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微信时代,汉族还有没有人拿银元当宝贝传承下一代?
原创:散文
作者:道之
看丰子恺的《银窖》,很为那个省吃俭用的杂货店老板叫屈,他是个失去理性的吝啬鬼,殊不知钱是为人服务的,他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收藏的七包银元并没有留给后代子孙,而是给战争时期的一帮叫花子做了贡献。
难怪当代人看的比较透彻,活在当下,理性消费。
现代汉族的普通家庭纯粹收藏银元的恐怕不多了,土家族苗族傣族当然是有的。

在民国时期,一块银元也只能买三十斤大米。现在三十斤大米也只要一百元左右。
去年去张家界,参观了湘西银博物馆,各类银饰品让我大开眼界,苗族所用银器非常丰富,琳琅满目的银碗筷,银杯子,银头饰,银手镯,戒指耳环项链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银。
我偏爱戴银饰品,我觉得银的东西透着灵性 ,还具有抑菌杀菌,吸毒消毒的功效,我左臂得了网肘炎,原来是打封闭针才能好,我买了一个满天星雕花的银手镯戴上,一月后,疼痛自然消失了,手镯的背面刻有莲花和“吉祥如意”字样,我很是喜欢。
记得有一次去苗家寨子,进寨子前,苗族村民有一个隆重的迎宾仪式,导游先教会我们唱一首苗族民歌,我们唱完,苗民端着盛米酒的银碗,米酒只有两口,大概是怕不胜酒力的人喝醉了,并不是团里所有的人都能喝到,也就三四个人能品尝,我是好奇银碗里的米酒是什么味道,团友们鼓励我喝,我就毫不客气的一饮而尽,因少而多味,确实喝的不尽兴。那个盛米酒的银碗给我印象深刻,素雅而闪烁着银光 。

到傣族,土家族,苗族旅游,培养了我对银饰品的热爱。
我嫁给老公时,婆婆送我一枚银元,我年轻时对金银首饰很麻木,但我还是拿这枚银元去镇上找一个外来的福建人打了一条项链,一枚戒指和一对耳环,只用去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就送我的妹妹了,那个福建的银饰匠沉默寡言,不会推销,他那时要是说服我把剩下的半块打一个手镯岂不完美。
我婆婆说这是祖传下来的银元,姐姐出嫁时送给她一块,我两个小叔子结婚后,每个妯娌婆婆都给了她们一块,说实在的,我那时并不珍重婆婆给的银元,也没有揣摩一块银元的价值和意义。
结婚时的银首饰都丢了,剩下的半块银子也送人了,我对金银的态度惹起老公的不满,前些年我也没有当回事。
“祖传的东西是不能丢的,你怎么都给弄丢了?”他老是絮絮叨叨说没见过我这样不为金银动心的女人,除了痴迷书,对其它事都不在意。他给我讲了很多大道理,我一直不开窍,无所谓。

直到过了四十岁,我似乎开了窍,家里没藏宝贝,拿什么传儿媳妇。将来百年之后,留什么给后代念想?
我老婆婆给我婆婆一块银元,我婆婆给我们银元,我是不是预备一块银元送我将来的儿媳妇?
我有福建的朋友给我讲她们的百宝箱,满满的百宝箱是女人结婚时的财富,亲戚朋友送的金玉首饰,银的档次不够,拿不出手,金灿灿的金子与晶莹剔透的玉镯送礼才体面,她们那里的风俗是不给份子钱,而是送金玉的,亲戚多,收的金或玉的首饰就多,所以姑娘出嫁,把所有的收到的镯子项链耳环都戴在身上,一身金灿灿的。
我以为首饰不应多,有几件换着戴就可以,多余的只是沉睡在那,还不能像钱存在银行里得到利息,心理上还得为它的安全着想,大概还要买一个保险柜专门收藏。
去年我一个客户就说小偷撬锁进门把她放在抽屉里的十几万的金玉首饰给偷走了,很可惜。

在土家族苗族是只戴银不戴金,那个地方的婚俗是男方给女方聘礼是以银首饰为主,所以我想新媳妇大概也有一个百宝箱吧。
现在是支付宝微信支付时代,纸币现金都流动的少,银元都成文物,是商品,不在是作为货币的流通工具了 。
我的不爱金玉首饰,觉得累赘,担心被盗贼惦记,偷去了白白损失了,无这些东西拖累,盗贼不惦记,轻松自如 。
至于将来拿什么传承,我觉得现在的商业社会,金银珠宝店里的宝贝实在太丰富了,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自己挑选,旧式的传承的东西未必符合他们的心意。
2019.10.20日
作者简介:周道芝,笔名:道之,网络昵称:道之轶事,爱好:阅读经典,看老电影,旅游,写作(体裁很杂,诗,散文,杂文,小说,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