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
10,课堂上的袁老师
她教书常常是以身作则,要求学生不迟到,就首先要求自己不能迟到。要求学生不骂人就首先要求自己不能骂人。表率的作用是最好的教育,并要学生来监督自己,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
60年代,一次她在西来中心校教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她要求学生们背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有点长,一个姓王的男学生有点调皮,在课上对她说:“袁老师,这篇课文好长啊!你喊我们背,你自己背的么?”。袁根秀就关上书在课堂上背诵起了这篇课文,结果让同学们惊讶不已,只背掉了一个字。这个姓王的学生心服口服了,自己不能背,就说:“袁老师,我服了,明天来背”。
她上任何一个年级的第一节课都是首先把自己的名字“袁根秀”三个字写在黑板上,免得让学生们下来到处打听“这个老师啥名字啊?”。
袁老说她那个时候上课教学生,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初中新班的《语文》,她一个月就要写两次范文给他们看,读给他们听。很多学生是浮躁的,写人写事都不晓得怎么写。后来她也不主张死记硬背。她说很多老师上语文课,什么中心思想要抄在黑板上,段落大意要抄在黑板上,而且抄的东西是一字不漏的教师参考书上的内容。
她说:“我的板书不是很好,我手里拿一只粉笔,一边讲一边写,像一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都有规律性,你要给学生讲段落性的文章有总结性的句子……你把这篇文章一段一段地读,哪一句话是这段文章的精典,有的是在开头,有的是在结尾,有的是在中间,如果这三点你都找不出精头儿的句子,你就从这段中找出精典的词语来。就根据这个词语来概括这段的段意,所以学生就容易掌握到了…归纳中心思想我也是教学生的能力(掌握方法)…”。
袁老回忆说,那个时候她的班,语文考试平均分都是七十几分,有的班的语文平均是四五十分。
11,攻无不克的“袁大娘”
很多时候,人的性格、才智如同中药百味中的一味,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各有不同。袁根秀如果是一味“中药”的话,她更像是大枣。“能和百药,通九窍,解药毒,烈药之缓其峻,寒药缓其寒,益气血,调营卫之功效”。她总是能在一次次的师生冲突中化解矛盾,总能让最不好管的学生在她手变的规矩。学校的众多老师丶领导解不了的“难题”最后都让她来解。
老师是专门给难题打交道的,那么这个难题究竟是什么呢?这还真的不是什么书本上的难题,而是书本以外的难题。其中有两个当时学校遇到的难题,最终都是由袁根来解开的。
第一个难题,“要钱”
在1972年到1976年这4年间,袁根秀曾是西来中学里的老师兼会计。关于会计这个工作一开始接手时同样是陌生的,过去从未学过。也有过婉拒,但最后还是在众领导的劝意下接手下来。做会计之前也经过了三天的技术培训。没想到,这4年的会计竟成了以后10年会计工作的必然。
袁根秀自76年丢下学校会计这个工作以后就再没有想过今后还会再当会计,因为她的老本行就是教书育人,只想教书到退休之年。后来她当会计也是迫不得已的。
1992年开始,县财政就把教师工资下到了乡财政。那个时候百姓的收入非常的少,一亩粮田除干打尽不亏就是好的了,百姓能为政府负担的就是农业税、水利粮,毛猪税,但毛猪税也没有硬收,也收不起来。各地也没有多少工矿企业。乡财政也是僧多粥少,没有钱,捉襟见肘。
当时学校有一个专职会计叫杨丽霞,就由她到乡政府去拿全初中的教职人员和后勤及退休人员的工资。全校当时有教职员工七八十人,每月3号准时发工资。但杨会计空手而归,沉重的压力压在她一个人的肩上,回来就哭了一场。她把这个情况给杨志平校长反映后,两人一起到乡政府去,但还是没有把钱拿到。教师不比农民有土地产粮食,一旦断薪就是断炊。乡财政也没钱,只是答应把钱收拢后再划给他们。不久杨丽霞调离了西来中学。
这时西来初中会计一职空缺,但要发放那么多人的工资,没有会计怎么行呢!领导就像热锅里的蚂蚁。最后还是头脑聪明有眼光的杨志平校长想到了袁根秀。一来是她有做会计的经验,二来在社会上人望高。
杨志平校长就给袁根秀说要她当会计,但袁根秀不想当会计,只想把书教好。袁根秀也是开玩笑的对杨志平说:“你们嫌我的书教的不好吗!那我就去扫厕所嘛!”
杨:“不是!不是,袁大娘,你误会了,我们也舍不得你,割手也痛割脚也痛,但这个比较书还重要。”
见几次劝说无果,最后杨志平就约上教导主任和后勤主任5个人到袁根秀家吃饭。其中隐含的意思就是“我们要吃饭”。一阵玩笑话后,袁根秀就给他们一人煮了一碗荷包蛋。吃了,死活就要她来接任会计一职。
杨志平使出了智激美猴王的招说:“袁大娘,有五六个人申请当会计,我们都没有要他们当啊!”。
袁根秀也是半开玩笑地说:“五六个人,你一个都看不上么!你非要整一个老娘子来当会计!”。
杨志平:“这个会计就给打牌一样,只有你去了才能叫糊”。
袁:“西来中学离了袁大娘那不是不转了!”
老朋友之间一阵玩笑话后,赵建洪见火候已到,就补了一句:“袁大娘呢!你按手印嘛!我们就只得没有给你下跪了!”。
袁根秀一听,再想到七八十人的工资口粮心又软了,就说:“好、好,拿来拿来,狗屎牛屎都把它吃了!”
袁老说:为了当好这个会计,我熬了好多夜啊!有时晚上12点还没有睡,牵涉到的人员又多了。比起72年接手会计时复杂,要理清过去的一堆旧账。72年时才十来个教职工。
袁根秀在西来教书多年,她是多少学生心中可亲可敬的老师,上至政府官员下至街上的贩夫走卒,说起她的名字无不心生敬意。学校领导之所以死活要把会计塞给她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果不然,老将出马,马到成功。袁老师去要钱了,政府再没钱还是要买一个账,挪也要挪出来把袁老师的钱给了。以后每个月袁根秀去领钱即便孟柳生会计不在,一个叫小杨的会计也没有打过她的白条。有时政府实在没钱,她就去农金站贷款,待政府划钱后再还回去。袁根秀当会计后就没有拖欠过一次教师工资。
第二个难题 “求人”
1994年,全国的中小学都在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袁根秀在西来教了二十多年书的学校将从西来古镇的规划图上永久抹去。新的中学将搬迁到四百米外的农贸市场一带,在一片农田上建设一所全新的现代化中小学合体学校。有三层雄壮的一通教学大楼,有宽阔的操场,有各种绿化和体育设施。
九五年就开始出台政策,九六年就开始建围墙了。为了“普九”各个学校的压力都很大。学校的普九要达标,县教育局下达了一些要求,硬件和软件都要符合条件才能达标。硬件的条件之一就是操场跑道的长度要达到400米,可当时学校修下来跑道要达到400米的话面积就不够了,实际的现有跑道还不到300米。这时就须要再向墙外扩占一些农民的土地。
于是学校又向外规划土地。规划好了,须要占用两家人的粮田。一家人呢比较好说话,占了补偿土地见好就收。另一家人就不好说话了,怎么协商都不买账。学校要达标,又必须要占这家人的地,怎么办?
学校派出了两员老将,一个是安和汉一个是安和军兄弟俩去做他的工作,老师亲自登门来求昔日的学生了,可他仍然不买账。村委会出面了,想尽了各种办法,还是把工作作不通。最后初中的陈礼云,乡政府管教育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彭进华去了,好说歹说还是不同意。最后甚至放出了一句气愤的话:你不同意的话就把你在某单位上班的儿子下了。因为这家人的儿子在某事业单位上班。可就是不买账,你们爱咋地咋地。
他儿子在政府的某事业单位上班,政府还动员他儿子回去给父亲做工作。没想到遭到当头棒喝:“关你啥子事啊!老子的事老子说了算!”
十八般兵器用尽,所有神仙都下凡,就是降服不了这花果山的孙猴子。最后陈礼云和杨志平商量又想到了袁根秀。当时的袁根秀就为了普九的事任务已经非常繁重了,经常来往于邛崃丶蒲江,有时累的饭都吃不下。
杨志平找到袁根秀说:“袁大娘,你怕要出面一下啊!…”
袁:“我出面弄啥子哦…我以啥子身份去啊?”
杨:“不管啥子身分,你去把这件事情办好…”
袁根秀也知道是个烫手山芋,先前去的各路神仙都铩羽而归。自己就一定比他们高明吗?现在是五月份了,九月份就要验收,校领导们都焦急万分。晚上就在家里想了很久,去了这话要怎么说。丈夫张学华就对她说:“那么多老师去都整不好,你去整好了我手板心头煎鱼给你吃!”。
袁根秀抱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去拜访这家男主人,先从大局讲了,再从小局讲,动之情晓之以理。袁根秀与人做工作一向态度温和就像一个农村里和和气气的老大娘。
袁根秀在西来人的心中是一位受人爱戴的老师,去找到那夫妻俩,自然对方也会先敬三分,听她一句一句的讲下去。
袁根秀首先说道:“…虽然你读书的时候我没有上过你的课,我觉得你还是很懂理的…你儿子成绩很优秀,我教了三年,一直都很好…你要考虑好,因为这牵涉到不仅是我们西来中学…想一个明堂出来巧占民田,而是全国性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按党的方针政策办的中学。你首先要明白这一点,你还是初中毕业的,大姐(一旁的妻子)呢!没读过多少书,这些道理不是很明确……因为你也是西来的人,你的子孙后代也会在西来中学读书,你不可能迁到哪里去…还有你的儿子也是教书的,你站在你儿子的角度,你儿子又作何感想呢!…”
他打断袁根秀的话说:“哎呀!袁老师,这样,其他的人我不买他的账,我就买你的账…”
袁:“不是买不买我的账,我觉得你是一个很聪明的人…”
农户:“袁老师,不说了!你说划好多就划好多!”
袁根秀欣喜道:“真的啊!不反悔”。
农户:“袁老师,不反悔!”
袁:“好!谢谢你!有机会到学校来耍,我欢迎你们…”
经过这翻成功交涉,袁根秀就像得了大奖一样高兴,十万天兵没有降服的孙猴子被自己降服了。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夏日,五十多岁的她
小步快跑到学校,没想到的是乡政府的彭进华书记和校领导们早已等候在围墙下,手里还拿着皮尺。可见他们的心里有多着急,所有人都盼着她能不负使命,没想终于凯旋而归。
杨志平说:“谈的如何?袁大娘”
袁根秀既兴奋又害怕,怕时间久了又变卦。把鞋袜一脱说:“来,齐哪里?哪个指挥的,划起!划起,比好我就喊人来打墙脚。”彭进华看见袁根秀打了一个大胜仗,高兴的啊,笑的前躬后仰。说:“袁老师,你这座香烧好了…”。袁根秀说:“彭书记,这些都是为了工作。”
当时为了达标,学校的压力也是非常的大,达不了标是要进行处分的。袁根秀为了普九的事每天马不停蹄,杂事缠身,有时累的饭都吃不下。乡上,学校都知道她非常辛苦,贡献很突出,下来学校领导就安排自己和老师们专门陪同袁根秀去某地游逛了一天,以示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