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的随笔杂谈
文/老约翰
偶尔看到某位著名诗人身陷诗歌的江郎才尽中而抑郁身亡,也经常发现某些诗人笔耕不辍,游弋在茫茫诗海中迷失了方向,还不停地自我标榜、自扣光环,很是让人有些伤感,也有点失望。只能把自己的拙见来浅薄地谈一谈,让诗的里层也见见阳光,让诗的箭弩有的释放。
往往很多诗人只是把情感与思绪寄托在纯粹的文字里,长此以往就把诗与现实生活割裂开来。生活本就是一座负重累累的围城,还要在围子里再造一座围城,视线朦胧、气氛迷漫,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孤芳自赏,气闷抑郁得透不过气来,如此这般,假以时日,你不抑郁而死,谁又能用诗挽你于垂然即倒中呢。
丟失了诗的散发气质与惠普方圆世界的实际功用,爱就会被挤压在狭窄的情感生活缝隙里,情就困于真空的容器里。而生活的明快与感知的豪迈奔放,却萎缩成与世隔绝、孤立脱俗的丹书铁卷,着实地让诗歌脱离在世尘凡烟触及不到、又望尘莫及的虚无状态里。仿佛一个个游离的独立分子,永远不会繁殖裂变,去融入百态人生的细胞分子群体,去与各色分子摩擦、碰撞、结合与交配。诗成了虚空的所谓高雅精神乌托邦,那这种诗人也只能成为迷幻不知的自恋狂,虚胖而无内脏,瘦雅却无骨感。
那什么是诗歌创作的灵感呢。灵感的产生实际上是通过与人事物景的交流、碰撞和交配过程中启发出的一种灵动。譬如情感与生活琐事交互对接,和历史典故人物交流穿越,和自然景物交欢配染等等。细如李白的情感就经常和酒交配,王维的情感和田园交配,杜甫的情感和老百姓的苦难交配,辛弃疾的情感和金戈铁马交配等等,诸如此类,每个人在情感与世理的人间、时间与空间里,都有与之灵感交配的目标对象,就看自己的眼光何处去发现,自己的智慧何时去判断。
诗歌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第一时间触碰的认知和感受才更能置自己于感同身受的境界与意像中,才真实和不虚妄。所以即兴创作的诗歌较比闭门沉思造作出来的诗歌,更能让自己的情感释放,同时也让读者的情绪得到解放。
诗是有灵魂的,所以诗也是一面镜子,不光能照到皮肉,也要能够照到灵魂深处,让你的心显影显形,仿佛用诗在与灵魂对话,要么陶醉其间,要么愉悦其鲜,要么伤感其念,要么梦醒其言,诗句行间总会让你的灵魂有寄存和摆放的独属空间。写诗的人必须拓展出恰当的位置才出好诗,读诗的人必须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才懂诗的意境与诗灵动,否则诗无好诗,读无可读。
【本期由南极光总社供稿】
【作者风采】洪欣,网名、笔名老约翰,湖北荆州市籍人士,荆州市作协会员,草根诗人。诗词风格自由派,从不受格式、韵体、对仗和平仄的束缚。喜欢创新和打破传统,诗词内容及灵感多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和内心的情感世界。偏爱有哲理与意境的诗词,善于即兴发挥。诗词、散文、杂文、随笔、游记和音乐评论都写,是位音乐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