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薪水的家庭怎样振奋精神
原创:随笔
作者:道之
关于这个问题,我非常有感触,从现实生活中我有深刻的体会,从小说里也看到过许多穷人的苦日子和穷艺术家的艰辛。
记得我十七岁初中毕业,到我们村办的砖厂上班,拉湿砖坯,三伏天在毒太阳下干着苦力,清秀的脸晒的黝黑爆皮起皮疹。有时砖厂白天停电,夜晚加班,疲倦不堪,一个月才挣三四十元钱。
这钱要交给母亲贴补家用,我那时正参加汉语言文学的高自考培训学习,有时到武汉,有时到襄樊去学习,路费住宿费资料费需要一笔钱。
我喜欢看书,我们那个偏僻的小镇没有图书馆,能借来看的书也非常有限,只能自己买,我记得买一本很厚的成语词典是14.9元,这几乎花掉了半个月的收入。一般的是五元,十元的名著,因为自己挣的少,感觉那时候的书籍很昂贵啊,书对于穷人家的孩子也似乎高不可攀。
我后来读到朱自清写了一篇文章说他也想买一本字典把他结婚时的一件好衣服送到当铺了。我想我比朱自清的日子好过点,我还不至于上当铺典衣服买书,当然我没有好衣服,我们那里也没有当铺。为了买书,只能不买衣服,不买化妆品,防晒霜都舍不得买。
砖厂进入冬季就停工,便没有收入了,我们那里还有沙站,装拖拉机装火车皮,都是重体力活,但所得微薄,根本攒不下钱,捉襟见肘的穷人们的生活是相似的苦日子。
我给母亲贴补家用的钱少了,母亲很支持我高自考的自学,我的决心很大,意志坚强,一年去武汉考过了六门。
我在高自考的自修汉语言文学的同时,还买养殖业和种植业的书,我有一个农场梦,一心想靠农场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家致富,我想的很美满,但现实很残酷,那时候有一些骗人的信息公司,花钱买的香艳梨的种子都是骗人的,稻草制作棉花也是骗人的,养猪的伺料也是骗人的,我前前后后损失了二百多元钱,在那个时候对于我来说不是小数目,几个月才能挣到二百元。直到现在我对那些欺骗的行为深恶痛绝,想起骗子的丑恶嘴脸就咬牙切齿,因为那时贫困至极无疑是使我雪上加霜。
我父亲终于同意把家里的几亩庄稼地拿出来搞种植业,靠着一家人的共同努力种上了草莓和葡萄还有西瓜,我父亲又买了六条迷惑阵下到葡萄园西边的府河里,田里的果实,河里的鱼改变了我家的命运,三年过去了,我觉得农村的天地太小,向往大城市 。
我家里的经济条件好些了,我觉得自己有路费去大城市发展了,而这个梦想也很快实现了。
穷则思变,对于低工资的人不能安于现状,季羡林在文章里说的对于穷人家来说不能知足常乐,要想办法奋斗。
李大钊说:“艰难的国运,需要强健的国民”,这是针对大国家而言,对小家也是如此。老古言说的没错,人穷志不穷,只要有骨气,一切都会改变的。
我最近看罗曼罗兰的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主人公初到巴黎,穷困潦倒,收入时而有,时而无,即是有也极其微薄,每天他就吃一顿饭,饿的皮包骨头,即是这样,他坚信天才的使命就是创造,追求自由,要不断吸收周围所有的伟大,而使自己更伟大。
咱们还有低工资来应付日常开销,巴尔扎克长期债台高筑,没有固定收入,最后靠写作不仅偿还了债务,还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产《人间喜剧》。
所以,穷不可怕,低工资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穷打倒了,失去了斗志。
我们要用强健的精神力量行动起来改变艰难的时运,一切便会好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