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平阴的故事(三)
与范蠡借粮的故事
说的是当年孔子周游列国之后又回到紫盖山(孔子山)讲学,这时投奔他来的学子们更多了,“教书堂”一度出现了粮食危机。于是,老夫子派弟子樊须下山去找范蠡粮。

樊须驱车来到“范蠡庄”,见庄园围墙高大,门前有水旱码头,园内粮仓林立,这里是范蠡屯粮的地方。樊须见到范蠡,向他说明来由。范蠡慷慨地说:“借粮可以,但是你必须先回答我一个问题。”樊须说:“你说吧”。范蠡问:“啥为高,啥为厚,啥为香,啥为臭?”樊须不加思索的随口便答:“天为高,地为厚,肉为香,屎为臭。”范蠡听了,一言不发,拂袖而去,把樊须弄得很难堪,无法再谈借粮之事。樊须借粮空手而归,只好向夫子如实回报,孔子笑曰:“错了,错了,全然错了!范蠡是在考你的学问那!应该是父母为高,妻子为厚,饿了香,饱了臭。”樊须领悟了老夫子的教诲,返回去见范蠡,重新回答了他提出的问题,范蠡听后笑着说:“真不愧为夫子啊!”随即就到仓库里抓了一把米装进了樊须的粮袋里。樊须接过粮袋,心想范少伯啊、范少伯,你可是天下第一大富户啊,人人都说你待人大方、讲仁义,当初俺家夫子还送给你地盘,帮你建粮仓,你真没良心!我们师徒已经绝粮一天了,你不给装满车,起码也得把袋子给灌满吧!就这么一把米,咋能解决俺师徒的燃眉之急呢?樊须气乎乎的转身就走……
樊须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回来给老夫子说“又是一个不义之人呐!”孔子说:“你把粮袋拿来我看”, 樊须把粮袋子拿来递给夫子,孔子接过袋子掂了掂,高兴地说:“好啦,好啦!我们得救了。”随即从袋中捏了七粒米递给颜幸说去煮饭吧。颜幸照夫子的安排把锅里添满水,放进这七粒米烧火煮饭,眼看着越煮越稠,不一会儿,一大锅香喷喷的米饭做成了,大家吃得正好。孔子对弟子说:“今后大家每次煮饭只需放七粒米,要珍惜每一粒粮食,不要剩饭,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弟子们遵照老夫子的安排,每次煮饭都是如此,不知啥原因,过了很长时间粮袋里的米一点儿也没少。
如今当地百姓还这样说“范皮庄”的粮食吃不尽。范蠡,字少伯,又名鸱夷子皮;因此,“鸱夷子皮”的屯粮之地简称为“范皮庄”,也就是今天孔村镇的范皮庄村。
孔子因为有了范蠡的支持,紫盖山教书堂有粮吃有房住,在此面对周围齐、鲁、卫、晋等国广授门徒。当时仅平阴邑学业有成者就有:高柴、樊须、有若,三人名列孔门七十二贤。古《平阴县志》记载:“有子(若),宋大中祥符二年,被追封为平阴候”。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把他当年设堂施教的紫盖山更名为孔子山,山下的村子命名为孔子村。老夫子乘船往返曲阜,经常休息颂经弟子们读书的地方立村为“杏坛村”。

聊城头条编发于2019.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