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
文/邯郸一方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父亲姊妹六个,排行老大。在我的记忆中,叔叔姑姑们对我父亲都很尊敬,所以在我的心里就认为尊敬老大是弟妹们应该的,直到长大后才明白,是父亲能忍让,能吃亏才有这样的结果。父亲对爷奶的孝和顺,在这么多年里一点一滴,我更是耳闻目睹。
在我小时候,我们的家是个大家族。爷爷奶奶,两个姑,三个叔,还有我父母,姐和哥,这么多人吃饭干活都在一起。后来才知道,十八年才分家。这件事证明,这么多年,母亲没权力控制家里的财产。父亲为什么这么做,我长大后才明白,因为他是老大,年长小叔将近二十岁,有三个弟弟没成家,父亲拗着母亲,是为了帮爷奶减轻负担。
母亲曾给我说,那时候穷,鸡蛋就是最好的东西,更买不起肉。奶奶的母亲年龄大了,奶奶孝顺,所以年老的,干重活的要吃好的,还要先吃饭,母亲和奶奶总是最后吃。听说吃面条时最后吃时只能喝到面汤,配窝头。那时候真穷,因为我的记忆里放学时还吃过干窝头。
长大后几个叔成了家,地也分开种了。叔家的孩子小,父亲夏忙秋收时,带着哥姐给叔帮忙,收割,打场,种地,浇地,锄草,虽然我那时年龄小,但我却知道,父亲在帮叔干活。后来姐哥和我都一一成家,结婚后和爱人在外地,更是很少有机会帮忙干农活,这时候都是我叔和婶帮我父母过农忙。如今,土地早已承包给别人,但小块菜地还是在一起种。
父亲是个细心人,每到逢年过节时,总会让我和姐帮爷奶擦饭锅和水壶,一块旧布和一堆砂,替代着如今的钢丝球。我帮爷奶扫地擦桌子,洗小件衣服,爷奶总夸我们勤快懂事。每一次母亲做包子饺子,只有家里改膳,上完供就给爷奶送去,当然我是跑路最多的。爷奶给我讲故事也是最多的,几代人传下来的故事,让我脑子里收藏了好多,如果有时间,我都可以一个接一个的讲。真是家有一老,胜有一宝。
奶奶去世九年,父亲几乎晚上陪爷爷九年,直到爷爷闭眼的最后一个晚上。母亲心疼父亲就这么来回的折腾,但还是拗不过他。虽然说爷爷身体好,但毕竞年龄大爱忘事,父亲始终放不下心来。叔叔们年轻些都上着班,父亲说他最闲,应该多尽点力。于是我从生活中的小事中,看到了父亲身上的诸多优点。
我在父亲身上懂得了孝顺,感恩,吃亏,忍让。我用这些法宝在我婆家立足。我用这些法宝在生意上,在社交上处处受益。如今爷爷奶奶姥姥都已不在人世,但我没有什么遗憾,因为能吃的时候我给买吃的了,能沟通的时候谈心了。给我的孩子讲这些真实的故事,让这些故事在他们的心里扎上根。做人做事有原则,把这些法宝传承下去,把这些法宝分享出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能做的事,便是无遗的人生!

作者简介:
薛秀芳,七零后。河北省邯郸永年人,现居沈阳铁西区嘉泰五金城, 业余爱好,唱歌、唱戏、朗诵、打油诗。采菊东篱诗刊常驻作者。艺术缘于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用文字记录生活!
我的座右铭,【做自已喜欢的事,就是无憾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