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有三宝:烟叶、小米和花生。
“不用费劲儿拉到城里卖,城里人会开车跑到我们这里买。我们坐在地头不动,一天就能卖上百斤。”9月3日14时,在建安区榆林乡东榆林村的一片花生地里,村民朱书魁拔起几株花生秧,看着上面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花生,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东榆林村是建安区榆林乡政府所在地,也是榆林花生的主产地之一。9月3日上午,记者驱车前往这里,沿着许榆公路一进入该乡地界。连片的花生地便映入了记者的眼帘,有的叶片已经泛黄,丰收在即。而进入东榆林村的北头,路两侧一个个销售花生的摊位成了一道风景线。
当地的花生以夏播为主,6月播,9月收。也有春播的,播在4月上中旬的是“早花生”,这时因为温度较低,一般要用地膜覆盖种植;4月下旬、5月上旬种植的,就可以露地种植了,经过3个多月的生长,一般8月中下旬即可收获。春播花生以卖鲜果为主,也就是人们说的“湿花生”。行情好时,“湿花生”每公斤能卖到10元,最低也能卖到6元,但是总体产量较低。
一周前,朱书魁家2亩地的“早花生”成熟了。为了能卖个好价钱,朱书魁和妻子孙香在地头临近许榆路的位置支起了一个花生摊位,做起了花生买卖。“我跟老伴每天早上6点出门,先去地里拔花生秧,然后一捆一捆地背到路边,蹲在路边一边采摘一边卖。中午也不停歇,老伴回家捎些饭凑合着吃点儿,晚上9点收工回家,虽然非常辛苦,但一亩地能多挣二三百块钱。”
朱书魁今年56岁,皮肤晒得黝黑,身体精瘦,他的妻子比他大一岁,两人身上都沾满了土。“天天与土地打交道,身上不沾点土,那还叫农民吗!”憨厚朴实的朱书魁说,他今年租地种植了20亩的花生,国庆节前后将大面积成熟。“今年的花生个头大,颗粒饱满,每株能产半斤多,亩产估计在350公斤以上。差不多20亩地的花生能挣四五万元。”朱书魁说,从他记事起家里就种花生,而他成家之后也一直靠种花生养家糊口,拉扯大了一双儿女。如今,子女虽然都搬到了城里生活,然而他们老两口与土地打交道半辈子,已经习惯了种地的生活。
“等到花生大面积成熟时,这种依靠人力的收获方式就不划算了。”朱书魁说,以前的花生种植主要靠人力,费工费时。如今,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花生的种植实现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省时省力。“销售也很省心,过去,花生种植户将收获的花生做成炒货,用车推着去城里卖。如今,咱榆林的花生有名气了,不用出家门就能销售一空。”

小小一颗花生,在东榆林村人眼中却内有乾坤。“我们村现有耕地1900亩,其中花生种植面积达到了1200亩,种植面积比10年前翻了近两番。”东榆林村党支部书记朱彦朝说,东榆林村家家户户都在种花生,是当地有名的“花生村”。村民之所以热衷于种花生,与其良好的经济效益分不开。
据朱彦朝介绍,东榆林村临近颍河,其沙质土壤肥沃温润,适合花生生长,随便拔起一棵,就能看见发达的根系上挂满一嘟噜一嘟噜的花生,摘下几个,擦擦上面的泥土,用手轻轻一捏,外壳啪地裂开,露出圆鼓鼓的花生仁,放进嘴里慢慢嚼,香嫩清甜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花生种得好,不仅不愁卖,还能卖个好价钱。”朱彦朝说,近年来,榆林花生的名气越来越响亮,武汉等地外地的客商都慕名前来采购。就其价格,以带壳的花生果来说,国内市场均价在每公斤5元左右,而榆林的花生每公斤要高出市场价一到两元,按亩产350公斤左右来估算,一亩地能挣2000多元,是农业种植中效益较好的一种。
随着科技的进步,东榆林村的花生品种也得到了优化。“过去,当地种植的花生以‘小籽白’为主,也因其而闻名。然而,‘小籽白’虽然好吃,但由于个头小、产量低,如今几乎被淘汰了!”朱彦朝说,在他们村,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一种名叫天府的花生已经完全取代了“小籽白”的地位,这种花生不仅高产,而且口感也不错,特别适合炒制,籽粒饱满、果皮白净、入口无渣、酥香可口。
“当地花生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离不开国家的扶持。”朱彦朝说,近年来,政府不仅向花生种植户发放种子、农药、化肥等补贴,还提供技术支持,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下一步,我们村除了进一步推广种植规模、形成区域优势之外,还要在花生深加工上做些文章,做强我们村的农业特色品牌。”
东榆林村不仅花生闻名,该村也是一座美丽的村庄。

国庆节前后,东榆林村上千亩的花生将开始大规模采收。
籽粒饱满、果皮白净、入口无渣、酥香可口……提起榆林花生,咱许昌人无人不知,每逢花生上市,都会见到大批的小贩打着“榆林花生”的牌子走街串巷的叫卖。
记者采访了解到,这种粗放的营销和加工方式在当地已经见怪不怪。当地的花生没有形成产业链,依然停留在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上。每年秋收过后,榆林花生在市场上销售3个月左右,便缺货了。榆林花生缺乏大型加工企业和叫得响的商标。只有许昌人知道榆林花生,市场份额小,这远远不够。
这么好的东西,应该把它做大做强!当地应该继续在花生上做足文章,使花生种植、加工趋于规模化、机械化和链条化,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让花生的附加值在当地就能显现出来,榆林花生不仅在许昌有名气,还要走出许昌,走向全国,成为“许昌特产”的又一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