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一秦腔起源于甘肃天水秦安之我见
(组诗三首)
作者:张富贵
(平起首押,新韵)
作者:张富贵
2025.1.25
秦腔高亢震天鸣,源自秦安古地灵。
天水悠悠宣古韵,秦风凛凛展豪情。
声如雷响震山谷,曲似流波荡水灵。
千载传承情未变,万民瞩目颂新声。
七律,秦腔起源甘肃天水
(平起首押,新韵)
作者:张富贵(冷军油)
2025-1-25
秦腔悠律古秦先,源起甘天秦地边。
千载风情留胜迹,万般情意寄梨园。
声声高亢惊云梦,曲美低回绕月寒。
今日重闻神韵戏,犹闻古韵荡心田。
七律•赞秦腔
(平起首押,新韵)
作者:张富贵
2025.1.25
秦安古韵荡回肠,高亢秦腔震四方。
天水文明源久远,舞台艺苑韵诗祥。
铿锵锣鼓催人老。唱响潼关动感扬。
古戏今吟歌万代,秦腔清唱耀星光。
【注】这三首七律诗都以秦腔起源于甘肃天水秦安为主题,通过描绘秦腔的高亢激昂、古韵悠长,展现了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天水秦安的文化底蕴。在表达上,三首诗都注重韵律和谐,用词精炼,力求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符合七律的要求。希望这些诗句能够表达出我对秦腔和天水秦安文化的热爱与赞美。
秦腔起源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文/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
秦安八千年人类古遗址一一大地湾,有六万年人类活动踪迹,创全国考古六项之最,与伏羲文化相互印证。具有“羲里娲乡”的历史传统美称。
秦腔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古秦大地汉族民间歌舞,秦腔在明代中叶即已形成,这一观点得到了国内戏曲史学界的普遍认同。主张明代形成说者认为,中国戏曲始于宋元南北曲,秦腔是宋元戏曲发展到明代出现的地方戏曲之一种。它的名称由来因周代以后的"古秦大地"(西至渭河源头,东至宝鸡西府;南到陇南望子关,北齐六盘山广大地区),秦腔由此而得名。
【西安易俗社简介】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成立于1912年,是中国最早的戏曲科班之一,被称为中国戏曲的“第一老字号”,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易俗社由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和孙仁玉创立,旨在“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
易俗社的创办背景与辛亥革命密切相关。1912年,李桐轩、孙仁玉等知识分子为了唤醒民众精神,创立了陕西伶学社,后更名为易俗社。该社以“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宗旨,结合文化教育、戏曲训练和演出实践,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创作和演出了许多优秀剧目,对戏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易俗社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924年,鲁迅到西安讲学期间,多次观摩易俗社的演出,并题写了“古调独弹”匾额,还捐献了50元讲学金。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时,易俗社剧场成为重要场所,配合了扣押蒋介石的军事行动。新中国成立后,易俗社由政府接办,多次进京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易俗社不仅在秦腔的发展史上功不可没,还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编写的剧目达800多本,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对戏曲改良起到了示范作用。易俗社的文化街区位于西安钟楼东北,包含易俗大剧院、易俗社剧场、易俗社百年博物馆等建筑,展示了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意社简介】三意社始于1895年,前身为民间班社“长庆班”,1915年扎根西安更名“长庆社”,1919年更名“三意社”。2005年,三意社与易俗社、秦腔一团、五一剧团合并为西安秦腔剧院,2019年12月18日,西安三意社有限公司成立,注册地位于西安市曲江新区曲江演艺大厦。在一百余年的漫长岁月里,为秦腔剧种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演出大量优秀剧目《赵氏孤儿》《火焰驹》《狸猫换太子》《打柴劝弟》等,并涌现出大批秦腔大家。佼佼者有阎国斌、朱俊卿、刘光华、赵明华、李桂芳、苏哲民、苏育民、王庆民、李益中、田玉堂、屈振民、张镜堂、姚裕国、周辅国、王辅生、严辅中、苏蕊娥、李夕岚、萧玉玲、刘养民等。三意社现有演职人员百余人,有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侯红琴和张涛,国家一级演员康亚婵、王战毅、马璐璐、雷红茹等一批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演员。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简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Shaanxi Opera Research Institute)前身是1938年在延安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是西北最大的艺术团体。研究院下设秦腔团(一团)、青年团(二团)、眉户碗碗腔团(三团)、小梅花秦腔团(四团)及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演员演奏员培训班等机构,主要演出剧种为广泛流行于西北的秦腔、眉户、碗碗腔等,年均演出600场以上。 研究院有马友仙、贠宗翰、李瑞芳3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以院长、党委书记李梅为代表的14位“梅花奖”获得者和9位“上海戏剧白玉兰奖”获得者。



【编审简介】董念学,陕西富平人。从军23载,曾任团参谋长等职。退役后任《今早报》《三秦都市报》《西北电业职工》编辑。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安兰品之书画院院长,中国毛体书法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秦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长安诗词研究社副社长。国风社陕西分社社长,国风西北文学书画社社长,著有《念典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