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龙舟的思考
作者:蒋代云
中国端午节民间划龙舟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它究竟是为了纪念谁?就这个问题,笔者特发表一点粗浅的认识和探讨。

一、龙舟的起源与“治水”有关
龙舟起源于何时?具体年代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是在屈原以前就有了。以屈原本人的作品为例,屈原在他的《东君》一诗中这样描写,盛赞沅水一带划龙舟的场面“驾龙舟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气势可谓非同凡响。这说明二千多年前当屈原流放到沅河一带时,本地早已有了划龙舟的习惯和风俗。
据《淮南子》记载,远古时期,洪水泛滥,“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舟”正是人们在与洪魔的长期斗争与求生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战胜自然的产物,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它最初的属性是求生工具和劳动工具(抗洪及追捕鱼兽)。
而“龙舟”则是人们思想和最初迷信宗教上的产物,反映了人们对“龙”的膜拜,认为“龙能治水”,“龙”能战胜一切自然灾害,尤其是洪涝灾害,故“划龙舟”寄托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山海经·海内经》有关于鲧禹治水的神话,鲧死后就化成了一条“黄龙”。神话说鲧在洪水滔天时,挺身而出,千方百计用泥土堵填洪水,为了造福人类,窃取了天帝的神土“息壤”,最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成为人民世世代代热情歌颂的抗洪英雄。据郭璞注引:“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也。”这里“黄龙”就是与洪水进行英勇斗争的鲧的精魂的化身。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还有“桂舟”、“神舟”等等之说,都表达了人们对战胜洪水的美好的愿望。因此说“龙舟”起源于古代水民劳动,与“治水”有关,它最初的作用不具有“纪念谁”这个属性,要说纪念谁也只能说是纪念“鲧”与“女娲”(女娲也是龙身,后文论及)。

二、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女娲”
女娲是伏羲的妹妹,也是传说中人类的始祖。李冗《独异志》记载“昔宇宙初辟之日,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中。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娶妇为扇,象其事也。”这里须特别强调的是,女娲也是“龙”身,腰身以下是蛇躯,腰身以上通作人形,穿袍子,戴冠帽,手握园规,背上生翅膀。(参看《闻一多全集·伏羲考》东汉武梁祠石室画像插图)
关于女娲的神话故事,民间流传甚广。传说过去地球上遭遇过一次罕见的水灾,“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见《淮南子·览冥训》)。所有人都淹死了,只有两兄妹躲于木盆内侥幸存活下来(类似于西方关于诺亚方舟的神话传说),后来兄妹俩结婚,人类也因此得以重新延续下来……
自从经历了那次特大洪水之后,人类越来越认识到了治水的重要性,也积累了一些与洪水作斗争的经验。后来慢慢学会了造船技术,并在每年夏至节汛期到来之前,即每年农历五月举行集体划船练习,以预防洪水侵犯(可以推断,传说中远古时期的那场毁灭人类的大水,也应该发生在夏至节左右)。久而久之,这项练习划船的活动演变为后来的划船竞赛习俗,相当于劳动技能竞赛。再后来又渐渐渗入了一些祭祀内容,祭祀的对象是人类的共同始祖女娲。又因女娲和前文所述的“治水英雄”鲧皆为“龙”身,故赛船被饰
以“龙”形。而向河里丢“粽子”,是为了祭祀在洪水中淹死的亲人,所以“粽子”最初是“祭品”。
经过漫长岁月的过滤、变迁,因多区域、多民族的文化差异,导致各地划龙舟祭祀的内容,形式、意义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如两湖(湖南、湖北)一带的人民端午节划龙舟,是用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湘西沅陵一带,当地老百姓则认为是为了祭祀苗民祖先盘瓠等等。
上述论证,仅为本人一家之言,浅陋和偏误在所难免,欢迎探讨赐教。

作者简介:蒋代云,男,网名彩云之南,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怀化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原诗词研究会会员,中国互联网文学联盟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