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西部箕山山脉腹地,涌泉河深切大山蜿蜒东流。鸠山镇唐庄村东南,涌泉河南岸,有一条与河床相交的深沟。沟内无水,溯沟而上,向西南方向前行约3公里后,就到达了楚黄庄村。这里是山间的一处不平坦的小盆地,村落依地形而建,深沟从村中穿过,把村子分为南北两个部分。

9月17日下午,冒着蒙蒙细雨,85岁的楚全中老人来到了村子中部、深沟南岸的几间砖瓦房前。正对着他的一间砖瓦房北墙上,镶嵌着一方石匾额,上书“楚氏家祠”四个大字,旁边还有“民国十六年”一行小字。
“民国十六年是1927年,算起来楚氏家祠的年龄比我还大七岁呢!”楚全中说,楚黄庄是个古村。元末明初的时候,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一户黄姓人家在此繁衍生息,因此得名黄庄。后来黄氏家族绝嗣,楚姓人家迁入,村子便称为楚黄庄。
在楚全中小的时候,楚氏家祠的规模很大,是当时村中最好的房子。逢年过节这里都要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不过,楚氏家祠最为“高光”的时刻,却是在1945年,作为河南军区机关的驻地。

1944年4月,日军发动河南战役,河南大部分土地沦陷。为收复国土,当年7月,中共中央发出向河南进军的命令;9月,皮定均和徐子荣率豫西抗日先遣支队飞渡黄河,挺进豫西;10月,为了统一领导豫西人民的抗日斗争,中共中央决定建立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和河南人民抗日军,重点在三点(即郑州、许昌、洛阳)两线(即平汉线和陇海线)之间,深入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
1945年4月,河南军区一支队、四支队发动禹西战役,攻克禹西重镇神垕等敌军据点10余处。随后,河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方医院等军区机关相继迁至楚黄庄村、官寺村一带。
河南军区机关是在那年的春末夏初迁到这里的,王树声大将也一同到来,就住在祠堂内。楚全中推开了祠堂的大门,一个狭长的院落出现在眼前。它的前部为6间砖、土、瓦混合结构的平房,后部为4间窑洞和2间平房。
他用拐杖指着一间坐北朝南的房屋说:“王树声大将的办公室和卧室就在这里!”那时,祠堂的大门、二门和王树声大将的屋门前共设有3道岗,有6名战士同时站岗。院落最南端的一间土洞,曾作为司令部的电讯室,其上方的土崖上,还架设有天线。那时,楚全中只有11岁,他和小伙伴们常跑到司令部玩耍。王树声大将看到他们时,问他们饿不饿,还把自己的饭分给孩子们吃。

事实上,当时的河南军区机关,使用的房屋不仅局限于楚氏家祠,附近几个院落的民房也有使用。楚氏家祠的东侧是我国早期民主革命家楚正泰的故居,这是一个完整的四合院,1945年,其东厢房就曾作为河南军区机关的厨房。
如今74年过去了,楚黄庄人并不曾忘记当年的“荣光”,对村里的革命遗迹保护有加。楚振红是楚正泰故居现在的所有人,“俺家这处老宅子既是楚正泰的故居,也是河南军区机关旧址的一部分,特别有纪念意义!”为此,楚振红自费对这处宅子进行了修缮,并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持院落的古朴风貌。他计划,未来的几年内,还要实施修院墙、改地面等维修,让宅子继续保留下去。
“现存的楚氏家祠和楚正泰故居,都曾是河南军区机关旧址的一部分,这是革命先烈留给我们楚黄庄的一笔宝贵遗产!”楚黄庄村党支部书记楚大伟说,楚黄庄地处禹州西部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旅游业是一条较好的脱贫致富的路径。

他介绍,如今不光村民们自发地保护革命遗迹,楚黄庄村“两委”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楚黄庄村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加大了革命遗迹的保护力度,使遗迹的房屋能够得以修缮。另一方面,部分革命遗迹至今仍有居民居住,村“两委”也进行协调他们搬出来,对革命遗址进行深层次的保护。
当前,鸠山镇正在全力打“旅游牌”,楚黄庄拥有较多的红色旅游资源,可以借着鸠山镇发展旅游业的“东风”,打造自己的旅游品牌。未来,楚黄庄将保护好红色遗迹,并对它们予以包装、开发,并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村容村貌的改造、村庄交通状况的改善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