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庄行记
文/淮草滩
清明节前夕,我欲拜谒小李庄烈士纪念馆,沐浴革命阳光。事前约一友同行,出发前朋友突有急事,我于是决定独自前往。
从飞龙国际站坐1路公交约10公里,在东刘庄站下车。打开百度地图,显示小李庄烈士纪念馆在陈店镇北头。这显然不对,因为纪念馆已于2014年搬迁至80年前事件发生地——小李庄。大概位置就在新蔡高速站以东,人民路以北这片区域。是因为百度地图更新不及时,还是地名缘故?可这里毕竟是烈士纪念馆呀!
我接连向几位路人打听去往小李庄的道路,俱言附近根本没有小李庄。岂不怪哉? 正自疑惑,迎面出现一位骑自行车的中年男子。观气质像是乡干部或教师。我不顾礼貌,拦下他询问。这下倒问了个正着,来人是谢老庄村委会文书,纪念馆正属于他们村委会行政管辖。
“小李庄纪念馆所在地现在叫吕庄。小李庄这个名称几十年前就没了。所以,您询问那些不知来由的路人,他们当然告诉您没有小李庄呀!”文书笑着告诉我。
“我清楚记得改革开放前的地图上方方正正印着‘小李庄’这个地方。而且字上还覆盖着一颗大大的五角星图案。后来,不知怎么,它就从地图上消失了。纪念馆是2014年春上从镇北头迁建回来的。我也注意到了百度地图不显示小李庄纪念馆新址一事,一直想向上级反映,但又不知道该反映给谁呀!”
文书是一个既热情又健谈的兄长。他一直把我送至纪念馆大门口。我再三向他道谢。他双手紧紧握着我的手,看着我胸前的照相机说:“你是文化人儿,宣传我们家乡,宣传正能量,我们应该感谢你呀!”
纪念馆规模不大,面积不过亩,占据的就是解放前小李庄旧址的一部分。庄址四面寨河环绕,只通过正南面一座坝子进出。
大中午,参观客就我一人。管理员吕老先生热情接待了我。他告诉我寨河以西竹林环绕的大村庄就是吕庄。他也是吕庄人。吕姓解放前本来是小李庄管氏地主家的佃户。解放后,管氏绝户,小李庄除名;吕姓却人口繁盛,形成现在的吕庄。
吕老先生引导我逐一参观。纪念馆主体建筑是朝南五间砖混灰瓦建筑。西边三间为“烈士事迹展示厅”,东边两间是“宣传报告厅”。方形院落正中暗红色方形碑座上矗立着一座高大庄严的石刻纪念碑。纪念碑正面最上端镶嵌一颗鲜艳的红五星,红星下面刻写“小李庄烈士纪念碑”八个遒劲的大字;背面刻有小李庄惨案蒙难八位烈士姓名和1933年7月7日“小李庄惨案”简介。纪念碑顶上新近被套上了花环,四周有护碑铁栏。铁栏四周摆满了一些单位清明祭奠活动敬献的花圈、花篮。我站在纪念碑前向烈士躬身施礼,然后拍照。然后随吕老先生进入展示厅瞻仰烈士英雄事迹。八位烈士的事迹是以连环画集锦的形式展示的。最先是“小李庄惨案”详细介绍;接下来每两幅画面分别展示一位烈士的画像、姓名、籍贯和生平事迹。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店镇小李庄是新蔡县委机关所在地,新蔡县党组织地下活动重要基地之一,鄂豫皖省委特派员长期居住这里,指导新、商、息、潢四县革命工作。1933年7月2日,新蔡县委在此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建立苏维埃政权问题,因为叛徒告密,庄子突然被地主武装包围,李渭滨、管道乐、管荫尧、管守蔳、管守桓、管守凤、张秀莲(女)、曹侪文八位省、县、区领导人全部被捕,7月7日在陈店集慷慨就义。国民党反动派一手制造了震惊鄂、豫、皖的“小李庄惨案”。除了这八位烈士之外,同年9月在麻里店起义中英勇牺牲的新蔡籍共产党员、战斗英雄崔华楼的英雄事迹也一并在这里展示,供民众瞻仰纪念。
我一一细读了这些革命英烈的光辉事迹。这九位英烈,除了省委特派员李渭滨同志33岁,其他八名男女几乎都是二十三四岁年纪,最小的才21岁。
“吕老先生,这些烈士为什么大多姓管呀?”我不由提出心中的疑惑。
“你听说过咱们新蔡县解放前有个‘管半拉城,宋半拉天’的说法吗?”
“似曾耳闻。”
“解放前,管家是新蔡最大的地主。有钱有势。新蔡城西数万顷田地几乎都是管家的产业。那时候,小李庄就住着三家姓管的,地有上千亩。我们老吕家就是他们的佃户。”
“住着姓管的地主,为啥叫小李庄呢?”
“这个还真不知道。老汉我今年七十岁。家里这些事,还是父亲后来告诉我的。”
“您是说这几位管姓烈士都是地主家的孩子吗?”
“据我所知,都是。”
“那他们既不缺钱,也不少地,为啥要参加革命呢?”
“我听说毛主席他老人家是富农成分,但他却率领全国农民分田地、闹翻身;朱总司令参加红军以前,已经是国民党的大师长了;杨开慧的父亲是大学教授,会缺吃少穿么?她却参加革命,被敌人杀害。您是文化人儿,这里面的道道想必比我更清楚。”
我无言以对。唯剩下内心里对他们的无比崇敬……
“这些烈士都有后人吗?”沉默了一会儿,我又问。
“哪有哇!你看他们这么年轻,基本都没成家。”
“那他们的亲戚、族人总有后代吧?”
“如今城西一带姓管的已经很少了。解放前夕,管家有钱的大户都跑台湾了,如今偶尔有回来寻根问祖的。没离开的管姓人家,成分高,经过五十年代的肃反清洗,大食堂挨饿,阶级斗争,打倒一切牛鬼蛇神……已经……嗨!这些你懂的……”
“不过,我觉得这些烈士没什么可遗憾的。你看咱们的国,如今多么发达兴旺?就说这几位管氏前辈吧,如今俺们人丁繁盛的吕姓人连同这方圆十几里七村八寨的男女老少,都是他们的后代,都享受他们的德荫。”吕老先生盯着墙上的烈士遗像,语调深情地说。
“吕老先生,听您这么说,真令人欣慰呀!”
“那他们的坟墓还都在吗?”
“这么多年,一茬又一茬的大生产运动,好多的坟墓,就连文物古迹都被破坏了……不过,您别担心,我听说县委、县政府已经决心扩大这个纪念馆的规模,要把这里建成烈士陵园,把咱们县历代为革命和建设事业牺牲的英烈墓葬全部迁移到这里。这样既便于瞻仰纪念,又便于管理。”
“好哇,那样您老先生就更忙了。”
“唉,很多人不愿干这个活。可我觉得值。七八十年前,这些个年轻人为了咱们的国,咱们的家,早早献出了生命,他们的魂魄应该有一个安稳的住所呀。这里就是他们的灵魂家园。我为他们守好家,感觉光荣。”老先生眼眶里噙着闪闪的泪花。
“老先生,我觉得您的思想境界同样令人钦敬。您应该算是一位无名英雄。”
“您可别这么说。其实这个活真的很寂寞。你别看清明前后这几天车来人往,可是过了这个节,这院里一天就难得来几个人了。农村人家忌讳多,从不靠近这里。偶尔有学生或单位组织搞个活动,也是来去匆匆的。”
“英魂们喜欢安静。没有世俗的打扰也好。”
“说的也是。我平时打扫一下展厅和院子,便乐得清静。没人打扰我画画。”
“老先生您还画画?”
“是呀,这些个展板提醒了俺 ,俺就想把这些烈士的革命故事、英勇事迹画成连环画。我父亲早年是画师,俺也曾跟他学过一点工笔。”
我央求老先生,想要欣赏一下他的画。
他慨然应允。
连环画才完成不到一半。老人家的墨线工笔周正细腻,画里的人物既写实逼真,又活泼生动……
我禁不着对这位老人肃然起敬。
辞谢了老人的热情挽留,我独自走在返回的水泥大道上。
正午的阳光直直照射着脑门。
回身看一看,几乎连影子都没有投射在路上。
路边尚未开花的无名植物正在拼命生长。
两旁的高楼也在生长。
机器的轰鸣一如这发疯的阳光……
【作者简介】高亮(笔名淮草滩):河南省新蔡县人。驻马店市作家协会会员、政协文史研究员。职业教师。工作之余徜徉在诗书文字间。
