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佛之人的慈悲心
作者:略懂居士
编辑:洛阳四绝
信佛之人信什么怎么修行,信佛的人要明白,修行的根本就是三个字——慈悲心。

【一】 佛本多情: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本多情,时时惦记着普度天下苍生脱离苦海。一个真正成佛的人往往是用情最深的人。
“不俗”的意思不是清高绝俗,而是不脱离世间,却又能不被世间所困扰。佛不是让我们冷漠无情、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让我们对世间万物、花鸟草虫都含情。所以,多情最是佛心。
一个人不俗气很难,能够脱离了俗气,就是不俗,不俗就是神仙。菩萨则牺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说,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是菩萨,也就是觉悟有情。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夜里,趁着皎洁的月光,他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正碰上个小偷光顾,他怕惊动小偷,一直站门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正感到惊慌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
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睁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修禅者的心境,是以慈悲之心,普度众生。佛法中的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而悲则是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二者合称为慈悲。大慈大悲正体现了佛心的深情,一个真正成佛的人往往是用情最深的人。

【二】同情弱者是天下最高的学问
释迦牟尼有一个弟子,眼睛看不见,但还是自己缝衣服,有一天他穿不起针线来,就在那里大声叫,要求同学帮忙他穿一下针线。
但是他的同学,那一班罗汉们,都在打坐入定了,没人理他。释迦牟尼这位老师,就自己下来帮他穿好针线,交给他手上,教他怎样缝。
这个学生一听到声音,才知道是释迦牟尼。他说,老师怎么亲自来?
释迦牟尼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而且马上对所有的弟子们上了一课说,人应该做的,就是这种事,为什么不肯帮助残废的人、穷苦的人?
天下最高的学问是什么?同情弱者,帮助弱者。孔子讲仁,老子讲道,墨子讲“博爱”,归根结底,都不是为了让强者更强大,而是为了让贫弱的人得到更多的福利,让不幸的人得到更多的快乐。
我们做学问,是想成为一个强者。但是,做强者,不等于取得了轻视、欺压弱者的资格,而是赋予了帮助弱者的责任。放弃这一责任,根本没有资格做强者。
在生活中,有的人看见残疾人,看见不幸的人,就嘲笑,就鄙视,他们借此表达自己的高明,却正好证明了自己的人格还不到三寸高。 同情弱者恰好反映出一个人的佛心,才是真正的大学问。

【三】不要轻视“妇人之仁”,它是真正的慈悲之心
实际上妇人之仁,也正是真正慈悲的表露。《老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有三件宝贝,我拥有它,并且特别珍惜它。第一个叫慈爱,第二个叫做节俭,第三个叫做不敢处在众人之先。
妇人之仁看上去觉得是成功的绊脚石,但其实正是一个人佛心的体现,因为内心有善才会有这种心理。
我们看西游记经常说唐僧妇人之仁,但某种程度上不就是因为他的善才吸引了你吗?他因为“妇人之仁”而救下大闹天空的悟空,被贬下凡,与师徒四人结缘,最后,也因自己的善心而修成了正果。
妇人之仁,如果扩而充之,就是仁之爱,那就非常伟大了。

【四】为天下苍生而牺牲:“我不入地狱谁下地狱”
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南怀瑾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佛倡导教化一切众生,虽然地狱险恶,但是若无人愿下地狱,那么地狱中最应教化的众生谁人来度呢?这个重任,就交给佛自己吧!
我们人为什么来到这世界上?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若真正地去研究,就不那么简单了。究竟我们人到世界来到世界的意义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其实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有各自的意义的,我们都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去拯救众生,就看我们怎么去选择和把握。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自由与爱情》中说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可见,我们心中要有大爱才能实现小爱,要有付出才能回报,要有所牺牲才能得到绽放。

为天下苍生而牺牲,是佛的大爱,“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精神,也是佛修行得道的最好证明。
每日拜佛看似虔诚,但还需真正了解佛的根本,这样我们才能领悟到佛学的真谛,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