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晴不掩月长圆
文/石岩磊
一提到“中秋节”,我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明月了,在这个节日里,各地普遍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的习俗,圆月似乎成了“八月十五”的象征,可每个月的中旬月亮都会圆,为何唯独在“中秋”最亮眼呢?
也许这跟天气有关吧,春天里乍暖还寒阴雨绵绵,夏季中酷暑难耐蚊虫叮咬,在冬日滴水成冰天寒地冻,而仲秋时节,凉风习习秋高气爽,最适合人们在户外望月欢聚,另外,食物的充盈也该是个重要因素。此时,瓜果飘香物产丰饶,人们在乐享美食的同时,自然多了几许闲情逸致,文人墨客的激情更是最容易被点燃。
古往今来讴歌中秋之月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属巅峰之作,其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难以逾越的经典名句。苏轼在任密州太守期间,丙辰年的中秋之夜他通宵畅饮,第二天酒醒后,宦海沉浮的悲凉以及对弟弟苏辙的牵挂涌上心头,于是一挥而就这篇不朽之作。
借物咏怀是文人宣泄情感的通用手法,当空的皓月不仅“高处不胜寒”,令苏东坡深感仕途的险恶,而它的“阴晴圆缺”更是勾起诗人想念远方亲人的愁绪,给圆圆的月亮涂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怨,“但愿人长久”这句亘古的美愿似乎饱含着许多无奈,凝结着缕缕现实中无法排遣的惆怅。
或许缺憾才是常态吧,五谷丰登虽令人喜上眉梢,可额头辛劳的褶皱在欢笑中更显深刻;嫦娥翩跹善舞虽婀娜多姿,但她深居简出的冰冷天宫令人不寒而栗;月光如水流光溢彩,然而好景不常在,转眼便是月缺如钩。大概唯有期盼能够常圆,人们可以将所有的美好愿望寄托给明月,让月光永远照亮心中的希望,此时圆缺似乎就变得不重要了。
其实,缺憾并不完美,而是由于人们的想象填补了残缺,并用幻想的翅膀扇出无数彩蝶,在头脑中幻化出蜂蝶如织的百花园。中秋之月也并非一年中最圆,而是因为人们面对满桌的瓜果祈盼着年年风调雨顺,渴望着在外的亲人能岁岁平安,月亮也便在人们的心目中长圆了。
2019.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