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也需要天生的才气
——读金伟信的诗《诗是一束花献给他》
静川
写诗,也需要天生的才气,我个人觉得,没有天生的才气,累死也写不出好诗。金伟信我敢说,天生有写诗的才气。
《诗是一束花献给他》,看这标题的立意,就让人肃然起敬!
在东北抗联的队伍里,有很多后来者都知道杨靖宇和赵尚志,但很少有人知道,咱吉林市桦皮厂也有一位土生土长的抗日民族英烈——宋铁岩,他的真名孙肃先,字晓天,就更很少有人知道了。
但金伟信知道,他手捧敬仰的诗歌,去祭拜我们自己家乡的铁将军——宋铁岩:“他死去78年了/他才28岁/二月的雪还带着年味/不知那年的炮仗/有没有为他鸣响”诗的一开篇,就很舒缓、严肃、明确写诗的切入目的是什么。
真诗人写作,不会与读者捉迷藏,以最简单的语句开篇,诗在告诉我们有序的历史碑文的篆刻,“他死去78年了/他才28岁/二月的雪还带着年味”宋铁岩将军是1937年2月11日,突然被敌人从四面八方包围了密营,他带领部队突围,敌众我寡,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8岁。“不赶走日本人就不回家”的誓言,已经成为诗人魂化那段历史的佐证。
这首诗最让人感动的部分,是诗人叙述的语境拓宽了思路和延展,“三年后的二月/杨靖宇找到了他/在本溪,或是在天堂/马克思焐着他们冻僵的手/管他们叫:孩子”诗人对敬仰者的创作情绪稳健、脉络清晰,英雄牺牲三年之后,是他的老上级杨靖宇终于找到了他牺牲的和尚帽子山。
从这段开始,诗人的情感已经跌宕,“在本溪,或是在天堂/马克思焐着他们冻僵的手/管他们叫:孩子”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民族大义面前,总有她的儿女去视死如归,前仆后继——哪怕是二十几岁的孩子!诗人以“马克思焐着他们冻僵的手/管他们叫:孩子”这样令人读之潸然的诗句,完成了对烈士真诚敬仰的高潮!情之真!意之切矣!
“2014年的民政部/有一份表/我在300个名字里/找到了他/不是为着他是英烈/是为他是咱吉林老乡”其实,作者原来也和我们一样,也不了解这位自己家乡的抗战英雄——宋铁岩,诗人是在2014年的民政部的一份300个名单的表格里找到了英烈的名字。
诗人仅用两句简朴的语言,“不是为着他是英烈/是为他是咱吉林老乡”而自豪!“他媳妇还留着他们的婚被/很旧了,喜庆的红色/像她的盖头/我该叫他抗联太爷/我该叫她抗联太奶”在这个伪诗歌伪情感泛滥的时代,读这样质朴、真诚的小诗真的不多了,金伟信可以用这样质朴的诗歌语言感动百姓,家乡的诗歌文化若不崛起,那么我辈,真的枉有诗人称呼!看看金伟信对英烈的哀思是从哪里巧妙地切入的,“他媳妇还留着他们的婚被/很旧了,喜庆的红色/像她的盖头......”诗人的情感不去直接描述英烈的怀乡念家、念父母、妻儿之感叹,自缘宋铁岩当年已经对家人,对国人发出誓言:不赶走日本人就不回家!诗人却把这种情感移接给了英烈的妻子,“他媳妇还留着他们的婚被/很旧了,喜庆的红色/像她的盖头......”
八十余年的宋铁岩将军与妻子的新婚场景在这一束诗歌花里重新复活,给读者连绵的遐想和对家乡英烈的无限追思......
最后,诗人开始交代这位家乡民族英烈的住处,好让人们知道,他笔下所渲染的英烈的根在哪?“今年5月在桦皮厂/在生他的地方/他哈尔滨的长孙女来了/望着悼念爷爷的条幅/没流一滴泪——/我在她凝视的眼波里/看到了1937年的雪/纷纷,纷纷”现在我知道了,英烈的家乡就在我们的家乡附近,就在桦皮厂附近,我才看完金伟信送给英烈的鲜花我才知道的,你知道吗?!英烈的后裔站在五月的缅怀里,她没有眼泪,但金伟信却在她凝视的眼波里,看到了1937年的雪,在纷纷地下着......
我们也会在诗歌尾声的雪花里,仿佛看到了成千上万的抗联勇士,为了抵御外寇的侵略,他们在白山黑水之间、辽河两岸,浴血奋战的悲怆!
附诗:
诗是一束花献给他
——宋铁岩将军祭
何金
他死去78年了
他才28岁
二月的雪还带着年味
不知那年的炮仗
有没有为他鸣响
三年后的二月
杨靖宇找到了他
在本溪,或是在天堂
马克思焐着他们冻僵的手
管他们叫:孩子
2014年的民政部
有一份表
我在300个名字里
找到了他
不是为着他是英烈
是为他是咱吉林老乡
他媳妇还留着他们的婚被
很旧了,喜庆的红色
像她的盖头
我该叫他抗联太爷
我该叫她抗联太奶
今年5月在桦皮厂
在生他的地方
他哈尔滨的长孙女来了
望着悼念爷爷的条幅
没流一滴泪——
我在她凝视的眼波里
看到了1937年的雪
纷纷,纷纷
(原载《松花湖》)

作者简介:静川,本名于江龙,吉林市作协副秘书长、诗人委员会副秘书长;《长白岛》文学、《新诗塬》主编、《少陵诗刊》编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