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平阴的故事(一)
紫柳河遇渔夫
作者:王大庆
在平阴城东南不到20公里的地方有一条古老的河道,早年两岸长满紫柳和芦苇,如幕似帐,当地人称此河为紫柳河,河水源于紫盖山,自西北流往东南,由柳沟泉、太液泉、牛突泉、海眼泉、甲沟泉、龙窝泉、皇路泉汇流而成,在今天的宋柳沟村东南与康王河(汇河)相汇,再流入大汶河。河边有个村子,名叫“杏坛村”(今.孔村镇王屯村),古时侯村内有驿站,清乾隆年之前还有官府在村东设的漕运码头,那时侯从此地冲船可直接去兖州府。
这年夏天孔子在弟子们的陪同下乘船来紫盖山,船过柳沟泉河水搁浅,孔子在这里下船,见岸上有个土台子,周围几棵垂柳,中间一株大杏树,于是上岸背靠杏树坐下,弟子们也同时随夫子就地而坐。虽是盛夏,在河边的树荫下却感到身心凉爽,一旁休息的弟子们翻开书卷规规距距的读起书来。孔子心中豁然开朗,触景生情,摆开古琴弹唱诵经。一篇演讲未诵一半时,一个打渔的老夫下船上岸奔杏树下而来。老渔夫鹤发童颜双目有神,蹲在弟子们中间,仔细的听孔子弦歌诵经。孔子将自己所写的一篇经文读完之后,渔夫用手指着孔子问身边的子路,“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子路说:“他是鲁国的君子”,又问:“他姓什么?”子路说:“姓孔”。渔夫说:“他姓孔的精通什么学问,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渔夫又问:“孔氏是拥有国土的君主吗?”子贡在一旁说:“不是”。“是王侯的辅臣吗?”子贡又说:“也不是。”老渔夫哈哈大笑,着转过身去边走边说道:“他孔氏讲仁真可说是仁了,真是折磨心性劳累身形而危害了自己的自然本性;唉,他离大道可实在是太远太远了!”说完老渔夫奔河边而去。

子贡向孔子如实的回报了渔夫对他的评说,孔子听后亲自赶到河边向老渔夫请教,施礼打躬。老渔夫以自已的观点,对孔子无礼的挖苦和指责,孔子还是以谦恭和崇敬的态度虚心地听。最后老渔夫说:“你自己勉励吧。”于是,撑船离开顺着芦苇丛中的水道,划船而去。孔子仍以恭敬的态度站立了片刻之后才回到大树下。来到紫盖山几天之后,子路等弟子就要回各自为官的国家了,临行时问孔子:“夫子我跟随您这些年,不曾见您对人如此恭敬,往常国公和诸侯见夫子时你总是平平相待。那一日老渔夫手拿船桨,语言傲慢,师傅却像石磬一样弯腰鞠躬,一个捕鱼的老头,怎么会获得您如此厚爱呢?”孔子叹息说:“凡遇长辈而不恭敬,就是失礼,见贤人而不尊,视为不仁……。”
孔子在“紫盖山”讲学期间,还多次带弟子们来河边那颗大杏树下读书,想再拜会一下那日所遇的老者,可惜再未见到。后来此地立村为“古庐杏坛村”(今.王屯村),孔门的弟子们为圆老夫子之愿在村中建庙“太清宫”。

聊城头条编发于2019.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