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百大寿(记事散文)
文‖朱大志
今年农历十月初二,是陈文英老人一百周岁生日。提前几天大孙子就开始张罗,微信家族共享群也围绕这一主题开展讨论,策划"生日方案"。
奶奶真是修来的福!目前仍然耳不聋,眼不花;头发丝由白变得发黑且有光泽;走道不拄拐棍,说话脑子清晰,一百以内加减法照样算得一分不差。还能在电饭锅上熬饭。前几天刚进家,看见她正站在堂屋门口太阳光下引线穿针。我不由自主的翘起大拇指,说了声"厉害"!

九十六岁那年,孙子和几个外甥在县城都买了楼房。高兴便去,在家人搀扶下竟然迈上六楼。陪同的三个闺女、儿媳笑个不停!住了两宿,把孩子们新家都看了个遍。确实觉得自己从民国走进到了今天的新社会。去年9月份,县老龄委在鱼山镇召开《百岁老人生活料理座谈会》发给她一床价值1980元的羽绒被,乐得合不拢嘴,逢人就说,人前显摆 。好像获了个国家大奖!
奶奶不仅是 村里的长寿星,在十里八乡也有名。老宅子紧靠着街道。常常有过路的,停下车来到家和她聊上几句。有的"探寻"长寿秘籍!奶奶的岁数,很少有人估准。这几年,她特别喜欢穿紫红色或者其它鲜艳的衣服。看上去哈,还挺讲究时尚!有的猜她没有九十。她笑得合不拢嘴:大闺女八十一岁,孙子的孙子都十岁了!上上下下见了七辈人。

街上的人羡慕 。开玩笑说她莫非是偷吃了唐僧肉,还是王母娘娘的仙丹?三五年过去,模样一天天的根本看不出什么变化。身子骨硬朗,走起道来脚下利索。前几年有人说"百岁就可以领国家发的大彩电了!"。奶奶张口就来笑道:如果加上闰月俺现在一百零二啦!人啊七十不保年,八十不保月!谁知道还能不能赶得上。
这几年奶奶每逢好天气就到不远处舍弃的老土屋。独自坐着,享受那份清静。有时守着它和废弃的石磨子、锤布石、香台怀想往事……

闲暇之余,我喜欢舞文弄墨写写散文、诗歌、小说。奶奶简直就是"百度"。村里的人物、故事、历史事件,尤其老村貌、过去有名的徐屯"二七大集"。能聊的清清楚楚,惊人的记忆力令年轻人叫服!
给老人过生日,她还能吃得了什么好东西?寿宴其实也都是晚辈们享用;穿也不过几件新衣裳。祝寿就是一个纪念,一个祝愿,一种心情而已!

奶奶的眼神挺好,耳朵也听得见。平时也在电视机前看一会古装戏曲,虽然不懂也像是有点兴致。母亲和三个姑姑都是戏迷。那天是星期二,为了拍个全家福大照片,让孩子们都到场,把时间提到九月二十九星期日来。
菊香九月 !秋收的喧闹声渐渐远去。村庄安静了许多!也许上天眷顾奶奶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天气格外晴朗、无风,暖融融的太阳播撒’着几分爱意,特别怡人。

院子门口,大红灯笼高高挂。街上几十条板凳依次排开,亲朋满座,邻家百舍也来捧场。一场精彩的金口碑"唱堂会"正在演出。
陈奶奶穿着一套新衣,儿媳和几个闺女陪着。 孙子、孙女、重孙子、重重孙子;儿媳、孙媳、重孙媳;外甥、重外甥、重重外甥;闺女、外甥闺女、外甥女婿、重外甥闺女。五世同堂!

舞台上演员艺术精湛,融情发挥。是县王皮戏剧团的青衣、花旦杨美荣,她嗓音甜美,台步轻盈、水袖流云曼舞,身如杨柳,万种风情。
一段折子戏《断桥》《拷红》令观众如痴如醉。赵红英老师的《朝阳沟》把人们思绪带进欢快广阔的农村天地……
奶奶若有所思地说:旧社会从那些达官贵人或有钱人家门缝往里看过,他们请的戏!

在场的人手机赛过了照相机 。集体合影,全家人的欢笑随着微信QQ飞向四面八方。喜宴上 点燃的红烛!奶奶一口气吹灭,大家共声祝愿:祝你生日快乐!
笑声,祝愿声,手机咔咔地拍照声不绝于耳……
这和谐的声音久久凝结在时空!
2019/10/27
作者简介:朱大志男,籍贯山东聊城。1966年生人 ;现任东阿县鱼山镇综合文化站站长。中共党员,东阿县曹植诗社会员、聊城诗人协会会员;喜欢文字,近年来有诗歌、散文、曲艺作品在纸媒体和网络平台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