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几年,我也是瓜农
文 塞外蜀燕
又是一年瓜果飘香时,作为吃货的我,怎能落下逛瓜地呢?
上周末,我跟着丈夫回了老家,望着绿油油的庄稼地,清凉的晨风轻拂在身上,真舒服。不由得感叹,还是农村好啊!天高云淡,满眼葱绿。尤其是雨后空气清新,浑然一个天然氧吧!还少了城市中那匆忙的脚步。
悠哉悠哉的跟着嫂子来到田间地头,看着一排排翠绿瓜秧,一个个还带着露珠的西瓜,不由的蹲下,拍拍,摸摸,爱不释手。
看着眼前这, 十几年前的往事在脑海中如电影一样闪现。那时的农村除了种点玉米,土豆,基本没有经济作物。东山的土地黏里带着沙,是种西瓜的好土壤。以前,家家户户就是种点自己吃,吃不了送亲戚朋友。随着农村的发展,人们买上了三轮车,头脑灵活的就开始种点经济作物,葵花、茴香、西瓜。葵花、茴香要等到秋天收割,晾晒干了才有收入。而西瓜可以在夏天有收入。那时的农民,除了秋天收成下来,一年就没有收入。所以,有青壮年的家家户户都种点西瓜,用三轮车拉进城里去卖,增加收入。
说起种西瓜,没种过地的不知道,那不是一般的农活。那要经过很多道工序,翻地、出垄、铺地膜、点种子、窝弓、再铺膜、间苗、压瓜,最后等着成熟。期间要经过两个多月。
种西瓜最值得讲的就是铺膜和压瓜。那时,没有机器铺膜,就靠人工。三个人一组,一个人滚着地膜在壕里走,必须猫着腰,两手提着二十斤的地膜倒退着走。两个人埋地膜,最累的是滚地膜那个人,一天下来几乎不会走路,大腿面肌肉拉伤,特疼。压瓜,瓜苗放出条子,就一次次进地压,把旁路枝口打切,只留一个正条子,长一截,用土压一截,主要打枝口,这个活也不能站着,坐着,就得蹲着,一颗一颗的摸索。直到瓜蛋蛋有碗大。早晨有露水不可以,就得中午露水干了才能进行,常常是顶着太阳直到中午,这样得持续半个多月。
这种进去,打压好,就等着收获哇。可熟了,卖才是大难题。每年西瓜成熟正好是阴历六月,正是雨季。摘得生了,做害了,太熟了,买不过来,烂了,心疼。所以最头疼。因为西瓜不是每颗都一时熟,所以,摘瓜也是苦差事。一颗颗去摸,凭经验,认生熟。摘下来,一颗颗装袋子,一袋子一袋子往出背,因为车不能进地,还有没熟的,怕碾压。大家都知道瓜是圆的,背着在背上会打滚,还会硌得肉疼,常常是摘一车瓜,回来已经认不出谁是谁了。汗水、泥,早已把种瓜人消磨的不成人样了。这摘完,装车后,还得赶紧去市里卖,一为新鲜;二为赶行情;还为赶时间,地里几天下来下一茬又熟了。常常是日夜兼程。几乎没有休息时间。防止查车,基本是五明头(黎明)出发,半夜回家。这有时,一车瓜要在市里买三到五天,或夫妻,或弟兄,吃住都在三轮车上。为了安全,晚上都聚集在立交桥下,蚊子,此时是最亲的陪伴。由于疲劳,常常是第二天起来脸上满脸疙瘩,都不在乎。除了这些为难,苦楚以外,还有就是怕城管追,小区物业赶。被城管没收了秤,一次次说着好话,抱着西瓜给送去,有时还根本不卖面子,还把车里西瓜给敲碎,只好流着泪再拉出城倒了。
最最苦的是遇上下雨天,十几年前的村里没有水泥路,那种黄胶泥土,而且坑包不平,遇上下雨天,轻者打滑出不去,重者翻车出事故。
一车西瓜报废不说,有些人还家破人亡。种瓜的路,血泪斑斑……
辛苦几个月,这一年的收入也就那么微薄,好收成能种三亩西瓜买三千块钱,如果遇上雨涝,或者其他损失,那就一千来块钱。这就是种瓜人,这就是你们还为了一毛,二毛讨价还价的对象。
不说了,写到这里,我早已泪如雨下,哽咽在喉。曾经的辛酸苦辣,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写完的。朋友们,你们看到卖瓜,卖菜的,少一点计较,多一点鼓励!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