏,非常支持,说就几根水管嘛,没多少,近期在其他水利工程中想法给你们调剂。
果然,没过多长时间,公社通知说管子回来了。
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啦,赶紧领了几个人去拉。
尽管有些是旧的,但却是那种带有阀栏的管子,非常好接,中间有垫片,用螺丝拧紧就可以了。
大家非常高兴,那时我们小村子的人,还没有用过这样的水管,比用木头挖凿的水槽好用多了。
记得管子弄回来时,已经是春暖花开的最美四月天了。
我们立即组织劳力,在沟两边磊石建礅,立柱顶撑,安装架管,几天功夫就弄成了。
瓦窑沟口的那道管,当时就试水浇了一些麦地。
那时制定的另一项小水利工程,是在距关道村4里多远的笊滤沟崖根挖一个蓄水池,可分批次蓄水浇地15亩,属于新增水地。
笊滤沟崖根有多股清泉从石缝里涌出,聚到一起就是一股不小的水流。
泉眼的下边有几块不很平整的土地,土质还算肥厚。
虽有坡度,但可以修整后一溜一溜地浇灌,在天气大旱时,有水就能保住庄稼的命,变无收益为有收益,少收益为多收益。
在我们那个山坡田地,增加一点能浇的地,就能多一些收成。
水池地点确定后,我们立即行动。
一伙青年男女,早出晚归,吃在工地,冒着刺骨寒风,面对坚硬的红胶泥土,一镐一镐地挖,一铲一铲地扒,一筐一筐地担。
虎口震裂了,渗着血,用胶布粘起来继续干。
不知道干了几天,终于在1972年的元月2日,干完了土方挖掘工程。
据当晚日记记载,共投工80个,动土100立方。
水池长10.33米,宽6米,深1.5米。
容积为92.97立方,能装水185940斤,按80斤一担计算,有2322担。
预计硬化工程还需投工50个左右,动土石20余立方。
那本发黄的日记里,真实地记载了这些珍贵的数字。
一个不值一提的小水池,当时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所以才不惜笔墨地唠叨个不停。
现在人一定觉得很可笑,是的,如果要是在当今,一台挖掘机轰轰隆隆一天就完成了。
但在那个年代,没有机械,就是有,也没有路啊!
也许有人会问,土地高低不平,一坑一洼的,能浇成吗?
值得那样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吗?
当然,以现在的条件看,确实有点得不偿失。
因如今科技发达了,到处是深井、电灌和引黄工程,就连我们的山区老家,前两年国家都投资兴建了引黄工程,通过二级、三级泵站,快要把黄河水送到了望原塬上了,这是那个年代人做梦都想象不到的事。
倘若一代一代曾经为保苗、救苗担水抗旱的先民们,九泉有知,岂不高兴的死去活来吗?
可在那个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过去,男女老少齐动员,利用小泉小水,挖掘水利资源,增加水浇地面积,是党和政府的号召,时代的召唤,是改变基本条件的不二选择啊,是老天爷逼出来的呀,人们不这样干,能有什么办法呢?
曾可知晓,上世纪60年代三年大旱时,学大寨时期,上级动员人民担水浇地,担水点种,担水保苗,都是曾经的壮举和有益的实践,为等待雨水的降临赢得了时间。
在古代历史上,民间曾有早春从黄河‘背冰’上塬,化水渗墒,以保蜀黍适时播种的美好传说和感人故事!
记得前几年,芮城的春节社火活动中,仍有流传已久的‘背冰’社火表演。
从这种意义上讲,当时利用小泉小水开发的水利工程,不仅适用,而且是历史必然,时代所需,不能不说是一种可贵的社会生产实践!
2022年4月12日
查看全文
支持作者
给作者一点鼓励,您的鼓励是原创的动力!
更多
最新评论
3.00
5.00
8.00
10.00
20.00
30.00
50.00
100.00
200.00
其他金额
返回
打赏
最新
换一换
热评
更多
人气
更多
相关阅读
写评论...
取消
确定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2625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