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县原名永宁,属河南西部山区,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洛书出处”古文明曙光照耀寰宇,“仓颉造字”开启了中华文字的先河,“伶伦制管”奏响了华夏大地的美妙乐章,而绵恒的熊耳、雄踞的崤山和潺潺的洛水造就了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区域优势。《后汉书》记载“永宁金门山竹厚薄匀,断其两节,问间而吹之,可应凤凰之鸣”,唐代皇宫纱灯,多以洛宁竹子制作。清顺治年间,洛宁每年都要向朝廷进献贡竹400竿,供太医烧竹取竹沥之用,名载史册的二十四孝之一孟仲哭竹之地也在今洛宁县的长水乡,解放后国家林业部经营司杨庭梓在《发展北大竹林大有可为—河南洛宁、博爱二县竹园调查》一文中记述:洛宁淡竹盆栽历史悠久,是厚原生竹种无疑。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实厚重的厚原生态古竹林使洛宁自古以来就有“洛竹之乡”的美誉。

洛宁竹编,是一项以竹子为原材料,通过手工编织形成产品的过程,是一项古老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其独特的工艺性和技术性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我们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手工编织技艺从起源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通过劳动人民长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其在生产和加工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编织程序:
一、备料:洛宁竹编的造料比较讲究,须在冬季时采伐所用的竹子,此时气候干燥寒冷,伐下的竹竿不易霉变、虫腐,易于长期存放。
二、烤竹:用碳或竹竿头对所伐之竹进行烤烧定性经此加工的竹子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将用材料捋直,易于捆扎 ,存放,加工。
2,烧烤过程中,竹表皮会渗出竹油,用锯末擦捋,使表皮变得光泽亮艳,质感丰富,韧度增强,便于盤制。
三、蒸竹煮竹,凉竹。将所用之竹劈成篾放在锅里,蒸或煮之后,再进行晾干,其过程主要增强竹篾的柔韧度,使精细的竹篾不易折断,易于编制,能使制品更加细腻、均匀、耐用。
四、盤编制品:盤竹时运用手锯、尖刀、主刀、挖铲、圆刨、木钻等工具依据制品的形状,尺寸进行裁截,刮节,去皮,锯切,草加。通过炉火对契节处熏烤加温,握制定型,再经过扣架,串编等数道工序成为一个制品;编竹时首先对所用竹篾通过拔篾,蒸篾,染篾,凉篾的工序加工之后,再通过串编、雕刻、印花、饰物点缀,上色打亮等数道工序后竹篾成为制品。


洛宁竹编的主要制品有:
1、生产用品:如竹篓、竹筐、竹筛、竹耙等。
2、生活用品:如竹席、竹床、竹椅、门帘等。
3、观赏类:如鸟笼、竹笛、盆景架、花瓶、果盘等。
洛宁竹编生产工具有:大锯、竹刀、尖刀、竹凿、磨器、蒸笼、手锯、挖铲、圆刨、木钻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竹子的种植和竹编加工已成为劳动人民不可或缺的致富手段,形成了洛宁竹编独特的手工技艺,并涌现了张江文、王生民、韦永超、杨建功、张志良等许多竹编艺人,特别是陈吴乡的张江文和城郊乡的王生民,他们不但善于在先人的基础上对竹编技艺进行总结和创新,而且也非常注重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竹编技艺传承人张东贤和张冠虎,并于87年秋天在洛宁县林业局的关心和帮助下,聘请竹编艺人八木泽师傅到洛宁传授竹编技艺,互相交流学习,把编织加工的产品远销国内许多省市及港台、日本、美国等地,使洛宁竹编的工艺性和技术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改变,洛宁竹编手工技艺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首先,地表水位下降,河水污染严重,人们受到利益驱动,对竹林管护不力,致使许多竹园荒废,竹子产量下降,导致竹编原材料不足,成本上涨,另外,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钢铁,塑料等产品的多元化冲击,使竹编产品的销售价格难以维持应有的成本和利润,许多竹农和竹编艺人纷纷弃竹改行,造成竹编艺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直接制约了这项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为了使洛宁竹编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得以发展和完善,为了重新打造洛宁“洛竹之乡”的美誉,挖掘竹文化精髓,洛宁县委、县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保护措施:
1、2006年4月,洛宁县县委、县政府在洛河南岸金门绿竹园启动第一届“洛宁县绿竹风情节”,扩大县城竹子种植面积,加大对竹文化的宣传,并每年一次,一直举办至今。
2、2011年3月,洛宁县政府、洛宁县文广新局、洛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召开了“保护和发展洛宁竹编手工技艺”的会议,制定相应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对洛宁竹编进行全面保护和发展。
3、2012年元月至今,洛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专家和业务人员进村入户,对洛宁竹编的所有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建立健全了洛宁竹编的项目档案和项目申报材料。为抢救和保护这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