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场上的通信兵
——记中国后勤部队一支队直属通信连
素材:根据通信连部分战友回忆
执笔:张集臣 纪晓荣 中国后勤部队一支队四十三分队(通信连)
前 言
通信是战争指挥的主要渠道,是战场情报传递的基本保障。在战场上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令行禁止,完全靠通信实施指挥,形成强大力量,狠狠地打击消灭敌人。相反,失去通信,部队就失去战斗力,指挥员就成了聋子瞎子。所以说,通信兵是首长的耳目,军队的神经。
追溯历史,中国后勤部队一支队直属通信连,追随大部队诞生于战争年代。1948年7月5日,以护路军为基础组成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下辖4个支队。铁二师的前身就是二支队,支队下辖桥梁、线路2个大队和运输、给水、通信3个中队。1953年9月9日,正式组编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二师,在朝鲜战场上成立机关直属通信连,连队分为无线通信、有线通信、运动通信。
通信连在炮火中诞生,经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部队打到哪里,通信连就跟到哪里。
新中国成立后,通信连跟随部队参加湘桂线铁路建设,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1954年8月回国,参加黎湛铁路会战,1956年3月进入鹰厦铁路,参加会战,1956年10月进入兰新铁路建设,1957年5月参加包兰铁路施工,1958年底,部队进入湘黔、娄邵支线建设,部队从湘潭转至长沙。
1965年4月10日,部队奉命援越抗美,停工进行战前教育。1965年6月23日上午8点,通信连随机关冒雨行军至长沙火车站北站,登上南行军列,执行援越抗美作战任务。
一、出征
(一)进驻越南
1965年6月25日,火车进入凭祥火车站货站。吃了中午饭,开始紧张卸车,将两个车皮的设备、物资卸下再装入越南小火车上。
装车任务完成,立即换装,换上海军蓝色服装,头戴越南凉盔帽。乘坐越南小火车,深夜过境,于26日早上5点进入越南同登火车站。上午8点多钟,火车停靠在谅山省同模采石场,进入部队第一驻地,卸下物资运回连队。

一支队有、无线通信联络组织
(二)通信系统入越参战指挥人员
一支队司令部通信工作分管领导蔡兰庭副参谋长;通信科科长相继有李庆善、袁瑞林、单永泰;参谋人员相继有李 枫、张子敬、万国庆、黄仁喜、李秋德、金文奎(工程师)、宋喜文。通信科代号:广西第十一号信箱13分队。
通信连长相继有杨治潜、陈金奎、黄仁喜;指导员相继有刘建尧、陈明初;副连长相继有陈金奎、马忠生、王洪斌;副指导员相继有银希和、陈明初、李其全、丁保根。
(三)一个特殊连队
通信连代号:广西第十一号信箱四十三分队。
通信连在部队里是一个通信技术连队,他不同于其他连队。显著特点:一是干部多,修理所、电台大部分人员都是技术干部,二是这些技术干部都具有一定学历:大学、大专、高中、中专。
连队技术工种多,设有无线电台四个,电台配有摇机班;通信技术修理所;通信排有载波班、总机一、二班、运动通信班、电工班;架线排三个班,此外,还有炊事班、勤杂班。
全连干部战士最多时达到188人左右。
(四)通信连在越南的五次转移
部队入越后,通信连始终跟随支队机关:1965年6月26日驻同模采石场;1965年7月10日搬到一号公路83公里处日郎山下;1965年9月4日因日郎山下发大水受涝,移至对面丘陵山坡;1965年10月7日搬到政治部、后勤部之间的丘陵山沟;1965年10月底至11月10日,转移到有陇县安扬乡祝关村腾山山沟里;1969年11月连队搬到司令部6号洞。
二、战场上的通信兵

支队第一批战地无线电报务员培训班合影
(一) 北纬17度线,永不消逝的电波
刚入越,通信连设有四部无线电台,电一台150w大功率电台,上对北京总参、铁道兵部、广州军区电台联系;电二台50W中等功率电台,对大使馆、总后设在广西的22分部、友邻部队电台联系;三台、四台,15w小功率电台,分别对下属各大队电台联系。
1965年7月底,胡泽亮等12人在"铁道兵无线电通信训练队"培训结业,分配到支队通信连任电台报务员。两个月后,胡泽亮、易剑军、徐培元三人奉命调作战值班室组建成立一支队第一个对空情报哨,执行防空警报任务。
入越后,随支队机关在同模采石场一片密林中的山坡上架设无线电台,安好帐篷,迅速开展通信联络。
电台架好后,收到的第一个信息,香港、西贡、美国的华语播报:抗美援朝的老部队在肖春先师长的带领下,今日已进入越北的山沟里……
越南是亚热带地区,白天高温,帐篷内温度高达50至60度,1965年10月5日,美国飞机第一次轰炸支队机关驻地,当时四部电台都集中设在地面上,由于天线竖立,非常显眼。为保证电台安全,全连立即组织人员分散挖掘地下掩体,深挖洞,砍伐树木、竹子掩盖洞体,再加上一米多厚土层,再用树枝树叶做伪装。将电台挪至洞内,潮湿闷热,当地多蛇,晚上值班常遇到一米多长的大蛇爬到电台上,蚊虫小咬防不胜防,加上电台工作散发大量热量,同志们就是在这种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三班倒昼夜轮值。
特别是三四台配手摇发电机的15W电台,每台配有6人摇机员,每组2人,开机工作时负荷重,摇机很吃力,必须保持匀速,平稳,不间断,才能保证电台正常工作,每组坚持15分钟就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报务员平时苦练收发报本领,抗干扰抄报能力,才能保证迅速,准确及时的把电报发出去,战时敌台信号干扰,天气变化影响,收讯信号繁杂弱小,必须思想高度集中,在繁杂众多的信号中搜寻,辨认,捕捉到我方电台稍纵即逝的信号,一码不漏,一码不差准确无误地把数码抄下来,才能保障首长的指令上情下达,不误战机。
1967年在敌机频繁轰炸下,47军罗台长一行三人,到电四台见习战时无线电通讯联络的保障工作。1968年还战地培训了20多名报务员,为保障全支队无线通讯联络输送补充了新生力量。同年,按铁司通信处的指令,从支队和各大队电台,抽调了十多名有实战经验的骨干力量到铁司通信团战备大队。
入越后,电一台台长相继有张子敬、杨再龙、报务主任丁保根,许载清。电二台台长毕仁礼;电三台台长相继有邢银岭、杨锦发、马和选。电四台台长曾经有马忠生、万国庆、丁保根;报务主任相继有彭消修、郭绍林。
三、四台各配有摇机班6人,保证三四台随时用电,摇机班班长相继有张玉久、杨雄。
(二)战火中的修理所

修理所部分同志合影
修理所业务直属司令部通信科管理,负责支队直属单位的有线及无线电通信器材维护修理。并对支队所辖各大队及相关单位的有线、无线机器设备的维护负责指导、检查和重点巡修。
修理所每年还要组织一至两次下部队对所有通信设备器材进行检查巡修,然后还要写出该器材的鉴定报告,历时一、二个月。
虽然工作非常繁重,但最危险的是在下部队的路程中,经常遭遇敌机突然袭击,疯狂轰炸,白天乘车赶路,容易发现空情,夜晚就很困难了,所以他们为了安全,只有选择白天行车,随时随地准备防空。
在下部队的例行巡检中,曾有几次历险经历。一次他们在去一个连队检修时,途经一片开阔地时,敌机突然临空,对附近高炮阵地进行轰炸,震耳欲聋的呼啸声,疯狂轰炸地面的爆炸声,泥土尘烟四处而起,天崩地裂,同志们在无遮无挡的旷野中,无处藏身,只能就地卧倒。等飞机飞离,他们爬起身,动动胳膊,动动腿,晃晃脑袋,确认身体完好无缺,爬起来,拍掉身上厚厚的泥土,拿起修理箱,又继续上路。
修理所所长相继有马春水、文有建、陈济喜。
(三)"多种部队"通信排

通信排部分战友合影
通信排是连队工种最多的一个单位,有总机班、载波班、运动通信班、电工班。
总机、载波密不可分,两个班并肩作战。总机班刚入越用的是50门野战军用总机,后又增加民用100门总机,话务员24小时三班倒轮值接转电话。

山洞里的载波值机员
载波班开设两个单路,一个三路载波机,载波值机员也是24小时三班倒轮值,并要时刻监听测试线路,以保证线路通畅和通话质量。

山洞里的小总机
总机话务员是部队首长的喉舌,每时每刻都要坚守岗位,确保准确无误地接转每一个电话,保证部队首长、科(室)的战斗指挥。还要灵活机动地处理疑难特殊情况下的电话转接,在线路信号不好的情况下,动脑筋想办法准确接转。有时还要负责传令、传话,责任重大,任何时候不可掉以轻心。
1965年10月5日,敌机突袭支队机关,对机关驻地进行疯狂轰炸,机关被迫转移。当时通信连在政治部驻勤的通信站有总机班副班长王洪斌(后任特务连连长)、战士王永福、江崇元三人,仍然坚守岗位,一时无法转移。由于机关已转移了,他们三人硬是坚持两天两夜没吃没喝,确保部队通信指挥不间断。
7日中午时分,王洪斌副班长在话务值守中,突然接到一个很奇怪的电话;只见信号灯光不停闪烁,就是听不见对方讲些什么!线路里传来只是很大的杂音,和很细小的话语声,根本听不清对方说什么,但明显感到对方非常焦急,伴有哭泣。他意识到一定有很重要的情况。他静下心来经过仔细、反复、艰难的辨听,几番询问,终于明白这是一个向我支队紧急求救电话。对方是高炮部队某团一个通信兵,他是爬在电线杆上用便携电话机向我部求救。他们团部遭遇敌机轰炸,人员伤亡惨重,情况十万火急,向一支队求救!王洪斌心急如焚,立即向司令部作战室报告了此情况。支队立即派员前去紧急救援,使高炮团伤员得到了及时救治。
为了部队指挥需要,通信排总机一班和载波班部分同志组成一号通信站,跟随通信科在司令部6号洞驻守值勤,连队在部队沿线设有多个通信站。载波班和总机二班,大多战士常年都在沿线通信站驻勤。
这些常年在外驻勤的同志非常辛苦,远离连队、远离领导、远离战友,在偏僻的山沟、山林坚守岗位,守机值机,抢修,随时保证线路畅通。

通信一站部分同志合影
他们有些人,一驻勤就是几年,不能回连队,不能回国探亲,直到复员才能回连队和领导、战友们最后见上一面,而且还有一些战友从未谋过面。有些同志从驻勤点调回连队,就像是回到自己的"家",见到了亲人一般,高兴、激动,欣喜若狂。
通信排排长相继有纪登志、陈志彪、江崇元、王洪斌。
总机一、二班班长相继有陈时常、王洪斌、张家驰、刘年生、朱云涛、熊盛华、秦洪范、黄义生、刘广德、江崇元。
载波班班长相继有陈志彪、黄仲翔、黄光大、朱绪文、邬雪源、周忠诚。
通信器材仓库保管员相继有丁才芳、李植斋、杨国华。
运动通信班自1965年6月出国,就担负支队重要机密文件、电报传递。
刚出国,电台利用率非常高,传递电报工作量很大,往返电台、机要科、各首长、各科(室)、各大队电报传递。
重要机密文件对中国驻越大使馆、越北军区、越南24委联络处,对下属各大队、医院、直属营。

通信班部分同志战地合影
主要交通工具两轮、三轮摩托车。由于越南北方频繁惨遭美机狂轰滥炸,公路被炸毁,路况非常不好,坑坑洼洼,摩托车磨损异常严重。在送信件的路上要注意防空,要高度警惕敌特跟踪袭击,确保文件、电报的绝对安全和准时送达。
由于摩托车在战场上磨损情况严重,为保证机密文件按时送达,配备摩托车20台,長江750、幸福250各10台。
通信班每次执行任务回来,都要对摩托车进行认真的保养、检修,为适应战争的需要,为通信及时、迅速的要求,他们修车技术大大提高,完全自己可以解决中修、大修。
班长吴荷芳为越军大修三轮摩托车一台,受到部队、越军表扬。
通信班班长相继有孟繁成、鄢复成、吴荷芳、杨斌辉、孔心育。
电工班在战时保证全连工作、生活用电,并且做好防空灯光管制。
5台发电机组,全班战士齐心协力,精心维护保养,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一声令下,保证电机随时发得动,电随时送得出,5年当中日日夜夜,没有一次失误,没有一次影响送电。
电工班班长相继有刘炳炎、余详惠、熊盛华、姜绍坤。
(四)英雄的架线排
在越南战场上,架线排在方圆54公里的责任区域内,共架设中型被复线路44.7公里,轻型线路23公里,铝芯线路8公里,改拆线路18公里,5年当中共架设通信线路229.5公里,保证了支队机关通信线路畅通。
架线排是通信连在越南战场上最能吃苦、最能战斗的英雄集体。他们为支队司、政、后机关、各直属部队架设通信线路,距离远的架设明线,距离近的就地形走向顺势架设被复线。机关搬到哪里,他们就把电话线架到哪里。确保机关首长的指挥。他们不仅要架设线路,还要每天外出对线路进行维修、检修和抢修。
美国飞机对越南北方实施狂轰滥炸,通信线路经常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同志们在战火中,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奋不顾身勇敢地冲向线路故障点抢修线路。
1966年至1967年,美国飞机仍然不断地疯狂轰炸越南北方,通信线路频繁遭受严重破坏,1967年7月一天,美国飞机又轰炸了越南北江火车站,跨越北江的架空明线被炸断。这条线是通往中国驻越南大使馆的重要通信线路。
通信连接到抢修命令后,在连长陈金奎的带领下,架线排由排长李荣辉等十多名战士奔赴北江。当时的北江车站一片火海,房屋全部倒塌,火车车头与车厢全都炸翻,火车上的物资炸飞到江里,汽油桶漂浮在江面上,燃烧着熊熊烈火,江边停靠的船只,船帆也被燃烧。
跨越北江的架空电线杆高达21米。当时连长命令1963年入伍的老兵,技术过硬的柯四明、吴绪楚两位班长,攀登21米电线杆,他们两人蹬上脚扣和保险带快速蹬上杆顶,这时美机又一次盘旋上空,高炮部队向敌机发起猛烈炮击。在这生死关头,战友们临危不惧,在连长的有力指挥下,奋力抢通了线路,这次战斗,受到上级表彰。
1965年10月5日中午,美国飞机对支队机关进行疯狂轰炸,支队机关司令部通往高射机枪连的线路被炸断,架线排接到抢修任务,排长刘礼和命令夏正武副班长带领坚决要求执行任务的战士蒋传录前往抢修,他们冒着敌机俯冲扫射,迅速赶到故障点,正当蒋传录在树上准备接通线路的时候,第七批敌机开始了新一轮俯冲轰炸。一颗重型炸弹在离他们十多米的地方爆炸,弹片击中蒋传录同志的头部,当场壮烈牺牲。夏正武副班长身负重伤,拖着受伤的身躯,艰难地爬向故障点,坚持继续执行战友未能完成的任务……
架设排排长相继有丁佣昌、刘礼和、黄仁喜、许德昌、杨运良、李荣辉。
架设排三个班班长相继有谷广德、李荣辉、沈旭杨、米克一、潘永飞、柯四明、余小生、刘乃高、肖显清、韩先祥、刘金美、王家华、李太平、周道华、吴宝成、李元富、刘国基、吴绪楚、夏正武。

铁道兵通信处工程技术人员来支队检查工作,六号洞合影
(五)通信连的后勤兵
通信连后勤保障单位为通信连各单位完成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炊事班,勤杂班有文书兼军械员、卫生员、理发员、通信员、给养员。
司务长相继有杨运良、李其全、韩先祥、肖显清。
炊事班班长相继有潘世会、吴宝成、韩先祥。
勤杂班班长由文书兼任,相继有张玉久、杨雄、黄宏吉、周道华、刘昌勤、刘金美、雷培荣。
湖南长沙广字601部队(留守处)、广西凭祥广字608部队(国内工作组)都有通信连派出的干部、战士驻勤。
(六)通信连的第一批、第二批女兵入越参战
1969年4月8日,通信连迎来首批10名女兵。她们是:纪晓荣、齐新芳、周 航、殷春娟、焦玉华、杨春华、李桂芬、韩振玲、代佳宁、陈 蓓。分别分到载波班、总机班。
1970年2月连队又迎来第二批女兵4人,她们是:丰枫、何晓平、胡建平、沈 湛。也分别分到载波班、总机班。
她们来到连队,在连队领导、班排领导的关怀教育下,学习连队光荣历史、光荣传统,学习蒋传录烈士英雄事迹。她们下决心,在越南战场上要努力学习、努力锻炼,要成为合格的通信兵。
她们刻苦学习通信理论知识,学习总机、载波机原理。在老兵的"传、帮、带"下,在短时间内,学会值守总机,接转电话,学会载波值机,学会测试线路,保证通信线路畅通无阻。
她们走出机房,学会查看维修通信线路,学会爬电线杆,在电线杆上监测线路,判断线路故障、排除故障。
通过战地野外军事训练、通信保障训练,进行多种极端战斗科目训练。顽强练兵,终于把自己锻炼成真正的通信兵,凭着过硬的技术,成为真正的"千里眼"、"顺风耳”。

1968年通信连复员兵全体合影
后 记
中国后勤部队一支队直属通信连全体指战员,在援越抗美战场上,是一支优秀的战斗集体。为一支队出国作战编织了一张打不断、撕不破的通信保障网络。保证部队胜利完成继抗美援朝之后又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他们在战场上,忠实地履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牢记出国前对祖国和人民立下的誓言,牢记神圣使命。
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坚守岗位,冲锋陷阵,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牢记通信兵神圣职责:迅速、准确、保密、不间断,上承下达传递号令,为部队提供安全可靠的通信联络,保障部队各级首长正确无误的指挥。他们团结战斗,真正做到:政治坚定、技术精通、勇敢顽强、分秒必争。不愧是部队的"千里眼”"顺风耳",为援越抗美战争的伟大胜利贡献了他们的全部智慧和力量。为"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党、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军队"争光。
奉上级命令,在战场上坚守五年的通信连,于1970年6月28日,跟随支队机关从司令部6号洞驻地乘卡车撤离,在同登火车站登上回国的列车,经友谊关凯旋归国,又奔赴祖国钢铁大动脉一一襄渝铁路战备线,开始新的战斗!

作者张集臣,湖北省公安县人。1964年11月应征入伍,曾服役于师直通信连通信班、军邮站、机要科、凭祥608工作组,1972年8月退伍,2007年在湖北公安县计划生育委员会退休。2004年6月协助凤凰卫视制作五集电视片《北纬17度:援越抗美中的中国军人》。

作者纪晓荣,1969年1月北京入伍,4月8日入越中国后勤部队一支队43分队(通信连)战士,1971年6月铁道兵2师特务连通信排长,1975年7月调铁道兵12师军务科保密员,1983年8月转业北京城建集团总公司经理办档案室,后评为档案管理副研究馆员。
槛外人 20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