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牵牛花
~郭春林

中秋节回老家和父母团圆,一家人其乐融融自有一番情趣。院子里的枣树已经挂满了红灯笼似的红枣儿,摘一个放在嘴里甜丝丝的,妙不可言。提早成熟的花生正在院子里晾晒,妈妈还用花椒盐水煮了一盆,放在家里,让孩子们随便吃。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早已经对吃没有了兴趣。更多的是想回味自己童年的日子,品味那苦中作乐的年华。想起来,我最感兴趣、感情最深的头数牵牛花了。
原因嘛,是在小的时候家里养的猪羊鸡,天天要吃要喝。从春天开始,每天下午一回家,听到的就是猪哼羊咩鸡叫声,都是饿的嘛。所以,第一时间就是去地里挖草。好在那时不补课,作业少,有充足的时间去干家务活。蓝天白云之下,一群群,一伙伙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地去挖草。少年不识愁滋味啊,大家一路喊叫一路唱歌,手里拿个小铲子,胳膊挎个大箩筐,奔跑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挖草去!苦苦菜、车前草、扫帚苗、蒲公英等等,都是孩子们关注的目标。要说长的多,长的壮的最数牵牛花了。它从春天发芽就陪伴我们,一直到过了寒露之后枯萎,都是孩子们追逐的目标,也一直是猪羊鸡们的主要食物。每天挖回一筐,先喂羊,再剁碎喂鸡,最后拿家里的大黑锅给猪煮一锅。然后洗净黑手黑脸,这天的“课外活动”才算是结束。尽管牵牛花已经花开鲜艳,苦日月呐,哪有心思去欣赏!人饿得要吃饭,动物们饿得直叫喊。结果是那些年,家里的动物们没少吃牵牛花,更没少吃牵牛花的“花”。有时候我想,现在人们都说猪羊鸡肉不香了,是不是与没有吃“花”有关呢?
牵牛花生命力强,地边地脚,只要有点地空隙,它就能生长,不怕风不怕雨,即使冰雹打一阵,你看吧,过不了几天,它就又长出来了。大人们讨厌它,因为它要和庄稼争养份;孩子们却喜欢它,因为要把它带回家喂生灵,好完成大人们交给的任务。
牵牛花开花漂亮。有淡红的,也有紫色的,雨后如果有点露珠,在花瓣上滚动,那就更好看了。因它的形状像生产队的大喇叭,孩子们那时又都叫它喇叭花。每到花开的时候,也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苗长肥了,花开好看了,有些淘气的小伙伴会摘一朵最鲜艳的拿在手里,模仿批判会上大人们的样子,大声说:社员们一定要注意,对阶级敌人就是不能手软……往往是引来一阵又一阵开心的笑声。
后来上了中学,从生物课本上才知道,牵牛花不仅是动物们的好饲料,它的果实还能入药。中医书上介绍,利水通便、祛痰逐饮、消积杀虫。主治:水肿、腹水、脚气、痰壅喘咳、大便秘结、食滞虫积、腰痛、阴囊肿胀、痈疽肿毒、痔漏便毒等。记得第一次知道这方面的知识时,我更多的是惊讶,真的是没想到,看似普通的牵牛花,竟然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啊。
中秋节后的早晨,我为了看牵牛花,特地起了个大早。走在儿时熟悉的乡间小路上,一草一木是那么地熟悉。仿佛是又回到了童年的日子,那一个个小伙伴也都呼啦啦地又拥挤在一起,叽叽喳喳地又奔跑在挖草的小路上。牵牛花开得正艳,一朵朵、一簇簇在晨风中摇曳,尽管玉米已经成熟,但是霸道的牵牛花仍然不放过它,紧紧地把自己的身躯缠绕在它身上。远远望去,倒像是给玉米戴上了一串美丽的花环。脚下的一片空地上,早已经成了牵牛花的世界。那情景就是像铺了一张花地毯,是那么高雅素静,晨风吹来,飘过的是一阵淡淡的馨香。我俯下身,仔细看过,发现有些牵牛花的子已经变颜色了,过不了多长时间,它就会成熟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那说的是粮食。对于牵牛花来说,没人去管它,更多的倒是种田人想尽办法要消灭它。但是,千百年来,它始终以顽强的生命力在茁壮地成长。随着近年来一些农村土地的荒芜,这更成为了它的天下。在太阳底下它能生长,在干旱的土地上它也要生长。入药也好,做饲料也罢,它一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生存和抗争。
遗憾的是,当历史发展到今天,在广阔的田野里,再也看不到挖草的孩子们了。我看到的只是一年比一年开得更多、开得更艳的牵牛花。它牵动的是我儿时的梦想、是我对故土的依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